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书里写的基本都是故事,他的哲学思想干货是什么?

依然是:逍遥,天人合一,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谢邀,我喜欢庄子的故事,不是一天两天了,当年看一本解读《道德经》的书,每一章节都是庄子所写的故事,有寓言的深刻,也有玄幻小说的想象力,比单纯看《道德经》更爽。

那时我是二十出头的青年,看《道德经》还止于皮毛。看庄子的《逍遥游》反而能激发我的思考活力,看到人生的高远和梦幻。

壮年之后,人生的境遇让我明白,一部《庄子》是对《道德经》的形象补充,都是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深入思考,老子和庄子都有无为的思考,但有所不同。

老子的无为,是无不为系统思考,可以建立小国寡民的城邦,无为而治。在这个城邦中,老子可以做国家图书馆长,也可以骑着青牛归隐而去。庄子的无为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无为,是心灵的解放,是打破一切束缚,不要过多管制的无为,是反抗一切教条规矩的无为,所以庄子注定是不喜欢做官。

现在看来,我青年时的状态也是寻求自由的状态,是愿意自己自由自在,也不愿干涉别人自由的状态,天然接近庄子。

让蝴蝶飞舞,不要打扰她飞翔,哪怕这是一场梦……

这或许才是庄子的潜意识反应……


庄子的主要成就,是完成了对老子道家思想的进一步具化。

庄子在哲学上,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而其思想,除了直接的文字描述外,主要是通过故事来表述的。

他的思想干货的话,我觉得主要是:一、道家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二、将道家思想推向了“无为”的一个极致。推崇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三、庄子的另一项主要成就,就是哲学,西方人常说东方没有哲学,其实是西方人不懂中国历史,也不懂中国的历史文化成就。庄子的思想是,处处显现出了哲学思辩,比如庄周化蝶、子非鱼等。

四、庄子还有一项伟大成就,就是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人们常这样评价庄子:庄子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想表达自己内心里的道理


通过无为、无名、不争,达到无我而又处处皆是我的天人合一境界。


庄子作为道家的二号人物,著有《庄子》一书,和老子并称“老庄”。

我们知道道家的思想核心是“无为”,“道法自然”。按照易中天先生的解释,老子是假“无为”,他的“无为而无不为”实际上是以“无为”的手段达到和实现自己“无不为”的目的。庄子则是真无为。在庄子看来,“道”就是效法自然,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刻意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

1.庄子视钱财为身外之物。

据说庄子很穷,经常等米下锅。有一次他向一个叫监河侯的人借米,对方告诉他说,我现在租子还没有收上来,过一段时间等我收上后我再借给你。庄子说:我告诉你一个件事,昨天我在路上看见车轮压出来小水沟里有一条小鱼,求我救救它。我对它说,你等等我,等我把西江的水引来直通大海,就能救你了。小鱼说,那你干脆到卖干鱼的铺子里找我得了。

2.庄子看破功名利禄

有人会说,庄子穷是因为他没本事,答曰非然也。一天,庄子正在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请他当官。庄子问:“你们楚国有一只神龟,死后被隆重地供奉起来。你们两个是愿意死后被人供奉,还是愿意活着在泥巴里打滚呢?”大夫说,当然愿意活着在泥巴里打滚啊。庄子说,你们可以回去了,我也愿意活着在泥巴里打滚呢。这就是“宁做自由之龟”的典故。

3.看透生死

庄子的妻子死后,好朋友惠施想,庄子死了老婆,心里现在一定很难过,我去安慰安慰他吧。没想到他到了庄子家时看见庄子正敲着瓦盆在唱歌呢,便生气地责备他。庄子说:这个世界上本来没有我妻子这个人,阴阳二气交配后她来到这个世界,现在她死了,也许又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世界上,这有什么不好吗?这是“鼓盆而歌”的故事。

