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因为一个人的一念之差改变了历史的故事?

这个太多了。现在说一件春秋时楚平王父纳子媳的故事。

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东周前期,史称春秋。春秋时楚国的国君楚平王,为其子太子建聘定了秦国公主为妻。费无忌做为特使,带人去秦国迎娶公主。回国后将公主在馆驿中安置好后,他偷偷的告诉楚平王,公主很漂亮,建议平王将其纳入后宫,另以陪嫁的一名侍女,假扮公主,嫁给太子。好色的平王一一照办。

后来事情被太子的师傅伍奢得知真相,告诉了太子。楚平王为了消除后患,杀了伍奢全家族三百余人,并命伍奢写信召回他在外地任职的两个儿子。同时命人去杀太子。这个大将私放太子后自杀,太子逃到郑国避难。

伍奢的大儿子领命回朝后被杀。次子伍员即伍子胥,觉得事情不对头,后在东皋公等人的帮助下,乔装改办,混出昭关,投奔吴国。他在吴国投入公子光门下,献计让专诸用鱼肠剑在家宴上杀死了吴王僚,公子光当上了吴王。当上了吴王的公子光,为了报答伍子胥,在军事家孙武的帮助下,训练军队,发兵三万,攻下了楚国都城。

此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设法找到他的坟墓,掘出尸体,鞭尸三百,以泄其恨。

伍子胥的朋友申包胥,此人是宋朝名臣包拯的先祖。他曾碰到逃亡中的伍子胥,在得知伍子胥要借兵灭亡楚国后,他当面发誓,你如果灭亡楚国,我一定让她恢复。这个时候,他只有到秦国求援。

可是秦王并不願意发兵。申包胥在秦国的朝堂上,一直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感动了秦王,发兵帮助楚国复国。

吴兵攻下楚国后,烧杀抢掠,大失人心。面对秦国大军,选择了主动退兵。申包胥派人从郑国接回太子建,将他立为楚王。实现了他恢复楚国的誓言。

楚平王一念之差,父纳子媳,造成国家灭亡,自己被掘墓鞭尸的下场。这个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吧!

这个故事,对我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很大影响。反映这个事件的京剧剧目有很多。仅仅我知道的,就有反映平王父纳子媳的《楚宫恨》,反映伍子胥弟兄分别的《战樊城》,反映伍子胥逃亡情节的《文昭关》、《浣纱女》,反映刺杀吴王的《刺王僚》,以及申包胥一心复国的《哭秦庭》。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通过这些戏剧,这个故事还在给我们以影响和启迪。


那必须是开挂的明太祖朱元璋。

对原题目稍加扩充:接下来的故事里,一共有两念。

小时候的朱元璋还不叫朱元璋,而叫朱重八。那会儿的朱重八别说当皇帝了,县太爷的职位他可能连想都不敢想。心中所愿不过是有口饭果腹,有个屋遮雨,有家人同住。可元末恶劣的环境和糟糕的统治,让这一切都化为乌有,家人一一或因病或因灾难而死。年轻的朱重八草草埋葬亲人后,走投无路,只好出家为僧。可和尚也是不好当的,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大家看他新来的,就派他到又穷又远的江西和河南化(讨)缘(饭)。

这第一念,就是他没有选择只当一个乞丐,而是仔细研究了沿途的山脉地理,风土人情,增长了见识,扩大了器量。这为他以后的起义和作战打下了精神基础,完成了初步的知识储备。

曾经十分强大的元帝国在它的末期发生了N多次大的暴动和起义。但此时的朱重八还没有拯救天下的勇气和觉悟,他此时至少有屋可住,有饭可食。可天不遂人愿,老天降下这等人物可不是要看他天天撞钟的。有一天晚上他的一个师兄告诉他,有人告发他和起义军串联,官府要来拿他了。

他终于退无可退。

退无可退时,他也没什么最优选择,他想原地踏步缓一下。

这个时候好友周德兴过来了,说,我给你算一卦吧!卦曰:逃跑留守不吉,就凶而不妨。

于是这谱写千秋历史的第二念产生了。

格老子,我朱重八反了!!!


俗话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历史上有一些人只是说因为一念之差而做出的决定就改变了历史的。

比如苏秦,他原本是要在秦国建功业,并且已经去了,只是无功而返,在家自我提升后,一转念,去了其他六国,并身兼六国相印,一下子改写了战国历史。


郭松龄吧。从穷苦百姓成长为军统司令,本是前途无量,为张作霖赢得第二次直奉战争的胜利,却不明白张作霖的用意,听信冯玉祥的阴谋,一念之差倒戈反奉,直接导致东北军元气大伤,为自保张作霖欠下日本人人情战胜郭松龄,最终导致张作霖被日军炸死,以及后面的九一八事件的发生,东北军为保力量不抵抗,日军占领东三省进而八年抗战,,,,可以说一系列的蝴蝶效应都因郭松龄的一念之差引起。

唉,不清楚郭松龄当时如何考虑的,若是张作霖真的如他所想不重视他,为何会让他掌控着奉军几乎所有的精锐部队?


