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经历一些坎坷,就会把佛教之类的信仰作为精神寄托呢?

你呀?俺是博览众长![笑]


信仰是给弱者的心理安慰,宗教是利用和维持信仰存在的机制。


人在无力面对和解释自己的境遇时,往往就需要借助精神信仰来让自己度过难关。

人在经历一些相对小的困难,或者持续时间比较短的情况下,往往是可以自己克服的。比如出门不小心摔了一跤,站起来拍拍灰然后就继续该干嘛干嘛。如果摔的比较严重,需要送医院,花一笔钱然后还要静养好久,就会觉得我好倒霉,我那天真应该如何如何.....但如果损失特别大,比如因此错过了腾讯的面试,或者对身体损伤极大,人就会变得难以接受:为什么是我?我明明很小心了,我明明没有做过任何坏事.......

这种难以接受,难以面对的情绪,就需要寻找一个出口,得到一个借口,让自己能够更加顺利的接受现实。《聊斋》里面有个故事,大概意思就是一对夫妇欠了某人的钱没有还,然后他们的儿子在三岁的时候忽然离开,于是就有人解释:这个孩子就是来讨债的,养到三岁,债务完成,于是双方就两清了。

在正常情况下,精心养育的孩子忽然离开了,大部分家长都是无法接受的,他们的悲伤和情绪必须找到一个借口释怀,比起没有理由,那么还债的说法大家更能接受。心理学上有个实验,比如你请求别人帮你做一件事,如果没有任何理由,别人不会搭理你,但如果你一旦说出一个理由,哪怕这个理由并不成立,那么别人帮助你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

现实生活中无法解释的境遇,如果换个语境可以解释,那么人们立刻就会接受新的逻辑。人们不能接受无缘无故的厄运降临到自己身上,但如果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状况还可以,心态能维持。

发生了什么不重要,怎么解释它才重要。


一个小孩,你给他一张挖宝地图,并且告诉他挖宝的方法。他按照你的方法勤学苦练,认真挖宝,过程虽然辛苦,但按照方法能挖出地图上标出的宝物,有获得感,那么他对这个地图和方法是深信不疑的。

可如果之前他还能按照方法挖出宝贝,后来就不行了,要么遇到是空盒子,要么就是被人捷足先登,要么就是为了挖宝把自己整得一身疾病,或者看到别人也是按这个方法在挖宝,可还没挖到,就死在半路上了。

挖到一个空盒子他还能自我安慰,勇往直前,连续挖3个空盒子呢?你说他会不会怀疑这个地图是假的,或者这个方法是错的。

如果没有另外一个理论来为他的付出和未来做个解释,他怎么办?他该怎么走?他总要往前走的,对吧。

所以,不管佛教也好,道家也好,上帝也好,能给挫折的人,迷茫的人,颓丧的人一个希望,一个退路,一个安慰,让他们要么继续挖宝,却不再执着;或者放弃挖宝,帮助其他迷茫的人。

人,一帆风顺的时候,不会觉得自己所得到的是命运的馈赠。努力就会成功,是他们人生的信条。对于失败者,他们会找出各种普世理论去解释他们失败的原因。

当自己也遇到挫折了,灾难了,当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挖出宝盒的时候,他才会有同理心,才能审视自己,发现当初的傲慢和狂妄。

人一旦重新认识自己的时候,就会重新选择活着的方法。


因为人在一定的时候,会把一些不好的事情和经历的坎坷。都认为是人生的一种磨难。然后再找到一种信仰。也就像一种精神的寄托。然后来拯救自己。就像一个老人,抓住了一个拐杖。让他有前行的动力。坐下时的一种倚仗。我们的信仰,就像人生的目标。能够相信我们成长。人生的经历和人生的沧桑。在我们有这个仪仗的时候,给我们动力前行吧。勇往直前。


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是只有人类才有的、人类独有的最高级的精神活动,猪狗动物会有宗教信仰吗?它们除了吃喝还是吃喝。人类许多著名的顶级大科学家,比如牛顿、爱因斯坦等在触摸到科学的天花板后,都不约而同地转向宗教,用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的话讲:宇宙如此奇妙,如此井然有条,实在不敢想象是偶然形成的。


因为可以找到答案


精神的救赎还是找到现实中可以改变的方法为好。12


因为缘分,南无阿弥陀佛[祈祷][祈祷][祈祷]


每个人的生命起点与境遇都是不同的,所以对生活中的坎坷和困苦有着不同的感受。

影响人对生活中艰难困苦不同程度的感受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生命力。

关于生命力:我们要承认有先天的因素在其中,而后天的影响是主要原因。一个起点高境遇优越的人与一个起点低境遇恶劣人、同时遭遇共同的境遇、遭受同样的打击、挫折,又有着同等的综合条件,起点低的、生命境遇恶劣的人一定要比起点高、生命境遇优越的人更能显示出生命力。

