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将杨业为什么会绝食而死?

因为他不想投降第二次——我觉得这才是杨业绝食而死的原因

杨业先是效忠北汉,后投降北宋,如果不绝食而死,契丹人不会杀他,就只有被囚禁的日子了。

如果杨业受不了囚禁,就只有投降契丹,那么两次投降的杨业,就不会成为杨家将,只会是和吕布一样的三姓家奴。

以北汉和契丹的盟国关系,杨业投降契丹并非不可能。或许杨业在契丹能够得到比在北宋更大的官职——负责幽州或云州的防务。

北汉对杨业待遇不薄:

1、刘崇提拔年轻的杨业为保卫指挥使,后升迁为建雄军节度使,国人号称“无敌”;

2、建立北汉后,刘崇提拔杨业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兼领建雄军节度使,外号“太原骁将”;

3、杨业为北汉效忠30年,被北汉赐姓刘氏,改名继业。

比较一下,杨业在北宋中的待遇:

杨业投降后,宋太宗授予左领军卫大将军(虚职)、郑州防御使(杨业在山西,不在河南)。杨业在取得雁门关之战胜利后,杨业被提升为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管理边境。雍熙北伐时,杨业为云州观察使。

可以说,北汉对杨业的待遇,不比北宋低。如果杨业投降契丹,杨业在契丹的地位和待遇也不会比北宋低,很可能是负责云州或者幽州的方面大将。

但杨业的难处就在于:

在投降北宋后,就因为自己的降将身份受到北宋文臣武将的排挤,受到羞辱。如果投降契丹,也难免日后被契丹将领羞辱。

杨业自己已经63岁高龄,受过一次羞辱就够了,没有必要再受一次羞辱!63岁年纪死去,在当时也算是高寿了。

至于史书所记录的杨业被俘虏时所说的话“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不过是注重忠君的北宋所做的一次爱国主义宣传罢了。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公元986年,宋雍熙三年正月,太宗发动北伐,史称“雍熙北伐”,兵分三路,东路军主帅为“宋朝第一良将”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曹斌,副帅为米信。中路军主帅为田重进。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帅,时任云州观察使杨业为副帅,王侁(王朴的儿子)为监军。一开始,各路捷报频传,形势一片大好。三月,实力最强的东路军曹斌犯了一个低级错误~~粮道被劫!曹斌只能徐徐撤退,偏偏辽主将为经验丰富的耶律休哥,一直尾随在东路军伺机攻击,并在五月敏锐的捕捉到战机,一举击溃了东路军主力。并迅速转移重兵到西路军这一面,太宗下令退兵,迁民。杨业的意见求稳,王侁冷笑:你不是杨无敌吗?你该不会要投敌吧。众所周知,杨业是北汉降将,最忌讳的也是有人质疑他的忠诚!当下愤然迎敌,走之前对自己的好搭裆主将潘美说:此去我必败!愿你能在陈家谷口埋下弓弩手,我退下来能接应一下,也许还有转机。潘美应允。杨业出战,辽方主将耶律斜胗和杨业交战数十年,自然清楚杨业的战斗力,看到杨业孤军应敌,当然不肯放过大好时机,把杨业引出离朔州城三十里外的狼牙村,再加以重兵包围杨业,杨业且战且退,退至陈家谷,潘美的弓弩手早已撤回,杨业孤军无援,伤重被擒,绝食三日,自杀成仁。

杨业作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为了一个武将的尊严,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求仁得仁,求义得义,他死在了战场上,壮哉!


杨业实际上死于他人的嫉妒。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雍熙北伐时,潘仁美和杨业分任西路军的正副统帅,攻克了寰、朔、应、云四州。七月,当东路军溃败、中路军撤退以后,西路军担负起掩护四州居民迁入内地的重任,形势对宋军相当不利,辽将耶律斜轸率领十余万大军正在寻机聚歼宋军主力。

杨业认为,辽军势盛,不可正面接战,可以出大石路(今山西应县西南),事先派人密告云、朔守将配合,将民众迁徙到石碣谷,再派强弩手千人扼守谷口,用骑兵在中路声援,就能完成预定的任务。

但监军王侁却指斥杨业怯懦,要他出雁门关正面迎敌。杨业告诉他这是必败之势,王侁却讥刺他说:“君侯素号无敌,如今领精兵数万,却逗挠不前,是不是别有企图!”这时,主帅潘美在一旁却不置可否,对王侁的主张表示默许。

杨业只得出战,悲愤的说:“此去必定不利。我杨业原是太原降将,理应当死,天子不杀而授以兵权。我这不是纵敌不击,而是希望立尺寸之功,报效国恩。现在诸位责怪我杨业避敌,我就应先战死在敌阵之前!”但他还打算败中求胜,临行请求潘美在陈家谷口两侧埋伏强弩步兵接应,以夹击敌军。

