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少年的你》中魏莱这种成绩好却欺负别人的人?

原生家庭所认为的优越感而导致的孩子心理不健康,人格缺陷。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成年人也是从小到大,一步步成长过来的,可是如今的父母却还是一味的认为给孩子好的教育好的生活就是对孩子好?现在有多少父母真正的关心过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孩子的人格健全问题?父母的教育失误,父母的不负责任,结果埋单的却是孩子,这部电影让身为父母的我心情变的沉重,还好结局不算太差。


完全是一种心理扭曲,从警察去他们问话就可以看出来,他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教育极度的自信,她复读一年,她爸爸一年没有理过她,可以看出来,她也是生活在非常压抑的环境里。


其实从这部电影中能看出父母的教育,原生家庭的影响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大的,看似很自信,但是内里却很自卑,看到别人拥有的就会想毁灭,这是长期压抑自己的天性而导致的价值观扭曲


只能说人不善良我跟她遭遇差不多就得了个抑郁症而已其实骨子里的性格不是环境造成而是根本


《少年的你》电影与书籍中的魏莱,是有差距的。书中的魏莱画着妆、涂着眼线,抽着烟,在学校里不是为了读书、学习,而是拉帮结派,打压异己。在课堂上毫无顾忌嘲笑、模仿陈念口吃,即便老师愤怒让她到教室外罚站,她依然无所顾忌地嚼着口香糖,摆出懒散的姿态,吊儿郎当地走出去。在学校外,不仅肆意欺凌弱小而孤独的女生,甚至威逼要钱,总之,发生在她身上的恶,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做不到。

电影中的魏莱长相好、学习好,家世好,在人面前是个品行优秀的孩子,实则内心丑恶不堪的孤独女孩。

或许电影是为了更好的渲染魏莱身上的反差,让观者有更大的感观冲击。但不论是书中的魏莱,还是电影中的魏莱,身上所具备的共通点:在极度缺爱的环境中长大,在家中如可有可无的摆设,甚至常常遭受父母的冷暴力。

这些来自心底的绝望,无时不刻地摧毁着她的心灵。让她终将失去爱的能力,情绪得不到表达,找不到可以疏解压力的渠道,她只有将自己的愤怒、失望、压力尽情发泄在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身上。当对方毫不反抗、逆来顺受,则会激起她更强烈的恨意与打击。被遗弃虐待的孩子,终成为一个没有底线的霸凌者。

陈岚《我们为什么被霸凌》书中有句话:每一种不可理喻的恶,深处都流淌着绝望的脓臭,而成年人又聋又哑。

被霸凌时,无法获得家庭支持;霸凌别人,无法获得有效的管教约束。不论是霸凌亦或是被霸凌,如果不了解霸凌行为背后的原因,不论是老师或是父母都无法从源头上制止霸凌。

预防霸凌的根本:首先是家庭的责任,其次是社会体系的建立。一个社会,只有好人都沉默时,邪恶才能横行。

爱阅读、乐分享,适时保持沉默的职场妈妈。


自我中心意识太强吧,成绩好并不代表什么,内心这么丑恶。做人呐,还是要善良一些。自私可以,但是前提是不伤害别人。


魏莱的成绩并不好,电影的后半段中有体现,魏莱求陈念说她是复读的,她爸爸对她要求严格,不能再复读一年了,所以魏莱求陈念不要告发她。小说原著中,魏莱也不是个好学生,也是打架欺负人。孩子都是家庭教育的产物,孩子有问题,肯定是家庭教育有问题。我感觉对于人物背景的交代,电影有点交代的不清楚,小说中描写得更细致一些。除了魏莱的背景,还有对小北的妈妈的交代,正因为他妈妈是那样一个粗俗不负责任又卑微可怜的人,所以小北才会感同身受,从而那么负责任地去呵护陈念。缺少了这些细节,会让观众觉得电影中的人物略显形式化符号化。

我特别喜欢该电影的小说原著的作者玖月晞,她写的小说我几乎全都看过,《少年的你如此美丽》是第一部搬上大银幕的作品。她的《他知道风从哪个方向来》《小南风》也很好看。


单从表面来看,魏莱是很多人都会羡慕的孩子,面容姣好,成绩也很好,家境也不错。

但谁也想不到,这样的人竟然也会成为霸凌者。

放学路上,她们把陈念逼进小巷子进行殴打;

体育课上,她们一次又一次把排球砸向陈念;

课间休息时,故意绊倒陈念,让她从楼梯滚下来。

更令人发指的是,魏莱拿了一把刀和一笼老鼠,将陈念堵在门口,说要捅死她。

之后她还号召一帮人扒掉了陈念的衣服,剪掉她的头发,给她拍裸照。

但魏莱面对警察的审问时,她可以面不改色,但一听到要通知家长,却瞬间变脸。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为什么可以人前人后反差那么大?