这个故事我觉得很能给人启发。按照能量守恒和物质不灭理论,我们每天摄入能量,以肉体存在这个世界上,精神附着在肉体之上,有着喜怒哀乐。死了火化了以后,能量发生转化,骨灰如果撒到自然界,被树吸收则化为树的一部分,被动物吸收则变为动物体内的一分子。有的民族在亲人死后会吃掉他们的心脏,就是因为他们相信,吃了亲人的肉体,亲人则与他们同在。所以想想我们很多活着的人一生为名为利,尔虞我诈,蝇营狗苟,在庄子看来都是可笑至极的。


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使道成为人生所要到达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道“是无形的,在时空上是无生灭的。万物常因特殊的际遇而兴起而消失,道运作万物而自身却永不消失。二、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庄子主张以“无为”来积极地寻求真正的生命出路,也就是以精神上的超越把人从生命困境中释放出来,认为人只有超越现实,超越生死,超越世俗观念和习俗,通过“心斋”,“坐忘”,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来达到精神自由境界。三、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庄子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

天人合一是道教最高信仰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因庄子思想源自于老子思想所以他的著作思想还是以老子的道家思想为基础,主要是阐述道法天的一种宇宙思想!


道法自然,顺其自然!这与老子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一脉相承。


干货?

最大的干货就是治学态度。

不与蠢货谈大道,而是把思想留在故事里,有多大能耐,自己去发掘。

这才是真正的妙人。


庄子顺应自然规律,思想游于方外,擅长以寓言的形式启发世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他的哲学思想是“不拘泥于事物的表面现象,看透事物的本质,摒弃自我,体悟无我,天人合一”。


庄子的著作,凡三十三篇,从首篇《逍遥游》开始到《应帝王》等七篇著作,通常都称它为内篇,其余都属于外篇和杂篇。一般研究《庄子》的,都认为比《老子》难读,因为它牵涉的知识范围较广,而且许多理论和譬喻,都是属于当时理论物理的学识,所以不只是纯粹的思想而已。此外,因为庄子善用寓言,现在一般人提到寓言,便会和《伊索寓言》联想在一起,或者认为寓言只是架空构造的幻想事实,用做譬喻而已,它的本身并无道理。其实,《庄子》的寓言,既不能做纯粹的譬喻来看,也不能做为虚构事实的幻想来读,近代西洋文化传入中国,我们翻译《伊索寓言》,这个寓言的名称,是借用《庄子》的名辞,而且性质并不完全一样,并非是庄子借用寓言,才来杜撰故事。《庄子》寓言的寓字,是寄托的意思,换言之,庄子所指的寓言是把一个事实或道理,不直接地说出,只是间接地寄寓在另一个类同的故事里,要人透过这个故事的背景,再了解他所说的语意。如果把它下拉到唐、宋时代来讲,庄子语言文字的机锋,转语,实在是很高的禅境,例如第一篇的《逍遥游》,开始所用的寓言:北溟(北极)有一条很大的鲲鱼,忽然变为大鹏鸟,而飞到南滨(南极)去歇夏。第二个寓言,就说尧让天下给隐士许由,许由不受;因此引出肩吾间连叔,讨论那个称为楚国狂人接舆说的大话,他讲姑射山上的神人,“肌一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藉以说明高人隐士们所要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所以像许由他们,才有薄工业而不为的风格。第三个寓言,便借用与他同时代,以智辩出名的惠子,与庄子自己谈论的话,以说明人各有志。虽然见仁见知,各有不同,但各凭所志,以求达到适性逍遥为目的。他所提出的逍遥,我们借用佛学的名辞来说,等于就是解脱的意义;不过,佛学的解脱,是纯粹出世的思想,庄子的逍遥,是道家的思想,介乎出世人世之间的大自由、大自在的境界,犹如佛教教外别传的禅宗的宗旨。


庄子作为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留下的名篇对后世可谓影响深远,《逍遥游》就是其中的代表,庄子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巧妙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道与哲理巧妙地呈现了出来。今天我想浅谈一下《逍遥游》一文体现出的道家思想。