杨业出战以后,王侁派人登高瞭望,不见辽国军队,误认为敌人败走,欲争战功,便领兵离开谷口,沿马邑川行进二十里,后来听说杨业战败,直接引兵撤退了。而主帅潘美完全知道撤离防地的严重后果,却听之任之,不加阻拦。

杨业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耶律斜轸见杨业前来,佯败退兵至狼牙村,辽将萧挞凛率伏兵从四处杀来,宋军大败。这时杨业麾下还有百余人,他对他们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儿,与我一起死不值得,可以突围回报天子。”众人感动得流泪,却无一人离去。

杨业且战且退,从日中战至日暮,转战到陈家谷口,见空无一人,抚胸大哭。他身上已受创数十处,但仍率帐下勇士力战,手刃敌兵数百人,转入深林,被射中坐骑,坠马被俘。

辽将耶律斜轸责问道:“你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有何面目相见!”杨业叹息说:“主上期望我抗敌守边,不料反为奸臣所迫,致使王师败绩,我有何面目求活!”于是绝食三天而死,其首级被送往辽国,他的儿子杨延玉也死于陈家谷之战中,手下将士更是无一生还。

杨业实际是因主帅潘美、监军王侁、刘文裕等妒忌,被置之必败之地,潘美等又违约不援所害。宋太宗深为痛惜,但主帅潘美因是其亲信,只受到象征性的惩罚,外戚刘文裕被除名,配隶登州(今山东蓬莱),但不久即招还,只有王侁被除名,配隶金州(今陕西安康),后死于召还途中。


谢谢邀请,我是历史风云阁阁主!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一个王朝,人们提到宋朝,除了他的科技、经济发达外,对宋朝动不动就屈辱求和的历史想必也是记忆犹新吧。辽国、金国,甚至是西夏等小国也能打劫宋朝的国库,宋朝也成为了少有的软骨头王朝。

但是哪怕宋朝软弱到连皇帝都被俘虏,也还是出了很多个硬骨头英雄,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岳飞,还有韩世忠等绝世名将。岳飞韩世忠都是南宋时期的名将,北宋自然也不会缺乏名将,杨业就是其中的一位。

杨家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杨业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而且还是一个“二臣”。杨业从小就非常擅长骑射,志向远大,经常对别人说将来要当将军。杨业长大后,因为骁勇善战,被北汉皇帝升迁为节度使,由于战功显赫,在北汉他还有一个“无敌”的绰号。

之后宋太宗北征,杨业见统一大势不可阻挡,于是劝皇帝投降宋朝,他自己也成为了宋朝的一个刺史。杨业成为宋朝将领后,在一次战争中,于雁门关外大破辽军,威震契丹。之后,杨业再次随军北伐,因为是降将,杨业自然也很想证明自己。

之后杨业在狼牙村遭到敌军埋伏,全军大败,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杨业身受重伤,手下也损失殆尽,最后杨业精疲力尽被辽军生擒。杨业为表对宋朝的忠心,被俘后绝食三日而死,他的儿子杨延玉和其他部将都力战而死。

杨业确实是北汉的降将,所以有些人称杨业为“二臣”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杨业本身就是汉人,北汉和宋朝都是汉人建立的政权。在面对外族时,杨业表现出来的忠贞不屈和宁死不降的忠义也让后世人所铭记。相比来说,我更喜欢杨家将中所描写的杨业撞李陵碑而死,更显悲壮。


当然是因为不死不行啊。

杨业在北宋的地位是很尴尬的。他的家族是只有麟州一小块地盘的一个袖珍军阀,本来是投奔后汉的,并让作为长子的杨业去当了人质。结果没想到后汉才几年就被第二代皇帝自己玩没了,大将郭威建立后周。小皇帝的叔叔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刘崇也据河东十二州称帝,仍用后汉年号,史称北汉。

杨家先投北汉,因为北汉在他们和后周之间啊。北有辽国,西有西夏,要是再和南边儿北汉闹翻,那就没法玩儿了。但没多久复投后周,成为后周(北宋)的一块飞地。

杨业年轻时就跟随刘崇,被收为养孙,改名刘继业,这下子,他也算是北汉皇族了。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直到北汉亡于后周的继承者北宋之手。史书上语焉不详,只说杨业以骁勇闻名远近。屡立战功,号为无敌。这战功怎么来的?除了和后周、北宋打还能和谁打?肯定有不少宋将是其手下败将,也有不少人死在他手里,你说他尴尬不?

