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书画同源,是不是不会画画的,想练一手好字更难?

现在不会书法的画家太多了。看到一幅幅气势宏大的山水画,上面的落款如同餐桌上的苍蝇?


书画同源,是历代文人所提!在现代会写字的不一定会画画。会画画的反而会写字的很多,画需要落款,所以要求练习书法。但也有会画画落款很不尽人意,古人讲见书如见人。学画者最好下功夫练字帖方能写出好字的!


书画同源说的是无论画画或书法用的是同一种书写材料或工具,如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有的人擅长书法却不会绘画,有的人擅长绘画却不会书法,也有人既擅长书法同时也擅长绘画,不一而论。

如果一个人不会绘画但想学好书法,这也是可以作到的,关键是先要找好老师,在老师的指点下努力练习,一般苦练三年会有所收获的。


书画虽同源,但毕竟不同科,不会画画的书家比比皆是!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题主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没有弄清楚三个概念。第一、什么是书画同源,第二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在工具上都是使用毛笔和宣纸进行创作表达的,因此很容易被人误解为书法好绘画必佳,或者说绘画好书法必然好。这些都是对以上两个个概念不清楚导致,接下来我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进行解答。

书画同源应从历史角度中去探析它的起源与发展,除此外对其仍要保持客观的认识那就是书画同源说并非是绝对的,它依然有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最早的书法家的身份并非单单是研究书法的群体,其在职为官,学的经世治国,谋的是平天下。在此类文人中常常是将书法作为一项地位不太高的技艺来看的,如《周礼·保氏》中有明确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里对于各艺的排名是显而易见的,礼为最高位,其次是各艺,书法显然地位不是最低确也不算高。

《周礼》

这样的现象由其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决定,那些文化形态又将影响文人们的精神意识形态,故而在他们眼里对于书法来说只是一门技艺,仅做记录传递信息并没有上升到理论或是审美的高度。很显然文人士大夫们在着重于兴国安邦的时候各项艺术门类之间是鲜有联系的,更不必说书画同源了。那么那样的时代就不可能有好的书法或是其它美术作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商周时期的钟鼎文、青铜器。在绘画还没有成熟到宣纸上之前,多是以工艺美术品、墓室壁画等现世的,题主如果看过这样一些艺术品品,你就会惊讶他们在不成熟艺术上非凡的感染力。

那么历史上对于书画同源的首要提出者是谁呢?此人为唐代张彦远,如: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张彦远系统总结了绘画书法的发生,虽然这则言论上有传说成分,但是我们可以换种角度思考。把仓颉看作是文字发展的一类人,在上古时期有结绳记事,慢慢地变成对自然万物进行图画概括,为了区分文字与图画的关系就有了书法与绘画,而这个区分过程应当是十分漫长的,单凭仓颉一人穷其一生应该也是难以做到,因为这里除了有人们的认知心理外还接受心理、社会发展情况等等因素在里面,而这些因素都需要经过几代人的探索总结才可以归纳而出。所以仓颉造字而区分书法与绘画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类人的代名词,而这类人最先在无意识中进行了书法与绘画起源创造与区分。

仓颉

对于书画同源上的发展还绕不开一个人,元代赵孟頫,赵孟頫以他的天赋与勤奋涉猎诸多艺术,书法、绘画、诗词等等无所不精。这样一个常年游于各项艺术之间的人必然有他的独到感悟,纵观在赵孟頫之前的文人都是有其擅长且短板,因此在书法绘画的关系探讨上总是有其缺陷。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仅仅只能探讨书法技法和线条塑造的塑造,找出书法与绘画形质上同。而赵孟頫艺涉范围广,在其自画自跋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有八法通。若与有人能会此,需知书画本来同。”这首诗题于其作《秀石疏林图》中,其实对于这里的书画同探讨我认为也其一时兴起,只是在写意的精神方面去考虑看到精神内核的同,比之与张彦远则是从技的角度提升到了道的精神内涵,也可以说是书画同源的发展。