首先,从题目看,逍遥游,“逍遥”二字体现出了一种绝对自由、忘乎物我的境界,这种无所凭借的逍遥恰恰如同“道”一般,道法自然,道是万物之始、自然之本,故而道之一物最能当的起逍遥二字,这大概也是庄子追求绝对自由人生观的一种体现吧。

开篇即言,北冥有鱼曰鲲,化而为鸟曰鹏,形态变换自然,构思奇巧。我个人认为,鲲作为逍遥游的主角,本身也是作为道的代表,这种形态的随意变换也暗指道的变换,道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没有固定的形态,一阴一阳可谓道,万物之规律也可谓道,道是自由的,也是无定形的。我认为这里体现了庄子对道的深刻理解,寓之于物。

而后文中,庄子又提及小智与大智,小年与大年,这让我联想到老子道德经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两者所言有同音之韵,皆言万物相比相成,而后共同引出的主旨也是异曲同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不恃的思想也是逍遥游中所提倡的,两者的思想都体现了道家的精髓,不谋而合。

随后庄子提出了震烁千古的名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毫无疑问,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至人可以达到无我忘我的地步,神人可以无意作为,无意求功,按照今天的说法,我觉得“不功利”这个词用在这里很合适,能够打心底里做到不功利可以说是圣人的所作所为,至于圣人,圣人已然无心求取声名,这让我想起了《神雕侠侣》小说的最后,中原武林高手重新排名,东邪黄药师称赞老顽童周伯通道:“老顽童啊老顽童,你当真了不起。我黄老邪对‘名’淡泊,一灯大师视‘名’为虚幻,只有你,却是心中空空荡荡,本来便不存‘名’之一念,可又比我们高出一筹了。五绝之中,以你居首!”我想庄子所说的圣人,正是如老顽童一般,不是有意做出淡泊名利之态,而是真正做到心中无名,不知名为何物。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在我看来都是道的化身,也是庄子所向往和追求的境界。

《逍遥游》体现出了超脱自然、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道家思想,我认为,逍遥的精神就是庄子理念中道的精神。


庄子的著作以《逍遥游》见长,阐述一种”有”“无”的哲学系统,遵循道法自然的思想。


“庄周梦蝶″“鹏程万里″“蓬雀安知鸿鸪之志″……诸如此类的故事及成语就可让我们悄悄地进入到庄子的哲学世界。

庄周梦蝶,生亦是死,死亦是生,立场不同物我互化,天地人合一并生。他带给我们的立场

说已沁入人心。在如今的经济浪潮冲击下,人们压力爆棚,很容易一根筋拗到底,这时真的需要庄周啊!换个角度看问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也″。

从“庄周梦蝶″中我得到了“无我″的思想熏陶。

“朋程万里″“蓬雀安知鸿鸪之志哉″让我看到了《逍遥游》中大鹏展翅搏击风浪的形象,这样不受时空局限,任意遨游的思想境界让我被“无待″的思想哲理折服了。做人就应该积极主动地追求心中理想,不犹豫不等待,一飞冲天!无拘无束!

关于庄子的“任公子钓鱼分食″的故事我想引述一次:任公子用巨大鱼具和50头牛的肉作钓饵,坐在会稽山顶,钓东海的鱼。钓了一年,钓起大鱼后,任公子将鱼分给浙江以东至湖南嶷山的人吃肉,到最后人们都吃够了鱼的肉。从这个寓意深远的故中,我看到了几点:①“坐会稽山顶、钓东海的鱼′′的长远理想;②“用巨大鱼具和50头牛的肉作饵″“钓了一年″的才识过人和不急于求成的稳重;③“分食鱼肉″“吃够鱼肉″的大有作为。

庄子贫穷而又怡然自得、超然物外;庄子追求自由看透生死;庄子理想远大又不骄不躁;庄子才华横溢汪洋恣肆。老子、庄子和孔子、孟子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

我们青年的一代就应如庄子般张扬个性,勇于追求,忘怀得失,超越利害,保持自由之心,杜绝凌驾于道德与法律之上!