杨无敌的赫赫威名,是北宋将士的累累尸骨铸就的,注定了杨业在宋军中是孤家寡人

所以杨业投降北宋后,虽然宋太宗很看重他,“拜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但其他的宋将可没拿他当自己人。打了二十多年仗,你说和解就和解?

这就决定了杨业被俘后必须死,如果他不死,逼他出战以致大败的潘美和王侁必然会发动自己的能量,把屎盆子扣在他身上。说他被俘投降都是轻的,说他蓄意投敌,准备给辽国当向导南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小说《杨家将》故意安排杨业撞死在李陵碑前,其实是有非常强烈的暗示的,让杨业的死既悲壮又无可奈何

当年汉朝李陵不就是这样吗?投降后虽然什么都没干,汉武帝一样听信谣言,以为他在帮匈奴训练军队,把他一家人都杀了。

所以要么死一个,要么死一家,你让杨业还有别的选择么?

即使杨业以死证明了自己的清白,相关责任人的处理也是从轻的。仅将潘美贬官三级,王侁“除名,隶金州”。罪魁祸首王侁很快就被赦免,还给了一个均州团练副使的官职。

可想而知,如果杨业不死、不速死,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宋辽幽州之战,宋军战败后,皇帝赵光义令西路大军带领百姓撤退,杨业受到监军王侁和刘文裕的刺激,前往引诱辽军进入陈家峪伏击圈,可当杨业引来辽军后,主将潘美却带领宋军离去多时了,这时,杨业被俘,长子杨延昭突围,次子杨延玉战死,当时,杨业的想法,猜测是这样的:

任何军事将领都知道,在正常情况下,带领百姓撤退是不可完成的任务,潘美肯定也知道,可他却放任王、刘刺激杨业,而且不守承诺地撤走宋军,杨业当然可以认为,可能是宋太宗,也可能是潘美,已经阴谋牺牲杨业来获得百姓的撤退,在这种想法指导下,杨业,作为从北汉过来的降将,也就对宋朝心寒绝望了。另一方面,杨业在北汉时一直从事抗辽,并获得了杨无敌的名号,和辽国肯定是结下了血海深仇的,这时被辽国俘虏,而宋朝又已经阴谋牺牲自己了,以后自己在辽国肯定不会有好下场。

既然如此,不死已经是没有出路了,杨业就只有一死明志了,确实,他绝食而死达到了以死明志的目的,但他唯一没有意料到的是,皇帝赵光义不知兵,他本意并不是要断送杨业,带领百姓撤退是他军事上的无知做出的决定。


在后世的关于勇敢忠义的戏文中,杨家将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千百年来的宣传,他感人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更由于戏文的影响,潘美被描写成了嫉贤妒能的小人形象。这一切源于一场战争。

杨业,原来叫杨重贵,在戏文小说中,被称为杨继业。他原来是北汉朝廷的一名将领。在宋朝建立之后,归降了宋。由于他的骁勇善战、富有智谋,此前又立过不少奇功,所以被授予“右领军卫大将军”一职。在宋朝对外的战争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在雁门关一带打败了。辽国军队,契丹为此感到震惊。

到了980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此时的北宋文治方面已取得初步成绩,武功方面只差幽云地区未收复了。朝廷也是想尽快收复这些地区,统一全国,于是发起了对辽的北伐。这一次,宋廷做了诸多的准备。命名将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王侁为护军。从这个安排来看,似乎可以看出宋廷对武将的不信任感。或许杨业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的战争是自己的最后一次军事生涯。

战争一开始,就向着有利于宋军的方面发展。宋军一路势如破竹,固安南城、涿州、朔州等地一一被攻克。就在胜利在望的时候,哪知辽国方面阻断了宋军的补给线,致使东线的曹彬军队大败。由于蔚州、寰州等地相继被辽军占领,西路军已经很难有进展,于是朝廷命令他们保护当地百姓内迁。

杨业认为不适于与辽军正面交锋,应该避其锋芒,应该先告知云州、朔州的将士,让云州的部队先行出发,自己的军队在云州地区,再将百姓转移到石碣谷,再派人守住谷口以为应援,这样百姓就能安全撤离了。

不料,王侁却反对,说这不是大将应该有的做法。而且,停止不动,是不是有别的企图。杨业听了之后,为表示自己没有其他想法,只好带兵出战。他料定此次必败,临行前,慷慨激昂了一遍,并请求潘美设伏以狙击敌人。

果不其然,杨业在狼牙村遭到袭击,到了陈家谷口被俘,三天之后,绝食而亡。他的死,可以说是死于嫉妒。

那么,潘美有没有责任呢?他有着一定的责任。他明知此去必败,为何不阻止王侁呢?这是宋朝的制度所致。宋朝对于武将都是非常防范的,有人有这样的分析:“潘美之陷杨业而不肯救,以避功也。”功高将震主,这种危险是人人都想躲避的。


