大家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句话怎么看?

家里兄弟打架,外面的人也打进来了,兄弟不能联手对外。这个问题现在不会太多,因为大部分家庭就一个小孩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道教是传统文化之根,道教的图腾就是太极,太极分两仪,两仪就是阴性和阳性力量的平衡。而且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兄弟阋于墙”,其实就是两种力量的此消彼长。这样有利于整个民族不至于颓废和不思进取。整体是成曲线型向前发展,不管那种力量的取胜,都是在太极的内部解决问题。而一旦遭遇外部力量的侵犯时,就会抱成太极的模样成为一体!抵御别的国家的侵略。所以历史上的清政府最后被汉化,就是因为文化之根的魂在!近代的国共合作也是例子。

虽然历代都有大大不小的战争,但很快又会强大起来,外部越有压力,内部会越发强大。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内耗越小更会团结外御其侮!


兄弟们虽然在家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这根本不是一句话,而是三个典故生捏在一起。

1、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辱

意思是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出处:《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2、三人成虎

意思是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

出处:《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3、流言止于智者意思是没有根据的话,作为有头脑智慧的人,听到后,就会一笑了之,不会继续流传。

出处:《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家事国事


兄弟间的内部吵闹,不影响一致抵御外人的打压。


这句话,仿佛映照了中国历史好多年。而我们总有一天会实现超越,内无纷争,外无强敌。


小的领域可以有分歧,但是宏观方向要一致,就比如国、共联合抗日,就是“兄弟阎于墙,外御其辱”


这句成语出自《诗经-小雅-常棣》。意思是说,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会争斗,但是遇到外人的欺负,兄弟之间就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比喻内部虽然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共同抗敌。

就拿当今世界来说,国家之间因为各种原因存在争端,甚至造成了武装冲突。面对世界现状,我们国家提出了“求同存异”、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希望国与国之间消除隔阂,共谋和平与发展之路。

特别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之时,国家之间更应该加强团结协作,上下一心,共同打赢这场规模空前的攻坚战,共创世界美好未来!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这句诗的意思是兄弟虽在家争斗,面对外侮时放下恩怨携手对外。

这句诗出自《诗经》之《小雅·常棣》,全诗宣扬的是兄弟情义之重之深,开篇“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用一个花托托着好多小花朵的常棣花来比喻兄弟,其中“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则是全诗的主旨。

接下来的诗句“死丧之威,兄弟孔怀”,“脊令在原,兄弟急难”,都为了说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之情,非良朋所能比拟。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则是“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表现,兄弟争斗只限于家庭内部,面对外侮,兄弟则团结一致,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遵循这个道理。当面对外侮时,我们携手团结,一致对外,才能让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全文出自于诗经·小雅——《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有永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肥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用来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全诗八章,可分五层。首章为第一层,先兴比,后议论,开门见山,倡明主题。“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兴中有比;而诗人以常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常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寓议论于抒情的点题之笔,既是诗人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他们看来,“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颜氏家训·兄弟》)。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们更重兄弟亲情。钱钟书在《管锥编》)中,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更深刻揭示了《小雅·常棣》主题的历史文化根源。

二、三、四章为第二层。诗人通过三个典型情境,对“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体深入的申发,即: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遇急难则兄弟相救;御外侮则兄弟相助。这可能是历史传说的诗意概括,也可能是现实见闻的艺术集中。这三章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点。事例的排列由“死丧”、“急难”到“外御”,从而由急而缓、由重而轻、由内而外,构成一个颇有层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审美效果。其次,采用对比手法,把同一情境下“兄弟”和“良朋”的不同表现加以对照,更见出兄弟之情的诚笃深厚。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又更深一层:即使兄弟墙内口角,遇到外侮,也会不假思索一致对外。“阋于墙”与“外御其务”,两句之间没有过渡,情绪和行为的转变即在倾刻,有力表现出手足之情出于天然、发自深衷。由转折手法构成的这一典型情境,因表现了最无私的兄弟之情,成为流传至今的典故成语。

第五章自成一层。如果说,前面是诗人正面赞颂理想的兄弟之情,这一层则由正面理想返观当时的现实状况;即由赞叹“丧乱”时的“莫如兄弟”,转而叹惜“安宁”时的“不如友生”。“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这叹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实根据的。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频频发生。《常棣》的作者,是周公抑或召穆公,尚难定论;但有一点可肯定,诗人的叹惜是有感而发的,且有警世规劝之意。不过,这是在宴饮的欢乐气氛中所唱之诗,因此,在短暂的低沉后,音调又转为欢快热烈。

