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跌宕起伏的生动文章?

跌宕起伏的生动文章需要什么?

我们可以先反过来论证,枯燥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味同嚼蜡的语言

粗糙的设计

毫无情节的展开

简单的人物关系

那么对应所提的问题,先回答跌宕起伏。

我认为圣经中就有无数跌宕起伏的故事,诺亚方舟中诺亚聆听上帝的声音,却无人信他,然后他在嘲笑中造船,搜集了成双的动物,后来大水如期而至,这就是戏剧冲突。

又如金庸笔下的萧峰,贵为丐帮帮主一身豪气,却遭人陷害,又发现自己竟是契丹人,道义和人性的挣扎,少林方丈更是害死自己一家人的带头大哥,这也是戏剧冲突。

生动有两方面。

一是主人物本身,比如写关云长,枣红脸,丹凤眼,美髯公,不怒自威。

二是次要人物,如店小二一见李逵进店,好个黑大汉,真叫人心惊胆战,酒水都洒在桌上,被李逵瞪了一眼,七魄竟似少了三魄,两股战栗,就想夺门而逃。

总结来说就是细节。


设置悬念,加以环境描写,以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用平水韵来写。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1:所写内容符合逻辑,用词恰当。

2:含蓄。

3:让人读后产生遐想。


可以遵循“虎头、猪肚、凤尾”的创作原则,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期间还有伏笔、悬念、转化、应承、跌宕、高潮……


告诉你一个最最真实的办法。

多读四大名著,里面的干货很足。

写故事之前,理好文章的脉路,简称文章的大纲。

加上你个人的阅历,感悟,等等。

每一个生活中的瞬间,都可以无限放大,抓住那悄然而逃的灵感...


人生本身,就是一篇最生动的“文章”。

怎么写出跌宕起伏的文章?

1.基础的知识储备

2.丰富的人生阅历

3.优良的写作感触

……

写作除了基础知识,一般性写作技巧,还需要良好的生活感触。

积累经验,慢慢建立起来写作感觉。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与君共勉


想要写出好文章,首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清晰的思路,缜密的逻辑,其次要有滔滔不绝,妙语连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文字表达能力。再者就是最好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最不济起码也要博览过群书……

具备这些,就差不多可以开始策划写跌宕起伏的生动文章了……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文章要写得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有波浪一般富于变化。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内容采用抑扬、详略、断续、张弛、离合等手法。这样,有助于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叙述的生动性。

1、扬手法的运用

分为有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

【例如】鲁迅的《范爱农》采用的是欲扬先抑法。文章开头通过打电报、拟电文表现出范爱农简直像是一个不通人情、胆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对这样的人,作者甚至写道:“这范爱农……很可恶。……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是“抑”。然而下文写出通过多次交往,才得知范爱农不是那样的人,他和鲁迅一样对反动派的残酷杀害革命者是极基愤恨,只是当时对发电报作用有看法。这是“扬”。通过这一抑一扬,一个正直、爱国、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由于运用了抑扬手法,所以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

2、运用突转法

就是在叙述事件的结尾对文章前面的铺垫来个出乎意料的突然转折,掀起叙述的波澜。

【例如】《有关拖鞋问题的问题》,写小王科长通过改革(分鞋到个人)解决了县机关澡堂老丢拖鞋的问题,没想到却有人向市委书记告他的状——利用职权乱发实物。结尾的“突转,转喜为忧,使文章波澜起伏。

3、运用误会法。

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

【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花。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4、设置悬念。

“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急欲解除心头之念。

【例如】《变色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了悬念的无穷魅力和不尽韵味……

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叙述时有详有略,这样疏蜜相间,文章也就有了波澜。在叙述过程中适当插入一段描写、议论、抒情等,使在叙述中有断有续,可以激起叙述的波澜(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要写出跌宕起伏的文章,可以采取一下几种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

一、悬念法。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说,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如语文课文《一碗阳春面》就是范例。文章开篇,写大年三十深夜十二点,母子三人来到北海亭面馆吃面。这么晚了才来,而且是吃一碗,这一情节足以引起读者的好奇。接下来写一年后他们二吃阳春面,作者仍然没有揭开谜底。再写一年后他们三吃阳春面,时间、地点、人物依旧,阳春面变成了两碗,这又是为什么?读者的好奇心被作者撩得按捺不住时,小说恰到好处地通过母子三人的对话交代了他们所遭遇的厄运。但作者还嫌悬念设置得不够充分,往下是写母子三人十年没有来吃面,由此设下了新的悬念:他们为什么没来?他们的命运怎样了?直到篇末,读者紧悬的一颗心才放下,为主人公战胜厄运而欢欣。由于悬念扣人心弦,全文显得曲折有致。