庄子时代虽然没有佛法僧,但庄子已经有佛的觉悟,庄子本质是觉悟的道士,是摆脱了世俗的精神自由的真正意义上的神仙。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庄子》一书是先秦的作品,是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上的一部奇书怪书。正如发问者所言,《庄子》一书写的基本都是故事。但这些故事,以其广博的知识,精辟的见解和汪洋恣肆、恢诡谲怪的文笔,而流传千古。

司马迁著《史记》时,就见过庄子的书。他说庄周著书10余万元。但未指明篇数多少,也没有提到内、外、杂篇的分别问题。其它史料中记载《庄子》篇数也不相同。但现存的《庄子》为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

对这仅存的《庄子》33篇,史学家们的意见也不一致,认为有些篇是庄子后学的作品。且不管这些争论,只说从总体上看,这些文章的思想脉络是连贯的,思想体系是完整而系统的,所以后世称《庄子》为《南华经》和《南华真经》。

那么庄子哲学思想的干货是什么呢?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在这里不可能全面论述,我们只能从几个方面,点出庄子哲学思想的大致轮廓。

1,庄子的政治哲学。

庄子从来没有从政的经历,但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这就是所谓的“至德之世”的乌托邦。这个乌托邦的精髓就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才是合乎人的本性,合乎道德本性的。庄子认为,有为政治的特点表现为以德治国,以智治国,依法治国,以礼治国。这些都不足以治天下,反而是天下陷入混乱的根源。所以庄子站在无为政治的立场上,对有为政治给予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所以说,庄子是古代批判政治的先驱。

2,庄子的自然哲学。

庄子自然观的最高境界是道。庄子对道的理解和把握,构成了庄子的道论。“道”不是庄子,也不是老子最先提出来的。但老子是将“道”从形而下的层面,升到形而上的层面的第一人。

庄子对老子的观点深表赞同。同时又发挥和发展了老子的道论。

在道与物的关系上,老子认为,道是有和无的统一。他虽然讲道之为物,但又同时强调道的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博、不可名的“无”的特征。因此,老子的道虽已触及物的表面,却终究未能纳入物中。

庄子认为道与物原本就是一体的。他在回答东郭子“所谓道恶乎在”之问时,指出道是“无所不在”。超越的道就蕴藏在蝼蚁、瓦甓、屎溺等等诸多低贱的事物之中。很显然,道无所不在,并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终极原因和原理法则,是因为有道的存在。这不仅没有破坏道的超越性和至上性。同时又因为道的临界而提升了物的存在。很好的解决了道与物的关系。

3,庄子的认识哲学。

庄子的认识论,是相对主义认识论。这体现在庄子的两个命题,一是齐万物,二是等是非。

所谓齐万物,就是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庄子认为事物的大小、多少、成毁、寿夭、美丑等等差别,只有在特定的比较关系中才是确定的,它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秋水》。事物虽各个相异,但却有普遍本质,这就是道。以道观物,或者说从整体的角度的看待物,则万物一齐。

所谓等是非,就是否定人类认识的真理性。否定是非的判断有确定的客观标准。他认为道和物原本就是同一的、一体的。无所谓是,亦无所谓非。所谓的分辨是非,只不过是人类违背自然之理,而将自己的主观成见强加给客观事物。而这样做的结果,则只能损害道的完整性和和谐性。于是他强调可排除主观成见的干扰,摆脱是非争辩的纠缠,在主观世界达到等是非。

4,庄子的人生哲学。

在人生价值的认定上。儒家看重的是人的社会价值和群体价值。庄子看重的则是人的个体价值和自我价值。庄子认为,尽管人要与世俗相处,但个人可以不依赖于社会而得到发展,人的个体价值可以不依赖于社会的人伦价值而得到体现。他反对主观人为地将人的群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凌驾于个体价值之上。认为只有每个人的自我价值充分而顺利地体现出来,人的社会价值也就相应的自然的体现出来了。

