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是尼姑养大的孩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隋文帝杨坚出身于千年名门望族-弘农杨氏,是东汉太尉杨震的第十四代孙,其父杨忠因追随大军阀宇文泰略定关陇、创建西魏政权有功,官至柱国大将军、大司空,封随国公,是当时最有权势的“八柱国”之一。然而据陈寅恪先生考证,杨坚的祖上其实是山东寒族,为自抬身份,才冒认是杨震之后。

为了神化开国皇帝们,史官们在描述他们的出生情况时,总会附着上一些神奇怪诞的色彩,隋文帝概莫能外。据正史记载,隋文帝出生在冯翊波若寺,当时产房里充满了紫色的光气,见者无不感到惊奇。等到杨坚降生后,产婆看到这个男婴,差点没吓晕过去,只见他上生角、遍体龙鳞,目光犀利、寒光四射,下颌长且突出,活脱一个“小龙人”的形象。

杨坚的母亲吕氏不知道什么情况,便催促产婆赶紧把孩子递给她看,产婆迟疑再三,在把男婴递给吕夫人前,小心翼翼地跟她讲:“贵公子形貌奇特,绝非凡人,夫人看到后,千万莫要感到惊慌。”吕夫人不明就里,等到接过儿子来一看,差点被他这副丑模样吓傻,手一抖便将杨坚仍在地上。事后,吕夫人久久无法从恐惧中缓过神来,并打算把儿子弃养。

(隋文)帝,武元皇帝之长子也。皇妣曰吕氏。以周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帝于冯翊波若寺。有紫气充庭...皇妣抱帝,忽见头上出角,遍体起鳞,坠帝于地...帝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字,长上短下,沈深严重。见《北史·卷十一》。

就在此时,从河东云游到此的一个尼姑赶紧过来阻止,并且对吕夫人讲:“这孩子的相貌如此奇特,或许是天神投胎所生,不可以在俗世间养育。若夫人不嫌弃的话,贫尼愿意亲自抚养这个孩子,待将来长大后,再送回贵府如何?”吕夫人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便把杨坚交给尼姑来抚养,后者由此才算是保住一条命。

此后数年间,尼姑便亲自照顾杨坚的饮食起居,不仅教他学习各种知识,还为他取小名为“那罗延”,意译为“坚固力士”或“金刚力士”。杨坚在尼姑的抚育下成长很快,年纪轻轻的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引文同上)。数年后,杨忠将儿子接回府中养育,后者由此才离开尼姑。

杨坚回到家中后,先是被送入太学研读儒家经典,与此同时,还跟着父亲学习骑射之术。杨坚天资聪颖,领悟能力非常强,仅仅几年时间,便学会一身过硬的本领。作为将门虎子,杨坚很早便跟随杨忠征战南北,凭借父荫及战功,年仅16岁便出任骠骑大将军,28岁时又承袭其父的随国公爵位。

在侍奉西魏、北周期间,杨坚因为才能出众,很受权臣宇文泰和周武帝的器重,后者甚至还跟他结成儿女亲家,让太子宇文赟(周宣帝)迎娶杨坚的长女杨丽华为妃。等到宇文赟继位为帝后,杨丽华晋升为皇后,杨坚自然便成为国丈。宣帝在位期间荒唐无度,在位八个月便把江山搞得乌烟瘴气,并且为了追求享受,还把皇位让给年仅6岁的儿子宇文阐(周静帝),而自己则以太上皇的身份,躲在后宫大享清福。

但宇文毓退居后宫没多久,便因酒色蚀骨而死,终年22岁。宇文赟临终前,杨坚利用侍疾的机会,授意心腹郑译、刘昉伪造遗诏,宣布任命自己为丞相,以辅佐幼主宇文阐处理朝政。等到宇文赟死后,杨坚便执掌北周朝政,然后借机铲除异己,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清除完所有的政敌。此时,杨坚见时机已成熟,便逼迫静帝“禅位”给自己,然后创建隋朝,时在开皇元年(581年)。