二、误会法。就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如《红楼梦》中写到,贾宝玉从父亲那里回来了,此事是吉是凶,黛玉放心不下,便来看望宝玉。这时刚巧宝钗已在宝玉的院里了。黛玉叩门,院里的晴雯以为来的是丫鬟,又因与碧痕拌了嘴,心里正有火气,加上宝钗来访心中更是不快,于是听到有人敲门便不加理会。黛玉再敲门,晴雯索性拒绝:“凭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门外,自然对宝玉产生了误会。接着,她又在墙角边看到宝玉送宝钗出门,越发气恼,越发悲戚。这样,直接牵制并引发出下文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葬花和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面和解的情节,引起了读者的心理期待,揣测宝黛的爱情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宿。

三、巧合法。一部《三国演义》、一部《水浒传》,究竟写了多少巧合,那是难以数清的。正是这个原因,“无巧不成书”几乎成了过去说书人的口头禅。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安排了许多巧合。篇首写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写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下伏笔。后写李小二巧遇陆虞侯,牵出林冲上街买刀准备复仇的情节。再写草料场巧遇大风雪。正是风大雪紧,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是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大石头顶住庙门,从而听到了仇人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忍无可忍,愤而杀敌,实现了性格上的质的飞跃。整篇课文,连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着情节发展。

四、抑扬法。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又一重要技法。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抑。如课文《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文章往下的回忆,则逐一解除了先前的这种误解,推翻了听来的别人的议论。原来,鲁迅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老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等,那确实是很有“脾气”、也很爱“骂人”的。这样,文章前后抑扬的呼应,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虚实法。正面直接写叫实写,侧面间接写叫虚写,虚写为实写服务。文章要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如《藤野先生》主要叙述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但开头三小节没有直接去写,而是奇峰突起,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刻画了清国留学“逛公园、学跳舞”的思想腐朽、不学无术的丑恶形象。鲁迅对东京的失望,实际上是为中国人的麻木而痛心,从侧面表露了作者不甘同流合污、不与之为伍的爱国之情。又如《荷花淀》,实写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虚写水生他们报名参加“地区队”;实写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翻身跳下水的紧张场景,虚写参军的战士们紧张迎敌的表现。这样,以实显虚,以虚映实,青年妇女的战斗生活得到生动的刻画,而青年男子的战斗作用也由此表现得富有情趣。

六、相错法。“相错成文,则语势矫健”,就是说写文章要相错成文,才能避免平板、单调。在记叙时,时而顺序,指明事件的发展方向,时而插叙,交代事件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关系,使文章有进有退,有起有落,有逆有转,变幻多姿,活泼有致。如课文《第二次考试》,首节倒叙,概述苏教授在招生考试中发现一件奇怪的事:陈伊玲初试时成绩优异,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接下来五节文字补叙这件奇怪的事情的原委。而第十三节作者运用插叙,叙述苏教授从陈伊玲的弟弟口中了解到他姐姐由于抢险救火、整夜不眠而影响了嗓子的真相。这里的插叙与前面的倒叙、补叙结合起来,在结构上形成摇曳多姿的态势。

七、张弛法。“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叙述故事情节,如果有张有弛,就不致显得急促或平淡无奇。如《荷花淀》,前面部分写水乡,风景异常恬静美好,给人一种和平的感觉,这是弛。接着作者转过笔锋,描写水上一场激烈的游击战,使浓烈的战争气氛弥漫其间,这是张。又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开头写春节过后北京王府井大街的特种药品商店的热闹景象,这是弛;接着写突然传来平陆县委的求援电话,这是张;再接下去补叙事情的发生,这又是弛。一张一弛,文章就有波澜了。

八、离合法。清人唐彪在《作文谱》中说:“世间文字,断无句句看题、句句不看题之理,其法在于离合相生。”又说:“离合相生者,谓将与题近,忽然扬开;将与题远,又复掉转回顾是也。”对于记叙文来说,就是在处理场面和情节的过程中,不必处处死扣主旨,而应采取“若即若离”的方式灵活安排,掀起文章的波澜,避免单调呆板。如季羡林的《马缨花》,文章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回忆过去所住的大院,对这院子的人事沧桑、遗存古迹等等描写得十分具体细微,初读会以为这是回忆往昔居室中闪现出“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以为主人公马缨花登上了文章的中心位置。往后就写马缨花的“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正是这马缨花的“影”与“光”的对比,“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至此,文章完成了对马缨花的全面的描绘和赞美。原来,前面部分是写马缨花的“影”的广阔社会背景,没有“影”的对照,就不能衬出“光”。影中的马缨花值得留念,光中的马缨花则更可爱。这不正是“离合相生”吗?

