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村结婚盛行闹洞房有什么来历和用意?

结婚闹洞房的来历无法溯根求源,但过去的农村确实比较盛行。洞房花烛夜,人生四大喜事之首,结婚当天,新娘子在欢快喜庆的唢呐声中被迎进新郎家,中午主家大摆酒席,宴请宾朋,在过去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婚宴的规格在农村是顶级的,菜由四个小碟和八个碗组成,俗称八大碗,主食是白面馍馍,还有散装白酒管够。晚上还要宴请帮忙办喜事的众乡亲,等所有客人酒足饭饱散去,天已完全黑了下来,此时闹洞房也拉开了序幕,过去闹洞房在农村有一个风俗,三天无大小,意思就是新婚头三天不分辈分大小都可以去闹,叔公,大伯都可以。过去闹洞房一是农村没有任何娱乐场所,有很多村庄还不通电,慢慢长夜无处可去,正好有结婚的去凑个热闹。二是还能抢到一点好吃的,那时结婚新娘子的娘家会陪送一大柜子点心,有桃酥,饼干,羊角蜜,红糖棍,新郎家则准备一些炒熟的花生,糖果,在众人的拥挤起哄中,新娘子时不时的拿出一些让大家去抢,新郎则分发香烟,每人一支。还算宽敞的新房里,被闹洞房的人挤的水泄不通,把新郎新娘逼在床上的一角动弹不得,嬉戏打闹,欢声雷动,大有掀翻房顶之势,一直闹到十点多,人们才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去。过去农村结婚闹洞房,是喜上加喜,锦上添花,决无猥亵新娘子之意,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


闹房,无论是纯民间习俗也好,故事传说也罢,它毕竟也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有选择性的保留和发扬才对。婚姻,无论对谁而言,毕竟是人生之大喜、人生之大事。人都很忙,平时很少有机会一块聚聚,闹房倒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交流与叙旧的好机会。作为亲朋好友,平时小事很难聚头,但是亲朋好友的婚姻大事,一般都不会怠慢,那就索性借此机会好好的闹一闹,只要闹的有分寸、闹的有文化,闹出亲情、闹近了距离,我认为闹房还是很值得地。只要不是很过分的闹,适可而止的。


久早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此乃人生四大乐事也。为什么古代新婚之夜又叫入洞房呢?这里有两个传说,先说第一个。相传在原始社会,男原始人和女原始人都是分开生活的,如果一个男原始人喜欢某个女原始人时,就会用木棒把她打昏,然后背到他住的石洞里,这就是最早的“入洞房”是不是很简单粗暴啊?你们看结婚的“婚“字就是一个女的被打昏了,古代汉字还是很奇妙的。

再说说第二个传说。相传,远古时期,有个叫陶唐氏尧国王。尧王是个勤政的帝王,他很关心百姓的生活。有一天他带大臣亲临牧区巡察,忽然远处传来一般幽香,原来是一位漂亮的仙女执着火种向他行来对他微微一笑。尧王看傻了,等晃过神来那女子已然飘然而去,从此尧王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日夜惦着仙女,最终决定下山寻仙。

这一日,尧王带领四个大臣访仙于晋南“仙洞沟”。忽见有一只漂亮的梅花鹿从姑射仙洞走出,尧王一看知是仙女,喜出望外,便迎了上前去,突然一条大蟒蛇从旁边草丛窜出,直扑尧王,尧王措手不及,眼看就要被大蟒蛇给吞了。只见鹿仙女幻为人形,纤手一指,蟒蛇顿时心惊胆颤,落荒而逃。仙女见尧王长得高大魁梧,也十分钟情于他,一段美好的的佳缘就此结成了。当晚,两人在姑射仙洞完婚,一时祥云缭绕,百鸟和鸣。从此,人们就把有了新娘的房子称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称作洞房花烛夜了。

那闹洞房又是为什么呢,有什么来历吗?有个传说:从前有户人家儿子娶媳妇,新娘进了洞房了,新郎还在外面陪新朋好友喝酒。有一个色鬼,见有机可乘,便溜进洞房,因为古时候的习俗,洞房里是不可以点灯的,所以新娘以为是新郎,便和他同床共枕。等到新郎回到洞房,那人早已逃之夭夭。新郎就想求欢,新娘说:“刚才不是已经……,怎么现在又要?”新郎说:“别逗了,我刚在外面陪客人喝酒,谁闹你了?”新娘方知上当,但又不敢明言。次日,新娘竟在洞房里寻了短见。新娘的娘家人不干了,将新郎告到了县衙。后来经过深入排查,很快破了案,抓住了罪犯。