六、七章为第四层,直接描写了举家宴饮时兄弟齐集,妻子好合,亲情和睦,琴瑟和谐的欢乐场面。第七章“妻子”与“兄弟”的对照,包含了诗意的递进:“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则“和乐且湛”。诗人似明确表示,兄弟之情胜过夫妇之情;兄弟和,则室家安,兄弟和,则妻孥乐。末章承上而来,卒章显志。诗人直接告诫人们,要深思熟虑,牢记此理: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明理规劝之意,更为明显。


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兄弟之间在家里有矛盾时会争吵,但是他们还是兄弟,在外边遇到了事,不会想着两人的矛盾而会齐心一致对外。

出自《诗经》,原文不单单是这一句,而且意思很广。

原文的意思是,和平时期,兄弟之间的情谊还不如朋友或者别的亲戚。可危难之时,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就体现出来了。有家族利益之争时,兄弟可能反目成仇,比如,争遗产,争田地,争房产。这时候,兄弟之情就没法讲了。

整体的文章更有道理,兄弟之间既有利益之争,也有患难兄弟之情。

单单这句话来说,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是这样的。

社会上,人与人有利益之争,还有各种伤害、诬陷、落井下石、伤人等等,有些是无法挽回的,可到了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大多数人都会一致对外。

当然,即便这时候,也少不了出卖民族利益的人。这也是原文说的其中一层意思。

所以,兄弟之情不是一种完美的情感,相比较夫妻之间的情感,他可能大多数时候都会被比下去。


这句话意思就是不管有多大的恩仇,矛盾仅限一墙之内,也可说一家之内。但是如果外敌入侵,那么兄弟矛盾为内部矛盾,是次要的。主要矛盾就要兄弟同心一致对外,因为外敌都是兄弟双方死敌。抗日战争就是这一说法的最好论断,国共两党联手共抗日军并最终取得扺御外敌的民族胜利。正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句源】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出自】

《诗经·小雅·常棣》。

【句意】

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阋:争吵。墙:门屏。

我认为

兄弟不是什么酒肉朋友,毕竟是同一血缘而出,犹如结在一根藤上的瓜,开在一个植株上的花。

在生活的细节上,一些摩擦和分歧在所难免。但在面临“重大问题”时还是会紧密团结在一起。

就如两兄弟在家院里斗得很厉害,可是外面来了强盗,兄弟俩立刻停止斗殴,同心协力,去抵御强盗。如果一人受到欺负,另一人就会挺身而出;

如果一人受到挫折,另一人就会倾注全力;如果一人生病在床,另一人就会呵护备至。在困难之时,方显兄弟情义。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文化领域的创作者,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语出《诗经·小雅·常棣》。

意思是: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便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

这句话常用来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这句话含义深刻,既道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也告诉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道理。

我对这句话最有体会的一件事,是我们村里面大龙、二龙兄弟两家,因为家产分配和老人的赡养问题,两家都觉得自己吃了亏,经常吵架,甚至还为此动过手,最后弄到兄弟俩不再说话。可后来,大龙跟邻居因为小孩儿争玩具闹纠纷,跟邻居打起架来,大龙吃了亏。有人跑去跟二龙说了,二龙二话不说,跑来帮哥哥打架。

看热闹的村民说:看人家弟兄俩,亲兄弟啥时都是亲兄弟,打断骨头也连着筋。其实用“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句话来形容这件事是最恰当不过了。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以大局为重,1936年5月5日,在中国工农红军《要求南京政府停止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中,就使用了这句古语:

“在亡国亡种的紧急关头,理应翻然改悔,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磋商抗日救亡的具体办法。”

可惜当时国民党缺乏诚意,也缺乏这种“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错误地执行“攘外必先安内”决策,陷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现在台独分裂势力,依然没有这种观念和认知,而是伙同他人损害中华民族利益,何时他们才能认识到大陆与台湾本是一家,我们同属一个中国,我们应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明白我们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好商量,我们应该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

“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遭急难则兄弟相帮,御外敌则兄弟相助。”这就是“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正内涵。

总之,一个集体内部可以有分歧和纷争,但是面对外敌,集体成员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御敌,维护集体的共同利益。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人民内部矛盾和抵御外来侵略的精髓!

内部矛盾可以谈,此消彼长无所谓,但是真遇到外部势力侵略时,会放弃内部分争一致对外!


“弟兄阋于墙,尚御外辱”意思是説:親弟兄在自己家范围内打闹,那只不过是玩耍性质而已,无什么恶意或深仇大恨!一旦外族入侵,那可就不一样性质了。親弟兄会立即停止内斗,和好如初,一致对外!“打架还是親兄弟,上陣还是父子兵”説的都是這种道理。

萬两黄金非为贵,家和才能萬事兴![赞]


原始地址:/paihang/2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