在人生境界上,庄子推崇和追求物与我,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自然境界。他提倡“顺物自然”《应帝王》。“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德充符》。主张“与天为徒”,而致天人合一。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庄子特别注重将人生的理想境界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提出了“逍遥”、“无待”等表征人的自由的概念。为达此目的,他主张虚以待物,放弃对功名、利禄、权势等等外在事物的追求。做到“无己”、“无功”、“无名”。达到此种修养,人的精神就会获得大提升、大解放、大自由。就能“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与万物”、“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天下》。从而成为真人、至人、神人。

庄子的哲学思想,还可以从道德哲学,养生哲学,艺术哲学等不同的方面加以论述。但这里是问答。不便长篇大论。所以就此点到为止。


谢邀。

庄子的哲学思想要展开讲的话,真是多少字也讲不完。我们简要回答一下问题。

作为道家宗师人物,与老子并列,共称“老庄”,并且成为道教的“南华真人”,《庄子》也称为道教经典《南华真经》,庄子的哲学思想自然和老子同源。

老子的《道德经》是探讨“道”和“德”的含义,以及“道”和“德”的关系的学说,其本质涉及的是宇宙万事万物的起始、衍变及衍变的规律,并据此提出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相处的“至善”原则。

庄子的思想,是以老子的“道”为起点的,但他更关注生死问题,以及在他的生死观之下人的价值所在。

在庄子眼中认为生死并没有区别,只是存在的状态不同而已。不仅生死如此,万物也平等如一,这就是“齐物论”。

在这种观念下,人的价值是什么呢?世俗的功业、名誉什么的,简直微乎其微,甚至很可能是对生命的损害。庄子讲究的养生,就是保全生命。只要保全生命的都属于“大用”,其他的都是“小用”,往往是对生命的危害。

庄子思想提升到了人的精神层面的价值,就是绝对的、无所凭借的、不必有任何依托的自由,即“逍遥游”。

而《庄子》一书,只有内七篇可以确定是庄子手笔。

第一篇《逍遥游》说的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即对人格自由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二篇《齐物论》,是为“逍遥游”这个目标提供理论依据,生死万物平等如一。

第三篇《养生主》,是在“齐物论”的认识基础上,探讨保全生命的“大用”。

第四篇《人间世》,继续探讨世间万物的复杂性,进一步解释“养生主”中提出的如何处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对保全生命自由的必要性。

第五篇《德充符》,是在前面所有章节的论述下,如何做到内德圆满。

第六篇《大宗师》,是建立在以上认识、行为、目标基础上,完成逍遥游的状态,从而主宰世界。

第七篇《应帝王》,则将上述个人的精神自由理论,引申到国家管理、社会治理,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虽然有很多故事,但是庄子的这七篇文章其实是有很强的论证逻辑的,一步一步阐明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相对于老子对“道”的开创,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的研究,庄子更注重个人内心,追求以“道”的方式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突破普通人的思想囚笼。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首先,庄子讲的虽是故事、神话、传说等,但所表达的哲学思想也是非常深刻的,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特别会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了阐述哲学思想的哲学大家,在《庄子》一书中,哲学的通俗和通俗化的哲学观点阐述的非常出色,所以,庄子的思想对历代文人,对古代艺术等都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庄子》为历代文人学者所喜爱。

其次,庄子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观点,庄子与老子一样,也认为“道”是天道,是法自然之“道”,道为本体,但是,庄子与老子不同,庄子更多地从艺术哲学和人生哲学的方面去发挥老子的学说,庄子很有艺术家的气质,而老子却有谋略家的智谋,庄子比较天真,老子比较有权术。

再次,在庄子的哲学中,强调顺其自然,而其实便是顺“天”而为,或者说是顺“道”而为,而庄子的观点与儒家大为不同,认为“人为”是违反自然之道的,是逆天的,所以,尽量不要有人的的主主动的作为,顺其自然,那才是合理之道,也才是人的正确的处事方法和幸福之道。在庄子看来,儒家的教化、仁德、纲常等,对是虚伪的,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都是该去掉的。

