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如果诸葛瞻不是诸葛亮的儿子,如果诸葛亮未死,那诸葛瞻会不会说: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孔明?


两个人都一样


黄皓的权利不是不能制,所以其实是刘禅的责任更为恰当,他更多是一把刘禅维护帝位的刀,毕竟霍光也是随便换过皇帝的。

而姜维其实能力很强,军略统帅都是蜀汉一时之选,但是魏蜀差距太大,以弱敌强还想主动北伐劣势太大,采取一些危险的战略只能说被逼无奈,因为不赌十几年后差距越来越大也是没戏,这种情况诸葛也只能硬头皮北伐何况姜维,当然灭国就是他的责任也对。

那么就是刘禅姜维55开。

最后,就可以看出来诸葛在的时候多厉害了,魏延子午谷跟姜维的计谋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赌,而姜维一输蜀汉直接崩了,后世说诸葛一生用兵唯谨慎,其实不是贬他,蜀道运粮极难,司马步步死守,三国应该没有能破的,历代可能也就韩信李靖这种兵法大家能破局。


嫉才妒能


用诸葛瞻这句话来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你搞笑呢?诸葛瞻这句话暴露了他在蜀国灭亡的结局上责任远比黄皓和姜维大的多!诸葛瞻妄为武侯之子,嫉贤妒能,刚愎自用!其子诸葛尚早就对他说过黄皓奸邪,必然误国,诸葛瞻却因为黄皓与姜维不对付,想利用黄皓压制姜维,最后导致黄皓做大,祸乱国家。姜维怕受黄皓迫害不得已带病屯田避祸,才让内部空虚。而且诸葛瞻带着蜀国最后的军队防御邓艾,不听黄崇之言,坐失良机,最后兵败身死,也彻底打消了后主刘禅的抵抗之心。


诸葛瞻是为自己鸣不平,叫屈呢,他的意思是自己没有得到想要的权利,自己的本事没有发挥出来,而没有实现父亲的诸葛亮意愿,而怪罪他人!

当然姜维和黄皓只能算是一般的人物,黄皓只能算是弄臣,诸如和珅之流,而姜维也不过徒有虚名,类似纸上谈兵。

要说蜀汉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偶然,必然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偶然是姜维的过于自信,刚愎自用,不善于团结可以团结的势力,没有战略家的思想!倘若姜维读了持久战和矛盾论,那么三国一统的不知道是谁呢!

而黄皓又有何德何能主持蜀汉的政务呢,还不是刘禅乃庸庸之辈,含着奶嘴长大!这还不如说是诸葛亮种下的祸根呢!

诸葛亮事无巨细,一手掌握军政大权,凡事亲力躬行,不培养君主,这样的君主又有何用呢,要说历史上英明的领导人不都是靠自己打仗打出来的吗,武力值没一点的领导人个个都是废物!


萧亚轩有责任不


黄皓和姜维两个人对蜀国灭亡应该负怎样的责任?

我们知道,正是因为姜维的疏忽,导致邓艾偷入成都才导致蜀国灭亡,换句话说,是军事上的重大失误,才导致蜀国灭亡。

即使当时内有黄皓谄媚弄权致使刘禅成为“二世祖”,但主要责任在于诸葛亮,屡次北伐,后院都不安稳,如何取得成功?这也是“内不能除黄皓”的注释,一是反省,二是后悔。但黄皓专权说对蜀国的灭亡并没有重大的影响那也不完全对,正是因为黄皓的谄媚蛊惑才导致刘禅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且安心于做个安乐翁,这也是刘禅投降曹魏的主要原因。

因此,黄皓从思想上间接让刘禅乐于投降,姜维从军事上疏忽直接导致蜀国灭亡,此二人负有直接责任,诸葛亮负有间接责任,故有此临终之言。


谢谢邀请。问题君其实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诸葛瞻临死前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这句话吗?为此作者君专门查找资料进行考证,发现无论是正史的《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中都没有提到过这句话,最后查实这句话的实际出处是写于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在该书第三十一卷剑南道上一篇中记载其全文是“邓艾平蜀京观,在县北三十三里。艾以景元四年征蜀,大破诸葛瞻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目而反进屯绵竹,埋人脚而战。”父子死焉。”

