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语为母语的人(native speaker)是怎么面对长难句的?他们也会做长难句分析吗?

可以说写英语长难句的人并不是为了显摆自己能力而故意写的肯定有其目的nativespeaker在写作的时候更加注重逻辑及词汇准确度对于句子长不长根本没有任何感觉相反偶尔反而会以简为美因为浓缩归纳用尽量少的文字表达尽量多的信息才是真本事nativespeaker不会分析长难句除非他们是语言类教师中国人喜欢分析长难句原因在于对语言依然不熟练导致


英语母语的英美澳加人士用英语称呼做“Anglophones”。因为生长在英语母语社会环境里,他们的孩子也是遵从母语学习语言的规律,从英语的听和说开始学习,或者叫做“习得”。所有的语言句子意思,都是从身边的人那里学会的。

从母语学习上,英美的孩子和中国的孩子没有任何不同。一旦掌握了母语的听和说的能力,这时,声音和含义是二者合一的,不是一分为二的,于是,语言的功能作用常常表现为第一位。就是说你想说什么放在第一位,不是你想说什么句子,而是你想说什么意思。

所思所想定了,意思定了,该怎么说张口就出来了,因为母语听和说的能力已经相当娴熟、思考和组织语言的过程到开口说话时间,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没有人会做什么长句分析,这类无聊无义的事情。你想说什么,你就把它表达出来,长句中句短句都可以。你把事情说明白说清楚,听众能够基本全部接受信息,你沟通交流的任务就圆满完成了。

语言学习和练习哪有那么复杂?


我是吴加百利。我想回答你的问题。

说英语的本族人,不需要做长难句分析。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能听懂所谓的“长难句”。

任何语言的本族人,都不会听不懂自己语言里的“长难句”。如果那样,就不叫“本族语”了。


作为文革后第一批英语专业的高考生,学习英语六十年,使用英语四十年,做了多次口笔译同传,和母语人士打交道四十年,教过大中小学博士硕士的人,很有感触。

首先,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既有文化水平高的,也有文化水平低的。而且,口语中多使用简单句,最多带一个短语,一个从句。书面英语才会用到长句。也就是文化水平高的人才懂得长难句。但是,他们阅读能力很强。遇到长句,能理解其中各个成分的关系。这完全是出于一种本能。因为他们阅读量非常大。我周围的英国人,很多都不敢教英语,甚至不敢和我的学生交谈,说怕自己发音不准,带走口音,也不懂语法。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读高中的时候,我们自己在读语文的那些长句的时候,是不是心里面有1万匹羊驼在奔跑?

我们在高中做语文高考模拟卷的时候,那些语文阅读题,基本上让人感觉不知所云。一个长句经常就是两三百字,中文一旦复杂起来,长句难句用其他的外语根本就翻译不了,只能拆分。

所以,现在回到正题,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看他们母语者写出来的长句和难句的时候,他们心中一样会有1万匹羊驼在奔跑的。

但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能够体会到的痛苦,并没有像学中文的人那样多。由于英语规定一个句子里面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要增加一个动词就必须要变成从句或者非谓语。

基于这个原因,英语的长句难句,仍然天然的会受到语法的限制。所以,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不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就可以比较轻松的理解那样的长句,至少比中国人理解中文的长句要轻松得多。

现代汉语对于谓语动词没有做严格规定,因此一个复杂的长句里面可以嵌套着无数个谓语动词。想要提取句子的主干,就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学习如何简化句子。

要命的就是有时候一个长句在简化句子的时候,不同人的理解会简化出不同的句子,会让一个长句产生理解上的争议。这种情况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

英语为母语的人他不需要对句子做所谓的成分分析。但只需要抓住主谓宾,然后就可以提取出句子的主干,剩下的部分仍然按照主谓宾的模式去抓取,一个句子的结构一下就出来了。

句子成分分析纯粹是中国语法学者搞出来的方法,并且在中国有很广的传播。但是,这个方法是非常低效率的。本来一个二三十个词组成的长句,十几秒钟就能够看懂的情况下,用具体成分分析,可能分析个5分钟,越分析越混乱。

对于英语的长句,建议大家可以学习一下高考英语单科状元廖唯伟发明的乱词排序法。这个方法是完全公开的,发布在他的公开视频中,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原始地址:/shenghuo/7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