私利祸国

秦始皇东巡途中患病至河北沙丘平台驾崩。丞相李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事奏事如故,宦者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

赵高故掌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李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其赐死。

赵高,李斯为了个人私利在决定秦朝历史的关键时刻做了错误的决定,导致秦朝政权的灭亡。不仅仅改变秦朝的历史,已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他们为了私利一念之差误已误民误国,最后他们个人也落得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周时。

一日,庄生出游回家,路过一片荒冢之地。

望见坟冢累累,不由叹道:“坟冢之内、不辨男女、不分老幼、埋于冢中,岂能复还?”

正在沉吟时,忽见远处有一身着素衣女子坐在一新筑坟墓前,手执一把素扇在煽坟冢。

他顿感奇怪,快步走向前去,见女子貌若天仙,柳叶眉,淡拂春山。杏仁眼,含情脉脉,樱桃小口,两行碎玉排就。两只纤纤玉手抱起扇子使劲煽坟。

庄生就问:“小娘子何故如此?”

女子娇滴滴,如莺啼燕语:“先生有所不知,此冢埋有我夫,我夫妻生前恩爱有加,难分难舍。丈夫告我,他死后,待坟冢土干我方可改嫁,这土未干,我故煽冢!”

庄生见说,走向前去:“小娘子你纤手无力,待我于你煽罢!”

庄生要过扇子朝坟冢连扇三下,坟土早已七、八分干。

小娘子见状笑嘻嘻从头上拔下金簪並扇子交于庄生,庄生却去金簪不受,只受此扇,女子感激不尽离去。

庄生回到家坐就沉思道:“世上那有这般女子,生前如此恩爱,夫死急于煽坟嫁人!生前不恩爱还会怎样?”

其妻田氏听见,一把从庄生手中夺过素扇把这个女子千不贤,万不贤地骂了几遍。

庄生忙道:“你不必撕碎此扇,待我死后你可煽坟!”

田氏闻听此言勃然大怒:“谁像你,娶一个,休一个,再娶一个,休一个!我一女不嫁二男,不吃两家茶,不睡两张床!”

庄生见说:“如此便好!如此便好!”

晚间,夫妇俩宽衣解带安寝。忽见庄生眉头一邹,心疼病发,一命呜乎。

田氏抚尸痛哭不已,自收殓庄生于棺木。

地处荒山僻野,吊唁人数稀少。忽一日,门外走进一英俊少年与一老苍头。原是楚王孙拜见。

只见楚王孙风流惆怅、举止端庄斯文。一付王子模样。

“我与先生早约,收受为徒,不期先生亡故,念先期之约应为师徒,我意欲为先生守丧百日,不知可否?”

那婆娘的魂早被楚王子勾走,忙答应不迭。

那田氏每天假借哭灵,频频走动,与楚王子眉来眼去,两人渐生情意,只是无由相近,心里如猫抓鼠啃,痒痒的。

一天,她唤来老苍头:”你家公子可婚配否?”

“还未婚配。”

“他要配怎样的人儿?”

“我家公子说要娶若像娘子您这般貌美女子方心满意足!”

“果真如此,不许撒谎!”

“我这般年纪,撒谎干什么?”

“那你就促成这桩婚事,我专等消息。”

那田氏等了几天,不见消息,拦住老苍头问其故。

老苍头言说:“公子说有三件事不妥,一,屋中有死人不吉,二,有碍师弟情分,三,笼箱在后未到,无银两置办婚礼!”

那田氏说:“这三件不难,死人可抬到屋后破房子去,师徒未实,不曾面授,银两我自有私房相凑,山荒僻野,无人见笑。”

当日成婚,田氏与楚王子甚是相爱,相见恨晚。

到了晚间,他二人款衣解带,欲行新婚之欢。忽然,楚王子眉头一邹,手捂胸口,痛昏过去。田氏不顾新婚廉耻,忙上前扶就,抚其胸背,不知如何是好。

老苍头告诉田氏:“王子有个心疼病,犯病时要吃话人脑子,在家犯病时,父王常捉一犯人杀死,取其人脑服用即愈。”

“这如何是好,不知死人脑子可否?”田氏问道。

老苍头道:“太医曾说,死人不过四十九天,脑未枯,也可用。”

那田氏听说,马上拿起一把扳斧,走向后房破屋举斧奋力向棺木劈下,揭开棺木,只见庄生坐起来叹道:“都说生前夫妻好,死后欲辟天灵盖!”

那田氏只好掩饰道:“我方才听见棺木响动,知是夫君活转,故劈开棺木。”

“那你为何不穿凶服,红妆淡抹呢?”

“我着红妆是冲喜呢!”

庄生向房子走去。田氏在后,生怕楚王子、老苍头被庄生撞见,心里揣着鬼儿,走一步,退三步。且喜房中並无楚王子、老苍头。及回身,又不见庄生。

田氏这才明白楚王子、老苍头都是庄生行分身之术。

怪她一念之差,丑形毕露,她羞愧难当。悬梁自谥身亡。

庄子收验她于棺木之中了事。

庄生庄子也。


原始地址:/dongtai/35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