由于蜀国无史,《三国志》的《蜀书》部分是陈寿自行采集,难免有诸多遗漏。成书于明初的《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并没有完全严格的参照正史。《元和郡县图志》是一本地理志,考察的是山川物产,可毕竟是一本官办刊物,书中记载的内容可信度较高,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所以作者君认为既然古人都相信有这句话了,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信呢

第二个问题,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这个我们来慢慢分析。

第一,自古以来建立在四川的政权都逃不过被建立在中原地区或者是江东地区的政权兼并的命运,这与古代巴蜀地区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都是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蜀汉政权相对于在它之前西汉末的公孙述政权、在它之后的成汉政权、前蜀政权和后蜀政权都要活得久一些,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第二,虽然硬件太差,不过被灭政权的当权派不可能一点责任也没有。黄皓做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佞臣,对蜀汉的灭亡无疑要负一定的责任,但毫无疑问的,肯定没有蜀后主刘禅的责任大。作为一名皇帝,刘禅当得也太走心了一些。

第三,姜维官居蜀国大将军,蜀亡之时,率领孤军与数倍敌军奋战,刘禅投降之后,忍辱负重,最终与国同亡。上不负诸葛武侯知遇之恩,下不负刘后主委任之命,只可惜时不与之,蜀汉亡国他又需要负什么责任。难道说南宋亡国,文天祥、陆秀夫要负责任吗?唐朝亡国,张巡、颜真卿要负责任?


其实刘禅也没办法,朝堂上荆州派日渐式微,益州派崛起不听刘家的话,他只能信任宦官,用宦官制衡朝堂


刘禅大智若愚在维护自己的统制


一个朝廷之中忠臣和奸佞是不可避免的,刘禅作为蜀汉之主他的能力显然有些不足,在诸葛亮在的时候他可以制衡刘禅让蜀汉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旧有势力和新兴的贵族势力产生了冲突,诸葛亮北伐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缓解其内部的矛盾,将军在外出征很容易导致其拥兵自重,刘禅作为皇帝这一点是必须要考虑的,黄皓作为内臣他也有自己得利益诉求,当二者双方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大家都是以自己得切身利益为重的,姜维作为诸葛亮的继承者他必然是深受诸葛亮影响的,对当前的形势必然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这一点双方是不可能妥协的,当皇帝无法决策的时候朝廷的势力必然会陷入分裂,内臣作为皇帝的近臣他能给刘禅的影响力是极其巨大的,所以在朝廷的争斗种他可以占据主动权。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早提醒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面对小人弄权,诸葛亮直接当着刘禅的面开刀,而姜维没有这样的权力,只有远避,蜀国灭亡就注定了!


志大才疏,忝居高位


早就有人说姜维是庸才,但凡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敌强我弱,以守为主,避免决战。敌弱我强,以攻为主,就是找机会跟你决战。明显蜀国的战斗力弱于魏国,你大规模发动战争,完全是找死!三国演义偏向蜀,不骂姜维也是客气了!作为一个合格的军事长官,要么不打仗,要么打胜仗!否则就不合格,你要是觉得打不过,老老实实的防守,别把老百姓的性命当成你的政治资本随便花


问题很可笑,诸葛瞻显然是在推卸则任,就算莫有黄浩,还有张昭秦桧汪精卫等人物,姜维何罪之有,以一己之驱扛万斤重担,真英雄也。蜀之灭亡,原因很多,吾暂不穷究,我们所做的只能是从别人的失败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至于結果,后人会评论的,而不是空谈,推卸则任。