隋文帝在位23年间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不仅完成消灭南陈、统一南北的伟业,还分化突厥、削弱吐谷浑,在大力开疆拓土的同时,还成功地稳定住边疆的局势。在内政治理和制度创设等方面,隋文帝还大力发展经济、开设科举,并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创设三省六部制。所有这一切,都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辛苦经营,中国在隋文帝的治下,又迎来各项事业大发展的“黄金时代”,仅人口数量一项,便达到盛唐之前历史的巅峰(870万户、4494万人)。就历史成就和对帝国的持续、健康发展而言,隋文帝的功绩其实远超秦始皇、汉武帝,绝对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号。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在仁寿宫大宝殿驾崩,终年64岁。隋文帝死后,留给继任者隋炀帝一个无比强盛的大帝国。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由于儿子的穷兵黩武和大兴土木等政策,盛极一时的隋帝国,竟然在短短14年时间里走向混乱、分裂和灭亡,实在是令人无比唏嘘。

史料来源:《隋书》、《北史》、《资治通鉴》


我是历史风云君,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据史料记载,开创了大隋帝国的杨坚,生在一个名副其实的乱世,长在一座只有女尼和他居住的佛寺,佛门清净之地,长日蓉鼓晨钟,缕缕香火间伴着女尼诵佛之声。那声音不疾不徐,不轻不重,单调而平和。女尼为了清修,对这个小男孩虽然有母性的喜爱,却不会过多地与他说话,这让他没有一般孩子的多言善语,年纪不大就给人以严肃沉稳的印象。

童年时的杨坚并不姓杨,他姓普六茹,小名那罗延,这个名字来自印度,意为金刚力士。那时的人们信奉佛教,家里生了小孩,往往取个菩萨、力士的名字,希望孩子身体强健,逢凶化吉,前途无量。那罗诞生在贵族之家,因缘际会,被一位女尼抚养,这位如同母亲一样的女尼曾对他说:“儿当富贵,佛法当灭,由儿兴之.”受激励教育长大的孩子,比在压抑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多份自信,杨坚一直相信自己命中自有富贵,即使在朝不保夕的困境中,他想起女尼的“预言,就会凭空产生一份对未来的期望。

佛庙里有一座石佛,杨坚和女尼-样,每日都要虔诚礼佛:点香、跪拜、口中喃喃念着佛的名号。杨坚成长的佛寺建在自家的王府中,环境安宁,寺里洁净,他也曾与家中的长辈、女卷去城中的其他佛寺进香,那些寺庙不若自家佛寺的清净,进香许愿者络绎不绝,人们的信仰在生离死别中愈发坚定,人世的悲苦让高大寺庙中供奉的石像更显平和慈悲。


这是正史野史当中都有明确记录的史实,也是隋文帝崇信佛教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史中如是说:

《隋书》在隋文帝本纪当中有记录,说隋文帝的母亲在冯翊般若寺生下了隋文帝,当时满院子都是紫气,是帝王降生特有的天兆。

有个尼姑和隋文帝母亲说了一些这孩子很特别之类的话,隋文帝母亲就把孩子交给尼姑抚养。当妈的不会带孩子,把隋文帝掉到了地上,尼姑就说孩子被惊吓了,将来得天下会晚一些。

然后按常规,正史当中有些隋文帝特殊长相的描述,大多数开国皇帝都是这个套路。

这些内容当中,只有隋文帝生于寺庙是可信的,其他的看看就算了。

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兒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皇妣尝抱高祖,忽见头上角出,遍体鳞起。皇妣大骇,坠高祖于地。尼自外入见曰:“已惊我兒,致令晚得天下。”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长上短下,沈深严重。初入太学,虽至亲昵不敢狎也。——《隋书》

《北史》当中也有类似记录,内容基本一致,估计是照抄过来的。

佛门典籍当中记载详细一些

隋末唐初高僧释道宣在《集古今佛道论衡》当中记录了隋文帝出生的过程,说是来自《隋祖起居注》,内容和史书上大致一致,多了一些细节。《隋祖起居注》已经失传,后人无缘得见,释道宣大师年代接近,应该见过。元代《佛祖历代通载》等其他佛门典籍中也有类似记录。

比如刚出生的隋文帝怕冷,他母亲拿扇子扇风差点给他冻死,被突然赶到的尼姑智仙所救,并用一些话让隋文帝的父母同意由智仙抚养。智仙给杨坚起名叫那罗延,是梵语“金刚不可坏”的意思;

隋文帝并非远离父母,而是“太祖乃割宅为寺以儿委尼”,在家中设了家庙把儿子交给了尼姑;

