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见不得别人好”的心态呢?

怎么说呢,有这种心理的人,大多遇到过不公平待遇,比如我以前工作过的电子厂,外资的,按时间算钱,有些人就偷懒少干活,老实的就实在多干活,但多干活的钱并不比偷懒的拿钱多!而且偷懒耍滑头的还都会溜须拍马,年终还能弄个优秀员工什么的,自然而然就产生这种心态!


这是很多人都没有跳出围城和走入自我的环境中回归,或者说这些人都没有自我价值体系和生活理念,有的只是世俗和大环境赋予他们的!一个人如何生活和工作能够摆脱这些类似的心态也是需要历练和自我觉悟的!

人首先生活是为了让自己内心每天更舒服,而以后的生活更有保障这样能力也会让人每天愉悦,跟外界比较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有些人可以跳出来有些人挣脱不出来!


感谢邀请

见不得别人好是病态心理,需要去看医生!

见不得别人好,大多是由于羡慕嫉妒恨造成的。如果是单单心里不服别人比我好,那也是种动力。但如果将所有人比自己强的方面都看成别人的罪过,就成了“见不得别人好”了

我高中时代,有个女同学,典型的见不得别人好。别人有男朋友女朋头,她自己没有,愣是申请个qq小号,假装自己有男朋友。那也就算了。我班有个女生一直喜欢另一个男生,该同学竟然用qq悄悄话和这个男生说女生生活不检点。还有个女生仅仅因为长得漂亮,就被冠以“关系乱”的帽子(当然是假的)。愈演愈烈啊!在宿舍说走读生坏话,事情败露被逼搬走,在外面又说住宿生坏话,连房东的儿子都惨遭陷害,她硬说那个小伙子跟踪她,我觉得只有屠户的才会跟着她,毕竟食畜类动物价格越来越高了(我班同学基本认同我的观点)。

我高三的同桌应该是最惨的了,他是个回民,人挺好的,有零食都会分给别人,该同学应该是吃的最多的了,随着时间过去,我同桌的民族生活问题的谣言居然有了(当然,还是该同学造的谣),我都不能忍了

由羡慕变成嫉妒恨,这就是典型的见不得别人好心理吧?


这是当今很多人都有的共同感受。

当一个有心人容易,当一个老好人难上难。老的观念甚至是潜规则和跟风从众的人太多;好的传播是少数人内心世界的热能量,超越了剩下人的静止动态和视野而不习惯性的心理忌妒行为。

绘集的结果本身是凝聚的共暖,意识形态上又被无情的分开,寒冷的气侯是凝聚力量的热合共享;止而不前,行而不进的思维定律酝酿的自然是质量一般的产品。

好的产品才是通过不断刷新后的见证标签,车有马路,船有水路,造物之分但各有价值。这些自然规律与别称其实都在不同演绎着自己的价值取向。行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做好自己就行了,自忧别人怎么想那完全会使自己活的太累没有多大意义。


理解人为什么会出现“见不得别人好”?,得从人性的弱点说起。

人,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并非是一个谜题,事实上,人性本善恶同在,这是比较符合自然属性的。远古时期,人们只为生存而劳作,心地单纯,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随着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开始有了为争夺财富、利益、权力的明枪暗箭、诡计多端、欺凌陷害、骨肉相残...等等恶迹。

文明,使人类进化了高智商、高情商的同时,也滋生了更复杂的劣根性。人逐渐成为了欲望沟壑的动物,是欲望制造了专属人类才有的爱恨情仇,和必然有的痛苦经历,以及战胜痛苦的升华性手段,或歪门邪道、或残酷性手段。这其中,也必然滋生着“见不得别人好”的心理。