为了防止这样的悲剧重演,官府宣布了一条新规定:凡是新婚之夜,洞房里都要灯火通明,众亲人还要进去闹房。自此,闹洞房的习俗就传下来了。


现在农村结婚,都盛行闹洞房,闹洞房的行为和方式虽然各地不一,但都已经大变样,变得粗俗甚至不堪,已经偏离传统意义和文化。比如有的强行把新郎新娘捆绑在一起,有的让双方当众互相摸对方私处,有的让新郎两腿夹一根黄瓜或香蕉,然后让新娘跪添……甚至发生了新郎为躲避低俗闹洞房坠亡的惨案……

我们贵州少数民族结婚同样流行闹洞房,但相对文明,有趣味多了。比如让新娘给大家打火点烟,故意躲闪让新娘点不着火,五分钟没有给在场人员点火成功,就得当众吻一下新郎。在我们少数民族传统,当众亲吻是非常害臊的。再比如用线绑上一颗小小水果糖,一端系于木棍上,让新郎新娘用嘴抢吃,在新郎新娘凑嘴准备咬糖果的时候,执木棍者往上一挑,迅速拉走糖果,新郎新娘咬不到糖果,却互相碰到对方嘴唇,新娘涂了口红,在新郎嘴巴留下一圈红晕,惹得大家一阵哄堂大笑!

闹洞房来源于先秦时期。

上古把婚礼视为幽阴之礼,不奏音乐,人们也不祝贺。周代以前,结婚仪式并不热闹。《礼记·郊特牲》云:“婚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婚礼不贺,人之序也”。直到汉初,有些地方官吏囿于周礼,也禁止人们在婚礼时相贺。到了秦汉这样热衷享乐的时代,婚礼不贺的状况并没持续下去。到汉宣帝五凤二年八月,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亡所乐,非所以导民也。……勿行苛政。”这是我国首次以政令的形式对婚礼不贺的否定,从此婚姻相贺便逐渐传袭下来。

关于闹房习俗的来历,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色彩。

上古时期通常是盲婚哑嫁,不仅缺少婚前交往,甚至素未谋面。双方特别是新娘,缺乏男女交往和作为主人家招呼客人的经验,新人往往陷入不知道怎么跨越僵持尴尬气氛而亲近对方的困惑。闹洞房有着一个迫使新郎新娘相互配合的过程和必须亲近依赖对方才能过关的感觉,而这些不得已、半推半就,实际上帮助了他们自己更快进入夫妻的角色。


闹洞房的来历众说纷纭,其中有一说是:相传,紫微星下凡的时候,遇上了一支前去迎亲的队伍,而在队伍的末端居然有一名披麻戴孝的女子。紫微星自然知道,这是魔鬼要作恶。而当队伍到了新娘家后,女子果然偷偷躲进了新房之中,想要在两人同房时将新娘取而代之。

当二人拜过天地,想要入洞房时,紫微星拦住了两人,并说明房内有魔鬼。众人自然大惊,不知要怎么是好。而紫微星此时便出了一个主意,他知道魔鬼最怕人多,于是便安排宾客在厅内大声说笑。最终,在熬到五更的时候,那名女魔鬼撑不住逃跑了。而这便是闹洞房的来历了。

其实闹洞房的意思很好理解,便是要让洞房热热闹闹的。这也是与古人的婚嫁习惯有关系的。在很多朝代,新郎新娘之间都是媒妁之言所牵头的,这样一来也就缺少了婚前的交流。不乏有些新人,在结婚时才见上了第一面。这样一来,婚房内自然也就需要采用一定的方式来活跃气氛,而这些让新人彼此配合着去完成的任务,也就帮助他们更快的进入到夫妻生活之中。

但是到了现代,闹洞房已经没有太大实际的意义了,更多的是为了讨个彩头,求个开心、热闹。像那些将新郎捆在电线杆上,用灭火器喷洒的做法,也是过于低俗。传统文化不应该成为低俗的借口,为了保护这些文化,我们更应该强力的打击低俗,文明婚闹。


大家好我是小王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我国农村闹洞房由来已久是农村的传统

闹洞房作为我国传统婚俗的一部分,由来已久。因多发生在洞房里,故称为“闹房”、“闹洞房”、“闹新房”,由于这一习俗以新娘为主要逗趣对象,故又称“闹新娘”、“耍新娘”,旧时还称为“戏妇”。中原地区闹洞房,通常进行的活动有咬苹果、咬喜糖、走独木桥、夫唱妇随等。不同的地区,活动的内容不完全相同,但给新人撒喜床的节目是必不可少的。

该习俗最早始于汉代先秦时期,关于闹房习俗的来历,我国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色彩。

