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近日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新闻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80号)提出的“坚决禁止应试、超标、超前培训及与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要求5月9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的通知》,为各地查处培训机构超标超前培训行为提供了具体依据。负面清单共涉及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六门学科,每门学科的负面清单包括“原则要求”和“典型问题”两部分。“原则要求”部分从课程标准规定、教科书难度、教学进度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理科科目还对练习题提出基本要求。“典型问题”部分按照各学科的各项培训主题列举了超标内容,便于各地对照使用。负面清单为试行,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老班认为,教育部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希望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值得点赞。现在许多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在课外补习,不但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同时也加重家长经济负担。

但在短期内实施起来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望子成龙是大部分父母的心愿。还有古话叫“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如果我孩子“减负”,落后更多怎么办?先不说学生,家长就会先焦虑,家长焦虑带着学生一起焦虑。

选择校外培训的主动权更多在家长,因为家长是为孩子校外培训买单的主体。由于现在社会舆论,文化观念,教育资源等种种现实因素,很难制止家长给孩子加餐。

老班想说的是,望子成龙的心愿是美好的,但是毕竟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成龙成凤”,“成龙成凤”也并非只是“学习好”或者将来“赚大钱”。首先,父母应该接受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仅是学习成绩,方方面面都存在差异。这里的差异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不同”。家长可以做的是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适当引导,激发孩子自身潜能。这条路很长,但是我们现在看到了积极的信号。

想了解更多国际学校资讯?请关注@29楼自习室班长


教育部搞的这个超标减负从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不是发个文件就能解决的问题。首先,各地方在教材的编写及统编教材上就已经超标了,孩子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能吸收的了吗?那怎么办?家长为了孩子能跟得上,只有让孩子上课外辅导班,而校外培训机构为了出成绩,也在拼命给孩子超标培训辅导。这是一种惯性行为,如果只是单独的去查校外的培训机构,相反孩子和家长只会越来越盲目。应试教育的改革还是空话一句。现在很多家长的学历不是大专就是本科的,辅导孩子学习时都感觉云山雾罩的,例如,在做小学数学题时非要加上什么逻辑思维方式,这不是误导孩子吗?本身数学就是严谨的,1+1就应该等于2,不要告诉孩子有很多答案。

教育减负的口号喊了多少年了?真正给孩子减负了吗?我认为孩子的培养应该是分阶段的。在幼儿园时就是要培养好生活习惯,在小学时要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初中孩子的学习自然而然的就会跟上老师的节奏了。所以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的教育制度只是拔苗助长,培养出来的是“材”吗?超纲超重的学习只会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一旦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了,老师和家长就已经无能为力了。以前,很多初中上的课程,现在小学4、5年级就出现了,这不是加重孩子的负担吗?孩子在什么样的年龄段学什么样的知识,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孩子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年前有专家提哪个年级的要看多少本课外书,一年不能少于多少本,还要考试。我想问一下这位专家,看那么多书,孩子能理解吗?有那么多时间来看吗?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吗?每个孩子读书学习的天赋不一样,不能你是专家认为应该怎么样,孩子就应该去怎么样。你这样是给孩子减负了吗?

所以,减负要从最基本的教材改革开始,要从学校开始,不是从校外培训机构开始。


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要求各地对照使用!

负面清单共涉及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六门学科。

清单要求这六科目培训:

1)不得超出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段要求;

2)禁止提前教学与测评,培训内容不得超出本地区使用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的难度;

3)禁止在寒暑假培训下学期教科书的知识内容。理科科目禁止使用繁、难、偏、怪的练习题。

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一刀切下去真的妥吗?学习有快慢,把快的拦个绳子不让跑,这是为什么呢?

以深圳为例,连中考都要95分以上才能进深中,说明考试难度太低了,拼的是细心啊!更不用说小学了,四门390分都进不了榜,让这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学什么?

我觉得如果认为学生有过重的课外负担,根本原因不是由于校外机构超前学习导致的,恰恰是由于课内太简单了!英语教材一句“hello,howareyou?”学了快三年!你说家长们会怎么想?

1)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过去了,迎来了唱跳画的文艺复兴时代!

2)机构由培优转向补差,势必引发关门潮。因为成绩不好的家长基本不会为分数而掏钱!

3)名校只对买得起学位房的家庭开放,拼爹光明正大,拼娃大门关上。

4)机构提前培训是因为校内太简单了,吃不饱的娃才去开小灶。现在灶台熄火了,看你还能吃啥[捂脸]

大家觉得对吗?欢迎留言讨论!


治标不治本……

《高考,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

郝峰涛(2019.9.10)

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性,促使高考变成了新式科举,我们必须对教育进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发展,还是优科(优势)发展?