等到隋文帝七岁时,尼姑告诉隋文帝,你会大贵,将来佛法被灭绝后由你重兴。“帝年至十三,方使还家”。这个孩子从七岁开始一直到十三岁,一直是接受尼姑的这种教育,于是牢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来这孩子果然当了皇帝,重兴了佛法,并有一些向佛的表现,例如:

经常怀念自己的导师,佛门称作阿阇梨,命史官为尼姑做传记;

曾经说过:“我兴由佛法”;

爱吃麻豆,前生似出家之人;

从小就在寺庙长大,喜欢听钟磬之声。

隋文帝时期,佛教从周武帝灭佛的打击当中恢复回来,又重新兴盛。

(隋文帝)

整理出来的历史脉络

杨坚这孩子13岁离开尼姑的启蒙教育,15岁就当上了西魏的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成纪县公;16岁转任骠骑大将军加开府;18岁当上了北周的右小宫伯、大兴郡公;19岁升任随州刺史、大将军;27岁父亲去世继承隋国公爵位。

周武帝灭佛的时候,杨坚32岁,是周武帝的得力干将。额外说一句,周武帝比杨坚还小2岁,若非周武帝年纪轻轻36岁就暴死,一统中原的估计是周武帝,杨坚基本上不会有机会当皇帝的。

后来杨坚40岁当上了皇帝,周武帝去世不过短短3年。如果杨坚他妈不摔他一下,杨坚早几年当皇帝,是不是就没有周武帝灭佛的时间了?

总之,隋文帝的历史使命是在佛法被灭绝之后再重新恢复,也可能需要经历这样的挫折才能体现佛法的伟大。但隋文帝可能让有些人失望了,虽然佛法被重兴,但隋文帝还远远达不到梁武帝那种狂信,治国还是儒法那一套。

这个问题不再详细分析了,否则又会出现周武帝是怎么死的、智仙培养教育杨坚的目的,以及佛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做了哪些背后的事情之类的分析。

(周武帝)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隋文帝是被一名法号为智仙的尼姑抚养成人的,在十三岁之前,隋文帝一直跟随智仙生活在杨家的家寺之中,智仙还预言隋文帝将来会大兴佛法。隋文帝在十三岁之后去太学读书,智仙随后隐居在杨家,她在隋文帝登基称帝前去世。

隋文帝杨坚这个人与佛法有缘,或者是当时的大环境如此,中国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当时很多人都是佛教徒,比如我国有名的龙门石窟就是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但凡权贵门户都尊崇佛教,杨坚出生的杨氏家族也不例外。

杨坚的父亲杨忠本是武川镇司马,一生比较曲折,先后在北魏、南梁、西魏、北周生活过。但是由于战乱,杨忠和妻子吕苦桃一直没有孩子,一方面是杨忠前期四处逃亡,另一方面是杨忠后期在西魏作为战将一直处在和东魏的作战前线。所以在538年西魏和东魏的战争结束后,杨忠才有机会和妻子在一起,最终在杨忠三十五岁时,妻子吕苦桃才传出喜讯,有孩子了,杨忠才放心下来。

但是杨忠和妻子吕苦桃决定在同州般若寺生下孩子,为什么呢?二点原因:

当时西魏和东魏征战不休,杨忠很有可能立刻被征召上战场,生死未知,把孩子放在般若寺生产,相当于有一个依靠。

杨忠一生征战,杀人无数,他希望在般若寺生下的头胎孩子能够获得佛祖的保佑,一生平安。

正是出于顾虑,所以杨忠夫妻才有这样的决定。

在杨忠于是把妻子吕苦桃送往般若寺后,一切都很顺利,公元541年7月21日傍晚隋文帝出生。史书上的记载则更加夸张,《隋祖起居注》记载,隋文帝出生之时,红色的光芒照耀了产房,甚至散布到了室外,随后紫气充满了整个庭院,形状如同楼阁,甚至很多人的衣服都被染成紫色。

而且在隋文帝出生的时候,有一位名叫“智仙”的尼姑从河东赶到同州般若寺,她连夜造访杨忠夫妻。当时正是夏天,隋文帝的乳母用扇子扇风消暑,但是扇子的风太大使得新出生的隋文帝冷战不止,差点气绝,也是在这个时候智仙赶到,隋文帝才转危为安。

随后智仙对杨氏夫妇说: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于是杨氏夫妇把自己的宅院修建成佛寺,让智仙养育隋文帝。