可以说,欲望即人性的弱点。在见不得人好的人的心态里,沉溺有一些挣扎的欲望:

a不平等之恨。不平等,是人类最早的制造人心怨恨的现象之一,但这是与生俱来的现实。在不平等的世界里,人体会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屈辱、学会了记恨他人尚好的待遇。现代社会,无论在物质拥有,还是人性尊严的对待上,不平等现象是越来越严重,那么,享受优等待遇的人,对于匮乏者而言,无疑是望梅止渴,心酸楚而难过。

b愿望受挫之恨。需求就是人的愿望,人的基本需求满足后,会产生更多更高级需求。人在追求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会遭遇愿望挫折,所以人人都经验过愿望挫败之苦,只是经历挫折的多少和程度有别。许多人,尤其是在年幼经历过重大,甚至基本需求挫折的人,心底深处存有对被伤害的恐惧、对被爱的向往,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凡代表好的人或事物,都将成为他趋之若渴的追逐目标,若实现,能补偿性满足受伤的心,若未实现,那么外界的“好”都将成为自己的心里痛。

c身份差异之苦。人的身份差异,是人类感受不平等的起源性原因,而今社会,有了更强更复杂的原因,出现了社会身份的更大差异。与个人有关的,是人性的弱点,性格的局限和低能力,会导致个体心怀不满、处境低劣。这类人,在追求和享受高等身份的路上,自尊心很容易受伤,比如,被身边的强者,或领导的言谈举止惹怒。

d人性深层的破坏欲。用精神分析理论讲,人的结构归为两大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代表创造性、主动性、竞争、进取性、超越性等力量,死本能:代表被动、惰性、依赖、攻击性等力量。人的行为背后,正是靠这两大本能的驱力推动。就个体的精神生命而言,人,若不能向上生长,便可能逆生长。

而人类历史告诉我们,生比死缓慢得多,毁灭比建设容易得多。凡是创建、发展、维护一项成果成就,是很艰辛艰难的,有些成就,其代价不可估量,但要破坏成果,易如反掌。

以上这些,当然不只是这些欲望,都会滋生人的嫉妒之情,有些嫉妒很强烈,使人万分难受。嫉妒,就像是人身隐藏的火药桶,在看见别人的好处、优秀时,会慢性或顿被引爆。嫉妒相对应的是人的匮乏,是它唤起了死本能的破坏冲动。人性就这样,当自己空无时,很希望他人穷、诅咒他人死,这可于幻想中安抚自我;甚者,去毁掉他人的拥有,则可以彻底平衡自我。

很形象的说,对于善嫉妒之人,别人好,则是一面哈哈镜,一照便见着自己的陋相,可能是自己样貌丑,更可能是自己的感觉糟,或性格差,或能力弱。人,在自我匮乏时,有谁看见别人好,会好受呢。


见不得别人好的“别人”往往都是和自己距离较近、工作关系较为近、情感较为近的人,闺密、邻居、同事、亲兄弟姐妹等。素不相识的人的好多不会被作为嫉妒对象。见不得别人好的人,其内心是对自己不如别人的起急和不自信。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一点儿都不快乐,即便快乐也是暂时的隐晦的和装出来的。因为,他(她)把别人的生活工作等所有状态作为自己的衡量标准攀比对象,内心没有知足感。这样的人一旦比别人好了的话,还极易耻高气扬地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总之,活的很纠结复杂也很累!


见不得别人好就是嫉妒。嫉妒是一种看见别人好(无论哪方面自己心里都会不舒服的感觉),漂亮、聪明、嫁得好、娶得好、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等很多,心里都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嫉妒往往会针对自己身边的人,同学、朋友、曾经同行过一段,结果差距越来越大。而对于离自己较远的人,则不会有嫉妒,如中国聪明美丽的女子很少对特朗普的千金——伊万卡产生嫉妒,因为她离得太远了!

嫉妒人皆有之,但是人有不同方法去处理自己的嫉妒。

1.向自己羡慕的人学习,发奋努力,你聪明我发奋,时刻向你看齐;

2.远离让自己嫉妒的人,因为看见他(她),心里就不舒服,远离可以眼不见为净;

3.心里燃烧着嫉妒之火,用言语诽谤打击他(她),做出一些事来为难、甚至迫害他(她)。清华大学聪明美丽的大学生朱令,在参加古琴独奏表演的之前铊中毒,至今没有破案,很多人怀疑是她的优秀招致了嫉妒。有人出手抢自己朋友的爱人,到手后并不珍惜,只是一种疯狂的破坏,就是不让你好。

