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匆匆,你还记得第一天去学校上学的情景和心情吗?

哎,老了忘记了,真希望人生从来一次,就从第一次上学的时候起


惴惴焉,惶惶焉,欣欣然,孤独煎熬,熟人走了,全是生人,这感觉比较新鲜陌生。


依稀记得,那段时间还在街上玩,突然父亲让背着书包去读书,很不情愿的和别的孩子们一起去学校了。

学校在中街,距离家有三里地路程,父母都没有陪着去,就是几个年长的一个学校读书的孩子带着去。

学校门朝南开,进入大门路边都是教室,记得我被带到大门口西边南方的教室里,很多人,都在有说有笑的,我不认识,也腼腆。最后一排还有空位,抽屉是空的,坏掉了,不能放东西了,书包放在桌上。

有人给送过来书,不会写字,写不来名字。一个女生(后来知道是班长)问我名字,我怯怯的说了,她就在书上给写出来,我也不知道写的什么?很多同学围着我笑。

上课了,同桌握住我的手,教我写123,就这样开始了读书生活。

我不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也不聪明,听不懂,也不想读书。每天混时间,想办法逃学。

终于有一天,被父亲知道了,很生气,问我为什么不去读书?

我不想读书,不好玩。

如果不去读书,就去拾粪!

拾粪就拾粪,反正我不去读书。发小们看着我,一起劝我去学校,就又去了。还是跟不上学习,到了三年级了,成绩不好,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

期末考试的时候,最怕。因为家长通知书有成绩,还要家长签字。我也得过表扬,有一年期末还得奖了,就很精神,大大方方把家长通知书给父亲看。总之差的时候多些,就偷偷找人代签。

四年级了,两个村子的小学校合并在一起,我们从中街到上街学习了。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书上的知识很简单,一下子就看明白了,成绩上升很快,成了优等生。

中考的时候,成绩排在第四名。而且一直都是优等生。

跑题了,该说第一天读书的,继续说第一天。坐在我同桌的是一个村里的发小,平时一起玩着长大的。这样就有了一个认识的人,有了说话的人了。

可是他不是学习的料,小学读了七八年,最后去山上放羊了。

现在的孩子每一步都有家长陪同,书包很重。我那个时候就两本书,很轻松。

现在的孩子作业多了我那个时候也有作业,暑假作业,寒假作业,基本上没有做完成过,不知道在干什么?

转眼之间,四十多年了,感谢有这样一个话题,让我回忆了一下过去。

日月如梭,时间一去不复返,而今父母年事已高,自己也已天命之年,时间能倒流,我一定做从一年级就听话的好孩子。时间不能倒流,就珍惜每一天,少让父母操心,多给父母安慰的好儿子!


小学、中学不记得了。大学记得,许多同学、老师,现在还联系。不过物是人非,大家各居一方,有得可能一辈子也见不着了。好在现在有方便的通讯方式,群里也常见,发发红包。由于我们是艺术院校,大家都是文艺中老年人。有时候,不见人,但是文艺作品还常见。一见作品就知道是谁。一见名字就知道又创作了大作。


不记得,也不需要记得。人生,每一天都值得记住,但每一天又都没有必要记住。除非它被记录在了历史文献里,否则目的就不再是记住,而遗忘。


岁月匆匆一晃60多年过去了,第一天走进学校的情景却历历在目,经久弥新!

1960年五岁的我,跟随父母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来到中苏边境天山脚下荒凉的和可达拉草原,目睹父辈们搭帐篷,住地窝子,一无所有建设农场。直到第二年八月妈妈跟我说:青儿,九月份你们可以去读书了,农场的学校建好了!听到这个消息,我跳着跑出去跟一大群在搓泥巴团的娃仔报告了这个喜讯,大家高兴的又喊又叫。

开学了,隔壁的袁用珍背着书包过来拉着我的手向学校跑去。远远就看到了那间土坯房,直到走近时才看清正面墙上“红旗农场第一子弟学校”几个鲜艳的大字。老师招呼我们一群叽叽喳喳的学生走进教室,坐在一排排低矮的土坯凳子上,给我们把笔,课本,作业本发到各自的土坯高桌上。大大小小十几个学生,老师教我们一年级的学生读:一个人两只手,两只手十个指头。接下来教二年级算术1+1,2+1……接下来教三年级……就这样一年级顺序教到六年级。有学得好又守纪律的,老师马上就发一个纸板剪的汽车或是飞机✈️给我们……就这样孩子们都很新奇,很开心,很认真……

几十年光阴,教育早已翻天覆地,后来自己也当了老师。唯有儿时的学校却是心中记忆最真最深最值得珍惜的学校……


记得太清楚了!内蒙解放的1947年,十几个穷户的我们农村里来了一个老师,附近村里的孩子加起来有十几个学生了,上的第一节课就是领我们念:分地了,翻身了,穷孩子背着书包上学了!


第一天上学的情景?这个,如果六岁的孩子会玩儿的话,肯定能记得


原始地址:/baike/1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