纵观历史,横观社会,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领域的优科专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孩子各有未知的兴趣和天赋,是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就会选择“优势中心发展模式”,即以某一方面为核心,带动相关或相近方面的学习,而强制性全科发展是以大量的知识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趋势”,最后连兴趣和天赋一块埋葬。

二,学习是“从外到内”的灌输,还是“由内到外”的觉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进行“从外到内”的填鸭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谁能理解孩子“由内到外”觉醒的渴望呢?学习的本质是:三分知识,七分非知识;三分看的见,七分看不见;三分学习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导,七分靠自我觉醒。学习的原力在于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引导,而教育只是一种辅助孩子成长的手段。过度的知识教育就是“拔苗助长”,反而会延迟、扼杀孩子“由内到外”的觉醒。

三,教育是因材施教,还是无差别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强势灌输的幌子,毕竟我们连自己有什么才能都不清楚,岂能妄议孩子有什么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态度让孩子在“自然世界、社会人文和无差别学科”中无差别学习,以宽容之态让学孩子培养兴趣、寻找方向和建构高度。

四,高考是“指挥棒”,能否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

高考要打破固定的“语数外+文理科”,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以自身优势学科为中心进行知识建构,可在高考科目“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选四科进行计分选拔,其余参试科目分数作为参考。如:甲生自选“生数理英”四科计分,乙生自选“生化数史”四科计分,可同时报考清华生物的相关专业,择优录取。自选制既可维护高考公平,也可保护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样性和差异性。

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性,正在侵蚀着孩子的童年和未来!

 

致谢:

若您觉此文不错,请推送转载,举手之善,或将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大助力!


主要是为了培养更多实用型技术人才,做的一个铺垫。最近有两个关于学习方面的事情,大家比较关注,一个是强基计划(前面问答中有介绍,朋友们可以去看看),一个是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有孩子的家庭,目前最焦虑的就是孩子的学习。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都希望孩子今后过得安稳一些,各方面条件舒适一些。同时现在的竞争也是比较激烈,那么如何脱颖而出,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学校,必然是每个家长和学生所要面对的。如果大家都是学习同样的内容,只要你认真,基本上相差不大,那么学校在挑选学生时,也无从下手。

所以往往很多时候只能通过超前,超标,难度更大的考试来进行选拔。考试升学是一个指挥棒,家长们没有选择,只能随波逐流。那么这些知识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有什么用吗?基本上没什么用,中小学的学习只是一个基础的认识。

所以在中小学更多的是应该把基础打好,为进入大学的学习做些前期准备。到了大学以后,再根据你的个人兴趣,进一步发展。踏上社会以后,再根据你个人能力进行研究和探索。如果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把你的思维模固定化,那么在今后你将很难突破这个观念,更不要说有所创造。

每个孩子的天赋是不同的,每个孩子在不同方面的天赋也是不同的,这个我们不得不承认,但是对于以后成才并没有决定性影响。因为最后真正从事探索研究的人是少之又少,万里挑一,那都是保守的说法。让教育向更多实用型人才培养去倾斜,这是以后的一个大方向。

比如说一个班里面近48个孩子,有40个孩子去报名学奥数,这既是一种资源浪费,也是对大部分孩子的摧残。让少数有天赋有兴趣的孩子去钻研,让绝大部分孩子能够顺利的进入大学,学习实用性技术,这种局面相信更能让大多数人接受。而不是让他们在中间就掉队,失去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我是@大叔熊大,从事教育和销售20年的一名营销总监!对生活的领悟不是把知识硬塞入大脑,而是去触动和激发你内心的那份灵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与您每天分享一点感悟,感谢您的的阅读、关注和点赞,如果喜欢别忘了转发和收藏!


准确的说,教育部今天发布了《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的通知。

负面清单共涉及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六门学科,每门学科的负面清单包括“原则要求”和“典型问题”两部分。

“原则要求”部分从课程标准规定、教科书难度、教学进度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理科科目还对练习题提出基本要求。

“典型问题”部分按照各学科的各项培训主题列举了超标内容,便于各地对照使用。负面清单为试行,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如今校外培训机构参差不齐,有些机构超前超标培训对孩子负担过重。

我国校外培训机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满足了社会对优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但也存在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书和育人严重脱离、对校内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等问题,加重了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甚至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亟待规范。

校外培训机构的恣意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由于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择校择班问题困扰,教育竞争加剧导致的社会问题。校外培训是学校主流教育的一面镜子,它的兴起应当引起学校主流教育的反思。个别家长表示对孩子在学校里所受的教育感到不解渴,只好求助于校外培训,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学校主流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教育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为各地查处培训机构超标超前培训行为提供了具体依据。