杨业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杨家将的故事传承开来的。

虽未他作为北汉在雁北之地的名将,可是当时的宋王朝中,他的地位并不算太高,反而被当时的朝中文臣、武将看不起。

因为,他是曾经北汉的降将。

要知道,曾经宋王朝在立国之初多次攻打过北汉,其中北汉王朝中最大的劲敌就是杨业。

北汉被宋王朝攻破之后,杨业最终被安排在雁门关驻守,这才开始踏上了宋朝名将的征程。

杨业绝食而死这一件事情还要从宋太宗赵光义发动雍熙北伐开始说起。

雍熙三年,赵光义下令征集三十万大军,分兵四路发动北伐战役:

东路主力大军:曹彬、崔彦进等将领率领大军从河阳进军

东路右翼大军:米信、杜彦圭等将领率领大军从雄州进军

中路大军:田重进、袁继忠率领大军从飞狐口西行进军

西路大军:潘美、杨业率领大军从雁门攻打云州

赵光义这次发动雍熙北伐的目的和以往并不一样,因为他真正想要夺取的战区要地不同。

我们从雍熙北伐初期的战况也大抵能够看得出来,赵光义此次北伐真正的目的在哪里。虽然仍旧是一直想要收回的幽云十六州,可是幽云十六州仍旧有战略上的不同价值。

我们看一下幽云十六州的地图:

山后九州:朔州、寰州、应州、云州、蔚州、新州、武州、妫州、儒州

山前七州:蓟州、檀州、顺州、幽州、涿州、莫州、瀛州

也就是说,太行山的东南翼正好将幽云十六州横向切割,构成了两大地形上相对独立的战略区块。

赵光义曾经之前屡屡直接北上进攻辽国重镇幽州,可是曾经十万大军在幽州败北的惨痛教训让他不得不进行战略上的重新规划,此次出征就更是如此,为了能够将迷惑辽军,赵光义此次的四路北伐大军中,最为重要的其实中路大军和西路大军,因为这两路大军的真正意图是北上进攻,转而收复山后九州,继而横向直接抄掉辽军的退路。

而为了能够最大可能的造势,赵光义给东路主力大军统帅曹彬调集了二十万的兵马,这二十万大军的目的就只有一个:

北上进攻涿州,将辽国在燕云十六州的布防兵力全部集中到幽州,以此来为中路大军和西路大军收复山后九州创造条件。

雍熙北伐的战争初期,曹彬带领大军迅速抢占在涿州,将大军驻守在这里,成功的吸引了辽军的注意力,辽军的所有精锐几乎都集中在了幽州城。

宋军的战略意图已经大佬,中路大军、西路大军顺利攻占蔚州、寰州、朔州、蔚州、云州五州被宋军顺利攻占,整个北伐形势一片大好。

可是在这种关键的时刻,作为牵制辽军的东路主力二十万大军因为缺粮问题竟然败北。这也同时意味着中路大军、西路大军马上要面临这巨大的军事压力,因为一旦东路大军败北,辽军势力会马上驰援,他们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

在东路大败败北之后,辽军统帅耶律休哥迅速挺兵进入山后九州驰援,想要稳定战局。赵光义眼看辽军主力全部扑向了山后九州,马上下令让中路大军、西路大军尽数迁民回撤防守,放弃刚刚攻占的城池。

耶律休哥一路追击潘美到寰州,潘美、王侁、杨业此时在迁民问题上产生了争议,杨业希望能够顺利迁民撤离,同时在石碣谷上安设伏兵,防止辽军追击。

可是,王侁断然拒绝了杨业的计划,他此时仍旧想要和辽军交战,准备夺回被辽军攻占的寰州,杨业无可奈何,只能听从王侁和潘美的话,同时杨业希望他们两个人能够在陈家谷安设伏兵,万一自己兵败此地,到时候也能够重创辽军。

让杨业万万想不到的是,他在进攻耶律休哥的时候,耶律休哥已经给他准备了一个巨大的圈套,耶律休哥刚刚和杨业交战,就假装战败南逃。杨业不知道狼牙村有耶律休哥提前安设的伏兵,在这里惨遭围攻,仅仅剩下几百名的士兵,准备逃往陈家谷。

对于杨业而言,陈家谷有王侁和潘美伏击,自己不至于完全战败,说不准还能够将战局扭转。

可陈家谷早已经没有了伏兵,这王侁和潘美听到杨业战败的消息,早就已经溜之大吉。带着绝望和愤怒的杨业在陈家谷再次和辽军展开大战,身受重伤被擒。

随后绝食而亡,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原始地址:/faxian/23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