蜀汉失利原因是国力潜力弱小,诸葛死后,精英阶层得过且过,战力下滑十分明显,亮在时,治军,练兵,武器,对魏军能以少胜多,后期姜维也有问题,纯为战而战,败仗越来越多,亮若在也会看势而休生养息。姜维差诸葛孔明太多,而刘禅典型富二代,宠黄皓,战略没方向,或根本没战略,而诸葛瞻实际能力太差,姜维只是战术师,对全局把控力太差。战略无,地少,人稀,国力下滑,战力下滑严重,汉中防守问题,战略,战术,都出现了问题,再加上运气,导致了邓艾偷袭阴平成功,这是必然中的偶然,偶然中的必然。


蜀汉的灭亡在刘备丢掉荆州后已成定局,非人力之所能为。刘备成也荆州败也荆州。本人认为益州可丢,荆州不能丢。益州虽为蜀汉提供了安全的保障,稳定的地区割据。但是蜀汉以天险拒敌却也偏安一隅困局此地。失去荆州这块跳板,导致刘备的蜀汉政权北伐线路困难,战线漫长,后勤保障困难。蜀汉大规模的北伐战争极其消耗国力,透支战争潜力,以致后期拳拳出击,却也拳拳无力。真是成也地利败也地利。但是面对这样的困难蜀汉也必须坚持,只要攻出去才有希望。诸葛亮,姜维也是看到这点才会不厌其烦,顶着益州本地士人的压力强行北伐,试图拿下长安,占据中原之地。徐图进取。现在说说为什么只能北伐,当时的情况虽说三分天下,但是魏占据了当时将近一半的人口和面积,吴的人口大概是蜀汉的一倍,蜀汉记录的人口是80多万,不到100万。人才方面,刘备创业团队到姜维时期已经全部辞世,包括诸葛亮时期的蒋宛,費祎等堪堪可用的也已不在。蜀汉可用之才不多,可以说人才凋零。蜀汉政权的主要构成是以原益州的门阀士族和一些提拔的非知名年轻将领。那么这些原益州集团的士族从内心上同蜀汉政权离心离德,并不在乎蜀汉政权。在乎的是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可以说起到了搅屎棍的作用。年轻将领们没有经历过最严酷的三国军阀割据混战的年代,难堪大用。看看魏国方面此时已经占据天时人和,此时吴国人和地利。姜维已是骑虎难下,不如奋力一搏。吴国和蜀国面对强大的魏国必须联盟,俩队友都只能往北攻,方有出路。蜀汉这个政权虽以正统自居,但是并没有把益州这个地区当成自己真正的国土,而且也没办法在这里扎根,他们都是外来人士,益州士族一直是个潜在的威胁。蜀汉的中心思想也是回归中原腹地,恢复山河。吴国这个政权呢,有野心,但是野心不大。更多的想的是保住江南的割据,玩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也是吴国反而走到了最后,甚至把强大的魏国都熬死了。蜀汉只能自己一意孤行,姜维也只能奋力一搏,希望大力出奇迹。但是实力悬殊太大,不能一鼓作气攻下长安进逼邺城,许昌。都是徒劳之举。每次攻下汉中天水等地,也不能形成长久的统治和割据。一个恶性循环,如同打游戏遇到一个强大的boss,每次一到最后总是over。over后又是一个开始。从气运上来说,蜀汉的人品已经用光了。以至最后姜维和钟会联合反水司马家族,也功亏一篑,曹魏和蜀汉倆大统帅一同身死,一个没救下蜀汉,一个没挽回曹魏政权。庞德的儿子庞会在灭了钟会姜维之后也顺势把关羽后代灭族。


没有姜维和一批忠臣良将蜀汉早就凉了,要怪就怪刘禅,诸葛瞻跟他爹差距甚远,眼前的事都办不明白马后炮挺厉害,一点军事常识见识都没有他所说的一切都是扯淡,什么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要是守住邓艾还用的着说那些没用的吗?寄予厚望可是呢自身见识短浅轻易出战


黄皓奸佞小人乱政于内,是祸国殃民的败类。姜维北伐曹魏确实有威震曹军的魄力也取得了些军事上的胜利,但不顾蜀国国贫民困的事实九进中原是伤及国力与国家元气的。


原始地址:/shenghuo/9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