当时还发生一件奇特的事情,吕苦桃因为思念儿子,于是偷偷前去抱一下杨坚,在吕苦桃抱起杨坚,想看一下自己的儿子时,杨坚突然额头长角,身边上全部生出鳞片,变成了一条小龙,吕苦桃大惊,失手将杨坚扔在地上,这个时候智仙回来,看到这种情况后,抱起了杨坚。还说了一句:已惊我儿,致令晚得天下。

不过这个故事应该是后人附会的,是为了彰显隋文帝“受命于天”的神圣形象。

《佛祖历代通载》记载,智仙原来是河东蒲阪刘氏的女儿,很小就出家为尼,后来在般若寺修习佛法,隋文帝出生时,智仙正在般若寺。这是比较符合常理的记载。

此后杨忠割让宅院给智仙,应该建立家寺让智仙负责抚养隋文帝,这种家寺在北朝时期十分常见,很多权贵都会修建家寺祈求神灵庇护,而家寺的僧人也会为权贵占卜算卦,举行佛教仪式,最为重要的是,有些家寺的僧人会成为权贵的政治顾问。而智仙也应该是杨家家寺的尼姑,负责养育杨坚。

而关于智仙对于杨坚的种种言论,那可能是附会。在南北朝时代,天命的观念一直存在于人们心中,什么是天命呢?天命就是天道的意志。

在古人的信仰中,天道是自然规则,但是它可以决定人的命运,也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所以在古代,君王总是强调自己受到天命,也就是天道的选择。但是天道是自然规则,君主怎么知道天道选择了他呢?这就要提及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也就是上天的意志会通过某种现象表达出来。

君主也是一样,当天命选择了君主,那么这个君主身上就会有祥瑞发生,比如西汉刘邦是蛟龙之子,斩杀白蛇;东汉刘秀取天下之前,就有图谶表示刘秀将是皇帝;北魏的皇族拓跋氏的先祖是黄帝的后裔,所以能够占领中原等等。

杨坚以外戚取得天下,根基不是很牢固,自然需要天命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所以才会把自己的早年故事神化,以此彰显自己受命于天的正统性。

智仙对于杨坚的养育之恩十分重,这使得杨坚十分感念智仙,命令臣子为智仙立传,为智仙塑像。还把智仙的画像放在自己身边,并且颁布四方。智仙的养育也使得杨坚崇尚佛教,不过这也是后话。


隋文帝长相奇特,《隋书》记载他“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长上短下,沉深严重”

公元583年十一月,陈后主陈叔宝遣散骑常侍周坟、通直散骑常侍袁彦出使隋。

陈叔宝听说隋文帝杨坚状貌奇异,非常好奇,就让袁彦画像而归。结果陈叔宝看到杨坚的画像后,大吃一惊,接连说道:“我不想见这个人!”。

公元541年,隋文帝杨坚生于冯翊(今陕西大荔)般若寺。

据说杨坚降生时,红光照室,紫气满庭,香气袭人,不仅身上有鳞,而且头上还有角,在场的人都有点害怕,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也不清楚该如何对待这个孩子。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叫智仙的尼姑突然而至,智仙经常给人预测吉凶成败之事,无不应验,因此大家都称她为“神尼”。

她对杨坚母亲说:“这个孩子不是普通人,不可以养在你们凡夫俗子的家中!我来替你们抚养,你们不用担心,他自有天佛庇佑。”

毕竟是自己的亲生的,杨坚的父母肯定不愿意,让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尼来抚养儿子,但是奇怪的事发生了,杨坚刚刚还哭个没完,看见智仙就不哭,还冲她笑,看不见智仙就又开始哭个没完。

实在没有办法,杨坚的父亲只好让智仙抱走了小杨坚,这一走,就是13年,杨坚每天跟着智仙吃斋奉佛,一天天长大成人。

杨坚七八岁的时候,智仙对杨坚说:“你将来是是一个大富大贵的人,是从东边国家来的,佛法在灭度的时候,要由你来振兴。”后来杨坚果然如智仙所说,夺得天下后,重兴佛法,振兴了佛教。

杨坚小时候在尼姑庵中生活了十三年,耳熏目染,对佛教产生了非同一般的感情,据历史记载,少林寺就是在隋文帝的大力支持下,才逐步有了后来的辉煌。


原始地址:/chaoliu/11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