九、蓄放法。这种手法的运用,主要是在组织篇章的过程中,有意将文章的主旨或感情潜藏起来,积情蓄势,就像水库蓄水一样,积蓄到一定程度,行文到适当的时候,突然间将隐含于文中的主旨或感情爆发出来,如水库之开闸放水。如毕淑敏的《儿子的创意》,作者以特有的清新、细腻的文笔,给我们叙述了“儿子”参加一个宗教博物馆建筑创意征文比赛的故事。通篇的构思十分精巧高明。儿子一心一意想拿金牌,妈妈气急败坏地阻止非难。儿子严肃认真,把参加课外活动看成是培养自己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妈妈则千方百计地引导孩子重视课本。多么尖锐的矛盾!然而,在文章的最后,当儿子拿到金牌,妈妈问他为什么想得金牌到日本去时,儿子的回答却是“日本的游戏机最好玩了,我去了就可以买一台回来啊”。原来儿子的“一心一意”、“严肃认真”竟是为了一台游戏机!这里,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蓄放”的手法。如果说全文的母子之争是一种“积情蓄势”,那么结尾的陡然一转,则是开闸放水了。

以上方法说来容易,但要合适的运用到写作中,则需要不断的联系,有自觉到不自觉,逐步熟练。


跌宕起伏的生动文章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文学的底蕴,来源于写作者的激情。

生活是文章的基础,没有哪一位作者能够离开生活而写出跌宕起伏、惊世骇俗的作品。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活在没落的封建社会,出生在花柳繁华地,诗礼簪缨之族,温柔富贵乡″,过着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奢靡生活,演绎了一出悲金悼玉的爱情悲剧。因其父获罪被革职入狱,并被抄家,曹家从此便日渐衰微,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也走向残败。曹雪芹由锦衣玉食跌落到绳床瓦灶″,满径蓬蒿″,长年抱恨,在亲自经历了升降浮沉生活巨变之后,才写出了名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生活有时能捉弄人,也会成就人,倘若曹雪芹始终生活在奢侈淫逸的日子里,就不会诞生这部不朽之作。生活是生命的底色,有丰富而又传奇的人生经历,就能折射出人性的最闪亮的光芒。离开生活,无论有多么高超的写作技巧,无论有多么渊博的知识,那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文学的底蕴是文章的架构,高楼大厦平地起,基础再牢固,而楼体结构、材料、外观等粗制滥造,平淡无奇,也算不上优质的建筑。相对于文章,只有广泛的生活基础,而没有语言、情节、环境等精彩的描述和文学修养,那只能算镜中花、水中月。

一篇跌宕起伏生动的文章犹如一幅引人入胜的风景画,百看不厌,如身临其境一般,其立意精妙,层次分明,色彩协调,韵味无穷,让人流连忘返。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一段文字足以说明其文学功底的深厚: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色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对百草园的描写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静而动,清晰生动而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令人心而向往之。假如没有这种文字功力,文学底蕴,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这样一幅逼真形象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文学的素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赋有的,有人为之奋斗一生,活到老,学到老,永无止境。要想在文学领域闯出一片天地,不潜下心来,刻苦砖研是不会有成果的。

写作激情更是文章跌宕起伏生动的必要条件之一。激情四射,能充分调动各种文学基因,创作出超凡脱俗的传世之作。

一个人的潜力有多大,主要看他能有多大激情。激情光芒万丈,文采璀璨夺目。一篇毫无跌宕起伏生动的文章,一定是作者的激情不够。自己首先缺乏激情,怎么能写出锦绣华章,更不用说去打动广大读者。大家都知道,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诗词,激情无限,气度非凡,其豪迈诗句,吞山河,贯长虹,无与伦比,折服了无数文人墨客,倾倒了亿万人民大众,就连国际上的友人、政要、各领域有识之士都赞不绝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何等的激情?

生活、文学底蕴、激情是写出跌宕起伏生动文章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原始地址:/remen/12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