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朋友圈“三天可见”是自我封闭倾向严重,你们怎么看?

嗯,该怎么说呢?如果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是自我封闭倾向严重,那,那些从不发圈的呢?是不是自我完全封闭了?

港真,我不是很喜欢根据一点蛛丝马迹,就妄图窥探到别人整个人生和个性的猜测和论断。

设置三天可见,只是个人选择而已,我喜欢,我乐意,没有妨碍到任何人。你为什么就对ta三天前发生了什么那么感兴趣,如果真的对ta感兴趣,那ta三天前发圈的时候,你又为什么不关注?自己错过了,反倒怪别人不给你留时间窥屏,这样的逻辑是否过于强盗了?

说到底,与其说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的小伙伴不懂人情世故,还不如说,抨击这些小伙伴的人,因为窥私欲得不到满足,所以牢骚满腹和不满积聚罢了。

实不相瞒,最近,我也将朋友圈设置成了“三天可见”,少了许多麻烦,关注我的,我的风吹草动都会私信问候,纯粹窥屏的,三天也已足够,如果过了三天还要再看,那真不好意思,过期不候。


个人认为朋友圈三天可见并不是自我封闭,只是有的人不喜欢将自己的生活或者心情停留在当时,从而让大家都看到,或许当时只是为了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为了以后自己回忆,而过了当时的那种状态就没必要再看了


我不认为是这样。

关于这个功能,我曾听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说法:“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哈哈,确实啊,一个人在三天内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很多人可能也只是想记录短期的可见想法,然后会慢慢改变自己吧。

有些人可能打开该功能也只是因为新奇吧。要是这么武断的说自我封闭也太绝对了。


为什么很多人设置朋友圈一个月可见,逃不过这3种心理,扎心了

前不久微信推出了新功能一个月可见,很多人说相比三天可见,一个月刚刚好,保留了神秘感又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是一种比较舒服的社交方式。

三天可见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当我点开你的朋友圈想要了解你,却发现是一条横线,什么也看不了,有种被拒之门外的疏离感。

朋友圈也是一个人的个人品牌,三天可见你可能得到了安全感,却也失去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或许对方从你的朋友圈里发现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原本可以加深彼此联系,但因为你的顾虑错过了。

有数据统计,超80%的人设置朋友圈一个月可见,小编总结了一下有以下三种心理。

1.保留一些隐私和神秘感

朋友上除了熟人,还有一些陌生人,不想让太多人看到自己的动态,另外也可以保留一些神秘感,让人好奇。

2.不想展现自己太多的过去

到了新公司,换新环境的时候,不希望新的圈子了解自己的太多过往。

3.猎奇、跟风心理

也有一些人,是看到很多人都设置了这个功能,自己想体验尝试一下。

你是怎么看待“朋友圈一个月可见”的?


暂且不论这一言论的正确度,现代越来越多的人自我封闭倾向的确越来越严重了。而催化自我封闭倾向的原因,后天因素占很大比重,很多行为实际上是人们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习得”的。

一方面,一个性格上怯懦、保守的人在生活中往往追求稳妥,没有勇气去主动承担一些责任与挑战,把自己局限于一个相对安逸和舒适的境界里,这样,久而久之,为自我封闭状态提供了形成的温床;

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惰性”也有可能为自我封闭创造条件,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现代人的思想上和行为上跟上时代的脚步是很重要的,有的人可能迷恋过去那种安逸的生活,不主动去接受外界的信息,随着时光的流逝,可能有一种“一步赶不上,处处赶不上”的感觉,久而久知,就有可能落入自我封闭的泥潭。

如果一个孩子出现自我封闭状态的话,家长必须要加以重视。如何才能防止孩子出现自我封闭的状态呢?

1、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去

虽然从我们看来,孩子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是实际上孩子的内心会有一种莫名的虚无感,因为他会感觉自己好像无所事事。

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可以有效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到现实生活,脱离手机、电脑、电视等虚拟的世界中,让孩子看到自己在家庭生活和家人交往中都有相当的能力,从而建立并强化孩子内心的自信。

2、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唯有培养孩子持续的求知欲,孩子才会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了解更多千姿百态的社会见闻,内心拥有知识库的孩子在精神上是富裕的。只要他有求知欲,他就会主动探索,主动探索的孩子不会轻易封闭自己,因为他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3、培养孩子乐于分享的精神

充盈的内心世界,如果乐于并善于分享,这样的孩子往往容易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拥有优秀社交能力的孩子,又怎么可能会封闭自己呢?


究竟为什么要把朋友圈设置成“仅三天内可见”?估计不同人会有各自的理由,如果单单因此就将别人定义为自我封闭倾向严重,未免有点一棍子打死,毕竟还有的人从来不发朋友圈,照这么说的话,是不是就得患有自闭症了?

有可能是对过去的一种告别,很多时候,某条状态都只是我们一瞬间的有感而发,激动,惊讶,痛苦,快乐,感情一瞬间喷薄而出,过了那一刻,多一分不行,少一秒也不行,都再也找不到那一刻与人分享的冲动。那瞬间过去,也就失去了分享的意义,设置三天可见,只是因为往事不想再提。

有可能是为了保留一些的隐私,毕竟因为杂七杂八的原因,我们的朋友圈变得鱼龙混杂,而三天可见这样的隐私防范是非常有必要的,真正关心你的人往往在第一时间便会关注到你的动态,无需三天以后,但是有可能会有图谋不轨的人通过你的朋友圈定位到你的住址,你的必经之路等等,人身安全就会遭到威胁,三天可见,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不管怎么说,我的朋友圈我做主,设置多久可见都是别人的自由,不要通过别人的朋友圈就去猜测别人的生活轨迹,也不要因为别人设置成了三天可见就去猜测别人的心理状态,这本质上都是自己的窥私欲在作怪,每个人都有选择如何去生活的权利,过好自己的生活,尊重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也尊重设置三天可见的人。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号。《赵小明心理团队》与《心伙伴》~被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现在很多人都会给朋友圈设置仅三天可见,由中科院专家表示这种做法等同于封闭自己,与社交媒体的原则相违背,侧面反映了自闭倾向严重。