大地有平原、山地、江河湖海,还有沙漠荒原,宇宙自然也是如此。所以,艰难困苦、打击挫折是宇宙自然的常态,因为人活着就是在运行,运行就有经历,运行就如行进,行进就会有道路,而一个人的路只能由自己一个人来走;行走就要经历艰难困苦、不平与危险,这就是人生。

很多人遭遇了坎坷困苦后会去寻找和解,大部分去宗教中寻找和解,是因为宗教理论中是哲学思想、和理性思维,只有在理性的哲学思想理论中才能打开智慧的大门和眼界,才能释解心结。


信仰不是一种精神寄托,这纯属是外行人的误解,所以说没有吃过苹果的人,永远都不知道苹果真实的味道。有了精神寄托就可以超越坎坷吗?因为人们明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只有佛法能够帮助化解心中的困境。想了解一件事物,只有深入其中,才能了解个大概,还未必是全部。若您感兴趣,不妨一探究竟。


因为人经历一些坎坷后,就会到寺庙去烧香拜佛,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缘分,与佛有缘。佛祖奉劝凡人要行善积德,为自己造福。所以人们都信佛当成一种精神的寄托。


因为佛教的信仰符合人的精神寄托。


一个人要是极度生气的情况下,不发泄出来,就会疯掉。精神在高度紧张或压抑下,也要找一个寄托,以求释放紧张的情绪。佛教被一些电视神话的无所不能,所以人们宁可信其有。


一个人年轻人,当他大学毕业时,认为只要给他一根撬棍,他就能把地球撬得乱转。

但是,当他进入社会之后,他才发现,即使给他一百根撬棍,他也撬不动什么,很是沮丧,他开始了新的思考,思考的结果:他发现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是不存在的,自己很妙小,微不足道,他开始思考人生是什么?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世界是怎么回事?思来想去,他发现人类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逃离死亡,获得永生?

怎么样才能获得永生呢?人生必须找到一个精神依托,他找来找去,找到了并想信了智者们设计出的各种宗教和各样各样主义和信仰,因为宗教中有上帝、佛、道等等神,他们可以永恒存在的,不生不灭,各种主义里有人们梦想的东西,这样就可以转移人们对死亡的集体恐慌,获得心里安慰。


信仰有什么用,信佛的不念佛求生极乐净土,信了也白信,信谁不会说,南无阿弥陀佛,娑婆世界、无明深重、因果轮回、众苦充满。


有的人,把信仰寄托于精神世界,实则,是现实中的烦恼、求解无望,烧香拜佛祈求神灵帮助,只是自己不想改变。

一般情况下,越是落魄的人,越容易钟情于信仰,只可惜,信仰只能引领你前进,无法纠正你的错误。

信仰,有时看似神圣,其实就是障眼法,障眼的目的,就是减轻信仰者的痛苦。可是信仰,能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状态,变得如心所愿吗?显然不能,因为人是凡物,抛除亲情友情可以不顾,自己也得穿衣吃饭吧。

人生坎坷,即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指的是你的出身,你成长时期的养育环境。而主观因素呢?与教育,与智商,与努力,与打破常规的勇敢有关系。

当然,人需要信仰,因为信仰能让人的意志变得坚定,但信仰,也是有虚幻和现实之分。

好的信仰,能给生活带来美好,而差的信仰,只会脱离实际,特别是那些假信仰,不过是做作样子给别人看罢了。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有佛缘吧,有些人经历了一些坎坷或挫折后就开始信佛,但还有很多人受挫后依然不会信佛,也不会有任何宗教信仰,究其原因,还是“缘”字使然。

因受挫而开始信佛的人,他们最初应该也只是抱着尝试的态度接近佛教,对佛教有天然的亲近感和好感,久而久之,会接受佛教的一些观点。

比如三世因果观,好人好报、恶人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等劝导人们无论在何种环境及境遇中,都坚持行善积德、为自己今生及来世培福。

那么慢慢地,那些曾经经历了一些困苦和坎坷的人会放平心态、放下心结,以平常心看待过往所经历过的那些苦难,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因为有了信仰,面对一些不平和挫折时,他们依然对生活抱有希望,对他人保持一份善念,总比没有信仰,遇到挫折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乃至报复他人和社会的人要好很多。


电视剧《换了人间》毛泽东逛寺庙,说“佛教不是迷信,是文化。”还以为是编剧编的,一查还是事实。

于是花点时间了解一下佛教,发现它是披着宗教袈裟的唯心主义哲学。经各代大师发展宏大的哲学体系。

凡心的问题均可以从中找到解决之道。《美国工厂》曹德旺拜佛不知道诸位看官如何理解呢?信仰?精神寄托?还是别的什么?


原始地址:/changshi/11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