但当我看到影片中魏莱母亲之后,就一切都明白了。

当警察和她的父母沟通时,她的母亲说:

“我们家孩子不会暴力对待别人的,别人可能会,但魏莱不会,她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我和她爸爸给她都是最好的教育。那个自杀的孩子或许是家庭教育不行,玻璃心,同学和她开几句玩笑,就受不了跳楼自杀了。”

先是表现出自己的高人一等,两句话就轻松将自己女儿的责任撇得干干净净,接下来鄙视别人的家庭,漠视对方的生命,虽然只是三言两语,但一下子让我们感受到这位母亲的自以为是、严重缺乏同理心。

影片中她的父亲没有出现,但魏莱曾经在请求陈念时说过,因为上次(高考)没有考好,她的爸爸已经一年没有跟她说过话。这足以让我们想到,她的父亲只关心她的成绩,不关心她的心理需求,也不关心孩子的品行。

饰演魏莱的演员周也说,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魏莱,孤独、矛盾、没有安全感,并渐渐迷失了自己。她把内心的慌张迷茫,通过错误的极端方式加害到别人身上,从而找到一点点所谓的存在感。

魏莱本来应该是拥有美好未来的女子,但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将她推向了深渊。她的悲剧,跟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剧中魏莱的性格跟家庭有很大关系,她的父母只一味要求孩子优秀,却对孩子的关心和了解特别少,不知道自己成绩优异、甜美懂事的女儿实际上心理有些扭曲,甚至精神上也出现了问题。

极端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养成了魏莱极端的性格。

她内心孤独恐惧、渴望得到爱、害怕不被认可,这种长期阴郁不健康的心理使得她通过霸凌别人寻得宣泄和快感。

她自己没有得到爱,不懂爱,自然也不会去爱别人、不懂什么叫同情,所以她才能没有半点心理压力的去欺压霸凌别人,甚至对于胡小蝶的死无动于衷。

父母对她性格方面教育的缺失,让她把霸凌别人当成了一种游戏,只以为是“玩”,剧中她祈求陈念不要报警的时候她说的是“大家都玩疯了”。

尤其让我影响深刻的是她可以笑着煽陈念巴掌,可以笑着将陈念踹下楼梯,可以笑着说我给你钱你原谅我,曾经发生的一切就都过去了。

她的外貌和表现是个甜美的天使,但内心却住着一个随时都会失控的恶魔,她的心中没有畏惧、没有法律、没有约束、没有善恶。

家庭教育和父母各方面的行为真的会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希望父母能多了解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希望每个孩子都能爱与被爱,希望再无霸凌!


关于魏莱这个角色,我觉得她是一个暴力事件中的引子。正是因为她的存在,才有了后续一系列的发展。魏莱成绩良好,人也漂亮,可是人格上却有潜在的缺陷。

我记得魏莱有三次比较反应大的说变脸就变脸的情况。

第一次是在审讯室其他的同伴都有紧张或者恐慌的表情,唯独她微笑淡然的说,陈念和她们很好。直到警官说通知了家长,她表现的很愤怒;

第二次是一群人围打陈念的时候,楼上的人砸了玻璃下来,并说报了警。她玩味一下,没有了表现的精神恍惚;

第三次是祈求陈念不要把事情闹大,很忏悔。陈念不理她之后,她捡起帽子就开始像没发生过,一样开心的说要跟陈念做朋友,要跟她考一样的大学,说的话一句比一句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这一句接一句让我想到如果事情就这样过去了,魏莱的话成真了,陈念的一心想要熬过这几十天通过高考结束这样的日子的信念在这些话里都没有希望可言。

我觉得魏莱很有可能精神出现了问题,跟她的家庭有很大的关系,魏莱说她不想再复读了,她父亲已经一年多没有跟她说过话。确实,在电影里无论是警察在她家了解情况,还是家人验证她的尸体的时候都是她母亲表现的多一点,我都忘记了是否看到了她的父亲,她的家庭应该给了她很多的压力,当镜头扫向那么多奖杯和她母亲说魏莱跟其他人不一样,以及当时她脸上的微笑都让我感觉到不寒而栗,在家里表现的越乖巧,在学校就越阴暗,她又习惯用乖巧的面具去掩饰。

插一句,周冬雨演的真好


原始地址:/dongtai/7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