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感觉到父母的不容易是什么事?

这个好像有很多,让自己好感动,虽然现在父母年龄大了,但是隔几天就会送来些自己种的蔬菜。妈妈的味道,很幸福。


感觉到父母的不容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说第一次感受到父母的不送容易是具体的哪一件事,还真的回忆不起来。

有一件事我倒是记得,从那件事起,自己开始知道为父母考虑。

大学毕业那年,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领到工资,就想着给母亲治病。我的老家在宿迁,当时我在苏州工作。十几年前,工资水平很低。我第一次领的工资是一个半月的,因为入职时正好是月中,这半个月的工资和第二个月一起发,金额还可以。之前我在《扬子晚报》上看到一则广告,说是南京一家医院的老中医可以治疗顽固的三叉神经痛,费用正好比我第一次领的钱差一点。加上来回路费,正好够用。

我打电话让母亲先坐客车到苏州。宿迁当时没有通火车,即使是现在,宿迁也没有去苏南的火车。我们从苏州坐火车去南京,一路很顺利,很快找到了那家医院,看到了那个老中医。

老中医说他已经快八十岁了,长着白胡子。虽然是中医,治疗的方法却不是让吃中药。其实很简单,就是打了一针阻断神经的药,然后拿些消炎药回家服用就可以了。

说真的,我和母亲到现在都感谢那个老医生。我已经忘了他的名字,但我们一直到现在依然受益。母亲患有三叉神经痛已经有三十年,宿迁、淮阴、徐州等地的医院都去遍了,一直不能断根,只能靠吃药控制。发作的时候,母亲都用手紧紧捂住脸庞,口水不自主地从嘴角流出,我们看着都发毛。而且,发作频率越来越高,令人头疼不已。

说实话,我是不相信广告的。但当时有种想法,就是拼着上当,也要让自己的第一次工资花得最有意义。钱花了,尽心了,结果怎么样,只能听天由命了。

令我们没想到的是,治疗效果特别好。当时医生说理论上讲能保证15年不复发,但是他只能保证10年不复发。我当时还想,别说10年,就是5年不复发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事实上,这一针确实管用15年。在这15年里,母亲摆脱了病痛的困扰。只是最近几年又开始发作,但是只要按时服药,就可以控制住。而且即使偶尔忘记服药,发作起来也没有以前厉害。

自从带母亲去南京看病后,我才真正实现从孩子到成人的转变。那时候我知道,我已经成为父母的依靠。只有你真正感觉到自己对父母很重要,你才会明白父母的不容易。父母把自己拉扯大,费了那么多心思,不就是图老来有个依靠吗?尽管父母嘴上不承认,但随着他们逐渐老去,还是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父母不说依靠你,只是怕增加你的心理压力而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要明白自己的使命,在外面我们只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在家里我们却是一棵为家人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


是我当了母亲后,所以我看到某些人说家里姊妹众多,却是自己在照顾父母,而后父母把财产给了另外的子女,他有多么多么气愤后悔,我就想说你照顾父母是图父母的财产吗,想想你是怎么长大的,难道是吃屎了?


记得在读中学时,班里让交什么买资料的钱,回家后就给我爸说了。

我爸说,好呀。多少?

我说了个数字。应该是两位数吧,时间久了记不得了。

然后,等我该去上学时,我爸给我了一大把钱。

我接过去看了下,什么小面额的都有,花花绿绿一堆。数了数,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之前对钱从来没概念,独独对那次印象很深刻。

那时候,家里托人买了辆二手车跑短途客运,老妈去上班,老爸就自己一个人跑。整天他吃饭也没个正点,有时顺路给他捎饭,又因为他正好发车,不一定能找到人。

二手的车还容易坏,最怕的就是在中途出故障,一修又是得修很久。有时都到很晚了才能连人带车回到家。

说这些都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可以说也就是那些五毛一块的,父母一点一点积攒着,才有了一家人的吃穿用度,还有上学费用什么的。

生活确实不容易,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平平淡淡地辛劳着,承担着。

现在,自己也成了努力讨生活的其中一员。生活再艰苦,也像父母一样,不轻言放弃。


谢邀!

这真是一个暖心的好问题。

在自己当了父母之后,才真正意识到父母的不易。如果说有那么一刻,可能就是面对刚出生的孩子,肉肉的小小的,然后你明白了,你的后半生即将被改变。

那前半生呢,原来你心安理得享受的一切,都不是应得的,都是父母为你铺垫、付出、守候才拥有的,也在这一刻电光火石,你的前半生被重组了,换了一个摄影机位,剧情全然不同了。

在当年高三冲刺时,学习压力大,心情也烦躁。父母工资有限,但他们却能变着法作出一些好吃的给我们补充营养,我还记爸爸会蒸那种粗粮发糕,金黄金黄的,每块上面还点缀着一粒红色的金丝小枣,配上他做的酸菜汤,非常好吃。但是我们当年也是不以为然,吃两口,就下桌了。

有一次,爸爸做了一条鱼,鱼不大,一家四口人却连鱼的一面都吃不了。我们孩子其实不愿意吃,爸妈舍不得吃。爸爸身体不好,妈妈几次劝爸爸也吃点,爸爸说,我要是吃了你们咋吃呀!那一刻,我模糊感到了什么,没细想。二十年过去了,才知道,那条怎么吃也吃不完的鱼,就叫做爱。


原始地址:/chaoliu/10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