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刘炳森行草书作品,能与其隶书相提并论吗?

走早了。惜哉!


古今有些书法家的字有相似之处,都写的不错。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刘老隶书功底精湛、融会贯通,开创了“森隶”,收录到电脑字库,行草书作品较少见,相比隶书的影响力要逊色不少。


刘炳森先生的隶书造诣是值得学习和肯定的,他的隶书吸取古法,古朴苍劲。书法家一般在一个领域成就比较大,自成一派。但是他的行书也是很好的。近代的启功先生的书法也是自成一派,是近代的书法大师。所以评价书法家的书法成就还是要看广大书法爱好者的眼光,大家都认可的就是有价值的。


沒果没隶书的先入之见,刘先生的行草也有相当高度的,不过拿来与他的隶书比较,总觉得隶书更耐看。个人看法,不知对不对。


他的好友田蕴章曾经给过他评价,隶书水平是市级的,我觉得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迟复,谢邀!!!


刘炳森老师书法注重传统书风凝健稳重又俊逸潇洒以隶书见长,他的隶书特点突出如刀削斧劈,被称为刘体隶书,在海内外有极高的声望。


刘炳森先生的行草书作品水平,完全可以与其隶书同台相提并论!

在浩瀚的中国书法史上,历代都会有书法大家脱颖而出,他们像星辰一样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闪耀光芒。这些书法家们绝大多数都是五体兼修,甚至五体皆佳,但通常人们赞美颂扬、学习临摹的也就是他们的某一种字体。比如欧阳询虽然草书也相当了得,但大家都仅仅在学习他的欧体楷书。王铎的楷书精妙秀丽,可是很少人知道,一说王铎,浮现在眼前的自然是他矫若惊龙的草书作品。

王铎的楷书作品(局部)

刘炳森先生无疑是中国当代书法大家,他以隶书立足书坛,并著称于世。但其实刘炳森先生行草书水平并不在其隶书之下。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刘炳森行草书法气势恢弘、墨韵变化生动、法度森严,章法清丽舒朗,笔法千变万化,揉进了一些隶书笔意,个人特色鲜明,丝毫不让其隶书功力。我这里粘贴刘炳森几幅行书法作品,以飨各位看官,大家可以比较。顺祝题主愉快!


谢谢你的提问和邀请。刘炳森,字树庵,天津人,1937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本科后,一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法书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因病2005年去世。

刘炳森先生是一个专科书法家,他最初是学习绘画,但是对书法太喜欢了,于是,他反而把画画给疏远了。

我们都知道刘炳森的隶书很有名,其实,他最早还是学过草书的,而且非常痴迷,据说,他14岁就非常喜欢《草诀歌》。不过,他的草书到底还是没有隶书那样出名,所以,很多人也不知道他还喜欢草书。

那么,刘炳森先生的行草书法怎么样呢?

如果真要比起来,那么,刘炳森的行草书真的不如隶书好。

为什么他的行草书不如隶书好呢?我们还是看看作品对作品做一些具体的分析和欣赏,才会看得出来。

比如说下面这个写韩愈诗的行草书作品,整体的章法布局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笔法和结构都不好的字太多。例如,第一个字“天”就写得不好。起笔和最后的收笔,都不好。再看第二个字“街”好像也不太符合草书的写法。他先写的是中间的“圭”,这样写也可以,但是双立人的草书写法不对吧?

另外,接下来的“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除了“色”字还可以,连续十几个字都写的不好。幸好后面有“好处绝”三个字还可以。不然真的成丑书了

最后就一个“都”字还不错。

如果一幅作品就一两个字不好,已经很严重了,而他的一幅作品中居然超过20个字写的不好。尤其是“春”字写得一塌糊涂的。这个“春”字的第一笔,虽然是左旋起笔,但是,你看看跟第一个字“天”的第一笔,起笔的笔意都没有什么区别了。

刘炳森的这个作品,用笔单调的字非常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但是,草书用笔单调,这是最大的禁忌。