4.嫉妒别人的人,自己心中也遭受巨大的折磨,因为他(她)总是盯牢别人,无法专心自己的事,致使自己失去了前行的机会,有人形容如同生活在炼狱之中。

被别人嫉妒了怎么办?优点在自己身上别人抢不走,尽量不展露,以免引发他人的疯狂。同时尽量与好妒之人拉开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加快自己前进的脚步,离他(她)越远,他(她)越够不着。让他(她)望都望不见你。


听说在世界各国人民中,中国人喜欢嫉妒是尤为突出的。缺乏信仰,缺少教育,造成三观扭曲,人格和良知丧失我认为是问题的关键。美貌,财富,才华,荣誉,真的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吗?已经温饱衣食无忧的情况下,这些东西,你多我少真的那么让人生气吗?有信仰有文化有胸怀有骨气有慈悲之心的人,一定不会这么想,他会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充分体验生命的壮美之中,这才是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


一起工作的同事,努力程度和付出的一样多,对方却获得了领导的认可和公司的肯定,这时候你会觉得心里酸酸的。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对方嫁给了高富帅,过着幸福的小日子,这时候也会觉得心里酸酸的。我们会怀疑,原本亲密的人,怎么会给我们带来这么不好的体验,体验着痛苦,体验着内心的焦灼。其实,这都是人们的妒忌心理在作祟。

见不得别人好,就是妒忌心理后期的体验。妒忌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利益下,对于潜在的竞争者和幸运者存在的一种排斥、厌恶、憎恨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初期会表现出心理不平衡的失落感,中期则会产生由于羞愧而产生的压力感,直到后期就会产生气愤、憎恨。

每个人都会嫉妒别人,同样每个人也会成为他人的嫉妒对象,但是对于同一级别的人来说,更容易产生妒忌心理,因为在同样的等级下,相似的情况就会越多,对比的也就越多,在攀比之下,就会产生妒忌。

出现见不得别人好的心理状态,首先是因为你看到了别人的好,出现妒忌是因为他人拥有这样的好,而自己却没有,从侧面来说,出现了一些对于自己错误的评价,一味的去关注他人的好,而没有正视自己的优点,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其次,正是因为自卑,所以需要一种优越感让自己的压抑得以缓解,但他人的优秀破坏了自己优越感的建立,因此会产生见不得别人好的心理状态。

妒忌心理的产生并不可怕,轻微的妒忌心理,会成为你前进的动力。但是强烈的妒忌心,不仅会让自己的内心承受痛苦和煎熬,还有产生破坏他人的动机,这时候就十分的危险了,因为此刻的内心已经失去了平衡。所以控制自己妒忌情绪的产生,正确看待周围的一切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句类似的话“恨人有,笑人无”,这是普通大众常有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关键卡点在于“价值比较”,通过与别人比较建立坐标系,评定自己的价值和位置,在较为优势的时候心安理得,在处于劣势的时候就会焦虑沮丧。出于对自己的心理保护,在处于劣势的时候,通过诋毁,怀疑,甚至破坏来改变对方在自己“坐标系”内的位置,或者把自己的劣势地位“合理化”,以达到自己心理的稳定。

很多人在“别人家孩子”的比照里长大,面对无时无刻的竞争压力,又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超越他人的结果,于是发展出这种保护自己心理稳定的方式。尤其对于与自己基础情况相近的人,更是有这种“看不得人好的羡慕嫉妒恨心态”,对那些成就和能力高很多人反而可以欣然接受。一定程度上上,这也算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使自己的价值感得到维护,不至于崩溃。但是,这毕竟不是一种好的解决方案。因为对于相近相熟的人来说,这种羡慕嫉妒恨是一种争夺和对抗的能量,不利于小环境的改善和团体总实力的上升,以及良性的人际互动。对于个人来说,这种把自己的劣势合理化的行为,也常会阻碍人们付出自己能力所及的努力,影响成长提升。

另一方面,每个人生而不同,是复杂而立体的,不是坐标系里的一个个小点儿。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精彩,幸福感与心态的相关性远比与成就的相关性大。与其把能量用在与他人比较的羡慕嫉妒恨上,不如分析自己的优势,好好发挥,学习别人长处,弥补短板,把精力发挥的更加值得和有效,让自己更快乐平和地成长和生活。

暖心理心理咨询师赵静


原始地址:/faxian/12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