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高考。请指点?

[玫瑰][玫瑰][赞][赞]我高中班主任是语文老师,王薛诚女士,我写诗是她启蒙的,但我当时太稚嫩没学好。从读过您的二首格律诗(好像昨天也有一首)看,您有功底,我不敢写此类题材,太沉重,Why?DuetoIamseventy-eightyearsold,therearealotofthingsthatalreadybeforgotten.Whenmyfreindsvisitedme,wetalkedalittlewhileandIstartedtothinknothinosay.


我觉着高考的诗歌,没什么意义!都是孩子,不如鼓励,古体诗的方式鼓励,太容易捧杀!高考是人生成长当中重要的历程和人生岔路口,但从来不是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的唯一途径,唯一门槛。对高考的鼓励,不宜太沉重,如果让我写,我写不出来,古体诗,也可能没有那个水准吧!

虽然说考场是战场,不是游戏场。但也从来不是输赢决定一切的。检验知识和应用标准的同时也是树立正确性三观的关键时刻!不是考好了这个学生的价值就无限大,搞不好这个学生的价值就不被看好,不被社会承认。

所以祝福考生还是同意比较温柔一些的祝福。


原创作品回答你

七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若是没有诗词歌赋的作用,岂不失去了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的精髓。


七律属于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始于南朝齐沈约。沈约发现,汉语之所以有声律,有音乐的节律,是因为汉字有声调。他确定了汉字的四声,名之平上去入,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此四声发生了变化,“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即平声分为了阴平阳平,入声也分别演变到(“派到”)阴平、阳平、去声里了。

律诗到唐朝发现到鼎盛。

格律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还有排律。

律诗既然是格律诗,就必须既讲究“格”,又讲究“律”。“格”是格式,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对仗等,“律”是韵律,包括平仄和押韵。就格式而言,七律八句四联,中间四句两联必须对仗,首末两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而韵律则是每句的用字讲究平仄,要押韵。

七律的平仄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你的这首七律用的是平起式。下面将平起式的平仄表示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是七律平起式的标准格式,每句除首末两字不能随意改变在,句中个别字的平仄可以灵活。

需要说明的是,古入声字现代汉语里不存在,只在有些方言里才有出现,因此,一般将阴平阳平两类归为平声字,上声去声两类归为仄声字。对格律诗的格与律有了初步认识,再来探讨你的这首七律,就能理解了。你的这首七律,是平起(首句第一字为平声)。

首联内容不错,虽然“高考定乾坤”的说法有些绝对,却也基本符合人们的认知。但平仄不对,你可以对照上面的韵律谱来订正,这里不再赘述。

上句“十年寒窗”,连用四个平声字,这是律诗的大忌!此句改为:“十年风雨尽心灵”,可否?

下句首字“一”,古入声,为仄声字,句中也有“朝”“考”“乾”三字不合平仄,但不太好改,就这样凑合吧。

你可能觉得上句改了之后,读起来,还没有原句顺口,但原句是顺口溜,算不上诗句。

颔联对仗及押韵需要推敲。上下两句末字“韵”,“论”均为仄声,不协调,要错开,将“听文韵”与“习数论”的位置互换,并将“文韵”改为“经纶”,“纶”是平声字。即:听数论,习经纶。

改了以后,你再试着读一下,看是不是有抑扬顿挫感了。

此联必须对仗。但“曾经”和“亦有”不对仗,且平仄不合。

改为:既有书中习数论,曾经课上听经纶。

“既”,既往,过去,“既往”对“曾经”。

颈联首句,“生动老师”,精彩,这是“调平仄”,古今均有。例如,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句“天翻地覆慨而慷”,本为“慷慨”,因平仄而调整。又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句“六亿神州尽舜尧”,本为“神州六亿”和“尧舜”,此句大意为“神州大地上,六亿人民,全都是像尧舜那样的人”。

回到原句:老师授课形象生动,一副风度翩翩的儒雅模样。虽有两处不合平仄,但也勉强,不错!

下句,你为对仗,着“整齐教室”,费了心机,但平仄不合。“静幽园”三字,斧凿痕迹明显,也略显别扭。

改为:奋发孩童静寂园。

“发”,古入声,为仄声。“孩童”,俗气,但想不出更好的,无奈!“寂静”,既俗,又不合平仄,调一下,着“静寂”。

可否?

尾联上句,“莘莘学子”,平仄不合。改为“济济学子”,仍不完全合平仄,就凑合吧。

下句末二字应均为平声,“自尊”,一平一仄,不合,不好改动,也凑合吧。

以上肤浅之论,贻笑大方,权当切磋,不雅之处,见谅!

学习写作格律诗,要看一些理论方面的书,多读一些古人的格律诗,如此,则理论实践兼顾,对律谱要熟。

不过,格律诗确实难写,条条框框太多,然权作休闲之趣,亦未尝不可。

另,诗歌讲究意境,古诗尤甚。无意境者,名之曰顺口溜,即“打油诗”。一下两首可作比较。

(唐)张打油

天下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之有无意境,由此可见一斑。

律诗也是诗,也须塑造意境。

此乃题外话。


原始地址:/faxian/36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