二、这样一份负面清单,从理想状态看,是对超标超前培训的釜底抽薪。

校外培训机构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超标超前培训,让幼儿提前学小学的知识,让小学生提前学初中的知识,让初中生提前学高中的知识,有从业者甚至宣称,这就是培训机构存在的最大意义。如果不能搞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培训机构拿什么吸引学生?学生只需在校内按部就班地学习就行了。如果各地真能依据负面清单,严肃查处超标超前培训行为,就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

三、负面清单原则要求

“原则要求”部分从课程标准规定、教科书难度、教学进度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

包括培训不得超出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段要求,禁止将小学较高学段的目标与内容提前至小学较低学段教学与测评,禁止将初中的目标与内容提前至小学教学与测评,禁止将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与内容提前至初中教学与测评。

同时,培训内容不得超出本地区使用的(或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的难度;培训不得超过所在县(市、区)语文教学的同期进度和要求,禁止在寒暑假培训下学期教科书的知识内容。

理科科目还对练习题提出基本要求,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负面清单中指出,禁止使用繁、难、偏、怪的练习题;化学还指出禁止在九年级寒假之前及寒假期间进行系统的中考复习。

四、每门学科的负面清单除了上述“原则要求”,还列举了一些“典型问题”

例如,教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要求学生默写“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中的“鲧”字,要求初中生掌握《文心雕龙》中的文艺理论知识,就是超标;对于一、二年级,万以上的数的认识(包括读法和写法、大小比较、应用等)、分数单位的认识和多位小数的大小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等,均属于超标……负面清单既有“原则要求”又有“典型问题”,确实有利于各地对照执行。

五、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超标超前培训行为难以有效查处,不仅因为无章可循,还因为以超纲知识、杯赛证书来招生的做法依旧存在。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但在小升初、初升高时,一些学校搞掐尖招生,还是青睐通过超标超前培训而“学得更深更广”的学生,许多高校在自主招生时也是如此。因此,查处超标超前培训行为,还得严格监管中小学招生全程,严厉打击幼升小、小升初的应试行为,严处将超标超前培训与招生入学挂钩。当学生没有超标超前培训需求,违规培训机构就会失去市场。


我是数学逆袭课,首先对于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我觉得制定负面清单的想法还是非常好的。虽然主要是针对培训机构,但是对于规范校内教学也是很好的。

一、优点

今天,认真研究了一下这个试行的负面清单,我觉得有一部分还是挺有道理的,比如语文中的生僻字,像“鲧”这个字默写的话确实没必要。

再比如像《滕王阁序》之类的,不要求小学低年段学生理解,显然也是很正常的要求。

二、不能理解的部分。

槽点满满的主要是数学,我觉得要求实在太低了,低到把课本上白纸黑字印的内容都要砍掉。

举几个例子:

1、小学低年级:

万以上的数的认识(包括万以上的数的读法和写法、大小比较、应用等)统统不要求。

也就是说以后如果有人问三年级以下小朋友:这次全球新冠肺炎确诊4135378人,怎么读?

你的回答就是:不知道,超纲了。

2、小学高年级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的位数要求的计算(用计算器计算除外)。

虽然小学生的运算能力还不够熟练,但是拿几位数来划分标准,还是有点太简单粗暴了。

三位数乘两位数和四位数乘两位数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而且还可以教导孩子们发散思维!

3、初中阶段

初中阶段槽点最多,比如下面

认识有理数部分不允许出现与π有关的无理数,我真的无力吐槽了,π是无理数,这是最基础的知识。而且它明明白白的写在了沪科版七下教科书第11页,这让老师怎么教!

别的我就不说,因为有很多内容和教学大纲还有教材相差太多。

感觉数学上还是得有很多标准值得商榷的。不能因为它可能过难,就人为地大幅度的降低标准。

三、个人意见理科尤其数学需要再斟酌一番。

1、清单上数学的标准在知识上非常割裂。

有些知识是可以推广的(而且这样的推广非常容易),却被限制在最初级的水平。诸如混合运算等内容竟然区分三个数和多个数的混合运算,解不等式组区别两个不等式和三个以上不等式,这种行为实在无法理解。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知识与高中数学知识无法衔接。

个人认为在初中适当渗透一些高中的知识(或者解题思想)对于未来是很有帮助的,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连续的,前后衔接很重要。

结束语: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根本手段应该是做大蛋糕,而不是让所有人都吃小蛋糕。

由于这个标准对知识的上限设定的过死,最后考试时大概率会偏向于考察学生计算熟练程度,做题速度等非知识素养的内容,自然考试的区分度也会打折扣。

我是数学逆袭课,专注于培养数学黑马,致力于探讨教育问题,如果你也有兴趣,欢迎关注我,我们共同探讨,一起进步!


原始地址:/shijie/13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