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笔法是最重要的。笔法不精,虽工无益。这是赵孟頫说的,我们根据赵孟頫的这个书法美学原理,来衡量一下任何书法作品,都是非常适合的。

我们再看看刘炳森先生的隶书作品。比如“淡泊明志”这个作品。

这个作品不是笔法很精,不如说“泊”字无论从正途看还是局部看,这个字的份量有些不够。所以显得右下空了一些。不过,也没有太大的问题,所以欣赏起来,起码比他的草书要耐看一些。

所谓的耐看,就是经得起推敲。我们欣赏书法,就是一个反复推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一下子还看不明白,但是多看几遍就明白了,这就是欣赏书法作品,反复推敲的过程。

如果严格地来说,刘炳森先生的隶书也没有那样老到和成熟,只是他的隶书工整清新,也就把用笔的功力和修养掩盖了一下。

但是,总的来说,他的隶书也是说得过去的。

这就比他的草书,一看就几个字都不舒服的情况要好多了。

因此,他被大家认为是以为当代的隶书大师,也是说得过去的。

刘炳森先生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聘教授、日本白扇书道会顾问、日本书道研究泉会顾问。1957年19岁的刘炳森因其文采、书法超众,被当时研究书法的权威机构“中国书法研究社”破格吸收为最年轻的社员。

汉隶《华山庙碑》之一

刘炳森的隶书主要取法于《华山庙碑》、《乙瑛碑》为基础,然后创造和提炼出了一些新的隶元素,所以成为一代隶书大师。

汉隶《乙瑛碑》局部

《华山庙碑》纯属清秀华丽一路汉碑,是成熟汉隶的代表作,风格清秀飘逸。

刘炳森的楷书作品

汉隶《华山庙碑》局部之二

刘先生钟爱的另一个汉碑《乙瑛碑》与《华山庙碑》情趣相近,是他风格的补充。虽然刘炳森也学过《张迁碑》、《石门颂》等其他风格的汉碑,但他的吸收是非常谨慎的,他学习《张迁碑》只是为了克服《华山庙碑》的飘浮;而对《石门颂》的学习,则又是为了克服《张迁碑》的拘谨。刘炳森隶书的面目,始终离《华山庙碑》不远。

刘炳森书李白诗《哭晁卿衡》

在学习传统隶书的结字上,刘炳森隶书喜欢突出“满”的特征。无论是多笔画字,还是少笔画字,刘先生都将每个字处理得四角填满。对于笔画多的字来说,这么作要容易一些,对笔画少的字,就需要将笔画加粗加厚,这样的结果便是大小齐平,如古人所谓“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令大”,给人的感觉便是“状如算子”,缺乏变化、缺乏生气、缺乏生动活泼的气象。

章法上,刘炳森隶书也是突出了这个“满”字。他的书作,不仅每个单字四角布满,整个作品的四角依然填得很实,每字每行端正笔直,壁垒森严,仿佛一个无比严肃的仪仗队!刘先生几乎对古人“计白当黑”、“以虚当实”的审美观充耳不闻,采取排斥的态度。

不过,他的草书的章法就没有像隶书那样顶天立地满框满架的开张气势。

这倒不是说,草书的章法不能这样,而是明显看得出来,刘炳森先生在草书上的用心,显然没有像对隶书那样用心。所以,他的草书就比隶书逊色多了。


刘炳森老师以隶书著称,如果他的行草书写隶书,不必有异议,如果是其它书体的行草,就不能相齐并论了。


谢谢官方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书法家刘炳森的行草作品也很有味,但还不能与他的隶书相提并论。

书法家刘炳森的隶书已自成一家,已实属难得!按古人的说法,这叫术业有专攻。但可以说明的是,书法家刘炳森先生的行草书,也是有一定的功底的,不下上几十年的功夫是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虽然书法家刘炳森的隶已自成一家,但我还是建议学习隶书者,学隶书,一定要先从汉隶入手,万不可先从刘炳森的隶书入门。学书法,一定要取法乎上,不要先学近代、现代和当代人的隶书。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原始地址:/changshi/28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