但这并不同于自闭症,自闭症又是什么呢?很多人认为自闭症就是性格比较僻,其实真正的自闭症是一种因为脑部发育出现了问题为引发的疾病。

儿童患者在2-3岁开始出现社交、互动上的障碍。而自闭症的发病很大程度上与基因遗传有关,有个上百个基因位与自闭症有关。

有心的家长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不爱表达、孩子不能理解周围人的一些话,就觉得是孩子有自闭症。

虽然自闭症儿童以上特征,但不代表,有这些特征就是自闭症,可能仅仅是孩子自我表达的能力比较弱,简单的说天生比较安静,不愿意表达、表现自己。

孩子性格上的东西就完全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尽早确定,如果只是主动表达倾向偏低,只需要一些锻炼就可以。

真正的自闭症表现有缺乏眼神交流、拒绝身体上接触、无法理解双关语、笑话等、因为感觉处理有障碍,对于陌生的声音、光线、气味都会过度敏感。只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闭基因,受到这些基因的影响人也变得更具有特性化,而且大约有5%-10%的自闭症患者具有超出常人的才能,例如画画就是比较常见的才能之一。

当然,自闭症并不可怕,只是需要更多的耐心、关爱,同时全社会的人也都应该更加重视这个群体。

对于自闭症儿童要早发现、早干预,对于主动表达倾向弱的孩子也要多鼓励、多沟通。

千万不要放弃他们,他们都是可以通过人为干预感受到到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自从朋友圈出现三天可见后,很多人都乐此不疲的开启了这个功能。所以就引起了很多人各种各样的讨论,有人说这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也有人说这是自我封闭,当然也有人说这是一种不自信害怕被别人窥视的表现……

其实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其实从中或多或少也能提现或者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个性,下面就个人观点分析一下几种情况:

1.三天可见,是属于自我保护:害怕自己朋友圈里面太多的内容被别人看到后,被不怀好意的人看到,所以有了这个功能,可以随便怎么发,反正你最多只能看到三天的内容。

2.自我封闭型,其实也不能说是自我封闭,这类人大都是生活上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观点,不太喜欢别人评头论足,自己平时在朋友圈发的东西也可能是有情绪时的一些发泄或者是高兴时的一种纪念,往往是发过朋友圈后第二天就忘了,所以没有必要让别人过很多天后都看到。当然不排除可能有自我封闭的类型,不希望别人看到过多的内容,深度剖析自己。

3.属于自己的低靡期,可能最近碰到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或者是失恋失业期,一般这种情况下人都会比较沮丧,不愿意与周边的人交流,所以干脆朋友圈也设置个三天可见。

4.保持神秘感,有些人设置这个也是为了让人猜不透他,不放过多信息给你,永远保持着一种神秘感,毕竟现在社会网络是多么的强大,一个微小的词语都能让人挖到过多的秘密。

5.好奇期,有一种人是因为这个功能的好奇而去尝试设置。可能自己刚认识某个心仪的人,又不想让他一下知道自己那么多信息,只好先设置个三天可见,等慢慢熟了,再把朋友圈放出来,让他看看有美颜有素颜照片的朋友圈,哈哈,说到这,这是不是一种撩人手段了呢!

6.就个人观点而言,如果你是个每天都发朋友圈的人,那么三天可见其实也没什么,至少你朋友圈里的朋友每天都能看到你的动态,但是对于那种十天半个月甚至半年都不发朋友圈的人来说,设置个三天可见,那就真的是要考虑有自我封闭的危险,其实感觉朋友圈最好的状态是开放半年以上的权限最好。若是怕谁看到不是还有什么可见不可见的权限吗?又何必害怕这个呢?很多人都说一个人的朋友圈要是一张照片都没有,那么这个人要么很丑,很自卑,要么很帅,怕别人追捧,都是两个极端……就像星座和血型测试一样,保持着中立态度就好,信则有,不信则无,关键看个人怎么理解了,哈哈,


当微信刚刚推出“朋友圈三天可见”的功能时,曾引发了大家的热议。有人认为这是个能够很好地保护个人隐私的举措,防止一些无聊人士的过度窥探;也有人这个设计太过矫情,连陌生人都能看最近十张照片,有什么必要对自己的好友“三天可见”。

我们在朋友圈po美食po旅游po自拍,发思考发心情发暗戳戳的信号,不仅仅是记录下此时此刻的状态、活在当下的心情,也是想通过分享自己生活来获得好友的关注和共鸣。这是一种特定情境和心境下被触发的即时行动,当时过境迁回头再看时,有些我们依然觉得美好值得纪念,仍愿细细回味;也有的我们会让我们觉得物是人非,略感尴尬矫情,所以也有些人定期就会对自己的朋友圈进行清理删除。

有人用“三天可见”似乎是在表明自己的界限:“我不希望也不需要你去过度了解我的曾经,深挖我的过去”,把朋友圈当作一块自留地,独自缅怀。而还有一部分使用这个设置的人,其实也不见得有上述复杂的自我设定和内心活动。有些朋友圈全是转发各种链接毫无个人隐私内容的,也使用这个功能,或许只是从众心理,既然是新功能,就随个大流用一下,其实“三天所见”与“三年所见”并无区别。因此,也没有必要仅凭这一个举动就对这背后的动机甚至人格特质进行过分解读。


原始地址:/remen/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