此外,在《庄子》中,有著名的“齐物论”,其“齐物”的深意是:一切事物皆出来源于“道”,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差别的,本质上看,万事万物无是非,无美丑,无善恶,无贵贱之分。庄子这是强调了事物相同、统一的一面,这是在强调道为本体的观点,但他忽略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矛盾、区别。庄子看到了万物浑然一体的共性特点,看到了事物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本质上看是没有区别的。其实,事物不只是有共性、相同的一面,事物也是具体的,有各自的特点的。

还有,庄子的“逍遥游”说很有名,庄子强调是在强调真正顺“道”才是自由的,自由道法自然,才是“无待”的,自由是一种自然本性,是“道”的体现,所以,只有“无待”才是“逍遥”的,而如果“有待”,受到了功利目的束缚,受到各种需要、欲望的制约,受到了功名利禄的诱惑等,人就没有自由,也无法达到一种“逍遥”境界,只有能“逍遥,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

最后,庄子提出的“心斋”论也是与“逍遥”论有关的,他认为“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世间》)郭象注曰:“虚其心则至道集于怀也。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这就是说,“心斋”论所强调的是保持虚静心境,让至纯道气集聚于心怀之中,摈弃杂念,明晓至真道理。人修成此心境,便能胸怀宽广,容纳万千事物。

以上,供读者朋友们参考!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思想最为深刻、语言最为鲜明的哲学家,他是道家哲学的第二号人物,他的思想,和老子一起,被称之为老庄思想。老庄思想,是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文化中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我们可以说,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端坐着三个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一个是释迦牟尼。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主张积极入世,用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去投身社会,通过积极努力和奉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老子为代表的老庄的道家哲学,这主张人要清心寡欲清静无为,用一种游离于世界之外的无为思想,来实现个人的精神的逍遥。以释迦牟尼为代表的佛家这主张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是幻象,人要慈悲为怀,放下一切的执着,实现涅槃。

庄子是影响中国文化、影响中国人思想和价值观最为深刻的人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的散文写的最好的人之一。后来的李白、苏东坡等大家,都十分佩服庄子的散文。

庄子散文的特点就是天马行空而雄奇瑰丽的想象,大部分使用独特怪诞的寓言。可以说,读不懂庄子的寓言,就无法真正了解庄子思想的精髓。

在众多寓言的背后,其实蕴含着庄子思想的干货。作为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者,庄子的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在人类的婴儿期,人们认为,天也就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神创造的,天就是上帝或者说是帝。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否定了这种理论。老子说天是道的产物。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个思想,并把天的概念抽象化了。庄子在《大宗师》中说,“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道”是真实而又确凿可信的,然而它又是无为和无形体的;“道”可以感知却不可以口授,可以领悟却不可以面见;“道”自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它引出鬼帝,产生天地;它在太极之上却并不算高,它在六极之下不算深,它先于天地存在还不算久,它长于上古还不算老。

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

第二,庄子的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老子的思想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辩证法。而庄子也继承了这一点。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庄子在《德充符》中列举了很多对矛盾对立的现象:“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第三,庄子的认识论。所谓认识论简单来说有两种,一是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第二种是认为这个世界不能被认识。庄子认为,人类拥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人永远也无法认清全部的世界,所以费心费力地去学习,是毫无意义的。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认为,我们人的生命就是那么短的时间,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以这么短暂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样的人生就是很傻的人生。同时,庄子认为,这个世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是非判断的标准,就像是辩论一样,输赢其实并不说明是非,而这个世界并没有真正的是非,所谓是非只是人的主观判断而已。

第四,庄子的人生观。人生观其实是由命运观决定的。你有什么样的命运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庄子的命运观,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第五,庄子的齐物论。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其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什么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差别。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逐那些荣华富贵了,既然如此,我们所谓的失败,所谓的挫折,那也只是过眼烟云了。

第六,逍遥游思想。庄子的逍遥游的思想,并不是说我们吃饱了喝足了四处走走的快活,庄子的逍遥是人类的精神所能实现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人要想实现逍遥,就必须摆脱物的限制,要能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要实现无所待,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无情无心无情,实现无功无名无己,最终走向神人、圣人和至人才能达到的逍遥境界。


原始地址:/rebang/10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