书画同源在心源的发展上还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清代郑板桥,明清时期社会经济都承大发展的状况。这样的条件就使得书画家们有充分的经济基础来建设自己艺术上层形态,加之前代书画艺术的丰富积累,更是让明清时期的书画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诗、书、画全面发展且造诣不凡。如赵孟頫突然的全才出现一般,使得书画同源上看到了其它内涵,郑板桥依然如此,但诗书、书、画已经无法作为发展前提,那就得有除此之外特殊经历了。很显然郑板桥具备这样一个要求,郑板为人具有高洁的品格,因此赋予他的书画艺术以同样的品性。在此郑板桥在书画精神同的内涵上发展了一步,那就是赋与其品格,如此在心源方面就成功的完成了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的书画同源皆是站在书画家自身的认知程度以及时代的局限性来考虑的,所以书画同源对于书法绘画来说有其关联,但是要说两者是必要进步保证那还是不正确的,如晋、唐、宋这几个时期的大书法都不从事绘画依然将书法发展到了顶级的位置。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不会画画想写的一手好字是完全可以的,题主会有这样的疑问,还是没有理清绘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

书法一开始与绘画是没有清晰的界限的,我们看一些甲骨文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象形意味。早在《周礼·六书》中就有关于字形结构造字规律,那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笔法发展不成熟的时期,人们惯于在结字上下功夫,而古人造字的方法就是对自然界的抽象模拟。只是发展到后来人们发现文字使用多应该做一些减法会概括这样便于使用,就有了字体的发展,这里是书法与绘画的区分开始,自此书法慢慢有其自身系统而有别于绘画。

那么绘画和书法上为什么历来都有人标榜同源呢?我认为第一是其技法上的类同,在早期的绘画和书法中多见的是白描技法,而书法笔法也尚未发展,因此在技法上都是用线,都是对线的塑造。第二是审美内涵上类同,随着书法和绘画的发展,技法也趋于多样,而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互相辅助的作用。如宋代兴起的文人水墨画,就是以书法用笔入绘画的。这样就会产生相同的审美内涵,首先是工具表现上的效果相同,其次是对自然界美感知提炼上的相同。这两个相同就会造成历代都有人认为书法绘画是相同的,这可以说成是同根同源,因此它们之间具有相互辅助的作用。

再者绘画与书法上不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自古至今都有很多艺术家只善一艺,但仍然不影响他们成为书法和绘画上的的标杆,如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两人都是典型代表人物。

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绘画与书法虽然审美内涵和表现工具相同,但是依然有其不同的方面,这些方面决定了它们不同艺术分类的特点。书法的笔画特点由自然万物的美抽象概括出来,如:

卫铄《笔阵图》:“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这些笔画就是对自然万物美的感受提炼出来的,因此我们看到书法是有一定的审美感受,又如怀素听嘉陵江的涛声,得悟其体势,张旭看公孙大娘剑舞得悟笔法。

绘画也是在对自然万物的感受加工提炼的,唐代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最好的印证。

但随着书法和绘画朝着自己的系统发展时已经慢慢的多出了不同的地方,首先,绘画上的表现形式与技巧更为丰富,它更趋向于形象上塑造,程式繁多。而书法则注重笔法与结字、章法上的变化。其次绘画带给人更多的审美上享受,书法除了基本的审美享受外还要求其特点文化内容相依托,这样就会使得书法与绘画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有着截然不同方法。

结论:书法和绘画上有同源的关系,其表现在工具表达和审美精神内涵上,但是对与学习书法来说两者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不会画画依然可以学好书法。


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工书者未必一定能。画。


多谢柯南邀请回答,书画同源,略有差异却异曲同工。大写意画如同草书,小写意好似行书,工笔画就像楷书,各有表现力。画画是线条笔力的组合,书法是墨色骨法的体现,相辅相成。不论是先画后字还是先字后画都会对技艺和理解有很大帮助,不必去分先学那门。

保持热情和掌握方法,不会画画也可以写出一笔好字。


书画同源,中国书画术语。其依据先秦《河图洛书》、“仓颉造字”传说、《殷契》古文(甲骨文)等,乃因汉字为象形文字之缘故。

文人画,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元。文人士大夫寄情于笔墨,将诗、书、画融为一体,直达国画艺术之高峰。

无画画经历,能否学好书法?只要功夫到,能够学好。从古至今,书法名家不会画画,当为正常。而国画名家不会书法则少之又少,然画匠另当别论。


原始地址:/changshi/8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