闹洞房驱邪的风俗南北各地均有。新人入洞房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新郎前一晚就须睡在洞房,事先请两名女童手执红烛将新房内照一遍;天津人则请吹打班子在新房内吹打,以求吉利。新人入房后,驱房内邪气依然十分重要。诸如在东涨,新郎进屋后要象征性地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或手执单刀朝每个角落虚砍一刀,并歌曰:“一砍妖,二砍怪,三砍魔鬼坏脑袋,四砍丧神快离开,笑看麒麟送子来。”更普遍的习俗是在新房内置长明灯。所谓“洞房花烛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学者研究说,“听房”习俗,实质上也是防鬼怪进入洞房的一种保护措施。

关于闹房来历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闹房首先在北方出现,而且开始时主要是新郎,这大概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骠悍和勇健,在新婚时忍受棒打可以证明一个男人是合格的大丈夫。

现在随着时代发展和文明进步,农村里闹洞房的少了,因为闹洞房出了很多事故,而引发大家不满,闹洞房应该适量而行,而不是涂了自己高兴,而弄的不欢而散。


农村闹洞房又称闹新娘

根据不同的地方习俗说法也不一样

在迎亲的当天晚上进行。做法是先由小姑送灯,早早生。咬喜糖,咬苹果,夫唱妇随,主要以新娘为中心,无论长辈、平辈、小辈,聚在新房中,祝贺新人,有“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

来历,最早始于汉代先秦时期,关于闹房习俗的来历,我国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色彩


关于闹房习俗的来历,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色彩。

用意,自然驱邪避灾


图高兴


闹洞房是中国婚礼的最后程序,也是任何婚礼都不可少的内容,它是婚礼的高潮,也是最热闹最有趣的节目。

新婚之夜,亲戚朋友围坐房中,对新娘百般戏谑,称之为“闹房”、“戏新娘”。闹的方式各种各样,各地有同有异。总括起来可分为文闹和武闹两种。文闹以较文雅的方式,往往都是向新娘出谜语、对对子,请其讲述恋爱经历及平常不见于口的男女之事,迫使新娘无法对答而大出洋相,借以取乐。武闹是使用较为粗野的方式,不仅口出秽言,还对新娘动手动脚,颇有恶作剧的性质。闹洞房时,平辈、晚辈、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纷纷拥入新房,喜笑逗乐,尤其是新郎的朋友,他们极尽所能,想出种种方式,让新娘当众表演,以逗乐取笑,俗话说“三日没大小”,除了爹妈都能闹。

闹洞房是对新婚夫妻的一种祝贺方式。在民俗中,人们认为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为了驱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世的阳气,才闹洞房的,所以民间俗语说“人不闹鬼闹”。闹房在功能上也是对新婚夫妻的考验,包括机智与耐心,原本是一种“关口考验”,但在民间往往行之过分,成为陋俗。


古人将结婚称为入洞房,这其中有何深意?要解决这个问题,咱得先来说一说古代的结婚习俗。早在西周时期,周公旦制定了礼乐制度,其期意,无非是为了确立等级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就拿结婚这事儿来说吧,据晋朝的《博物志》记载,至少在先秦时期,百姓结婚必须经过“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而且这些还只是前奏,等到了真正结婚的那天,夫妻还要喝交杯酒,即“合卺”,然后再闹洞房。婚后第二天,新婚夫妻还得回门。这就叫礼节。当然了,这些礼节到了今天已经简化不少了。就以我们江苏这儿为例吧,上面的六礼基本只是走过场,而且男女在结婚前其实也早就住在-起了。结婚,只是走个形式而已。

当然了,到了正日,依然很热闹,鞭炮齐鸣,烟花烂漫。至于闹洞房,倒也有,只是没有东北闹得那么夸张。那结婚为什么又叫入洞房呢?入的又是什么洞?进的又是什么房?各位,实这一风俗来自一个传说。据《博物志》记载,说那是在涿鹿之战后不久,黄帝巡视天下,发现群婚状态下的百姓生活,弊端颇多。

啥是群婚制度呢?咱举个例子,澳大利亚的艾尔湖畔有个叫狄埃里的部落。其中的男子可以与不止一个女子通婚。那些女子生的孩子,都称此男子为父亲。同理,女好也可与不止-个男性结婚,所生孩子也统一视其为母亲。据史料记载,这种群婚制度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

比如说19世纪库页岛上的吉利亚克人,以及巴西波洛的印第安部落等。当然,我们中国的部.落联盟时期也有。但黄帝却发现,这样的婚姻制度弊端多得很!这-天,皇帝经过一个小村落,发现有户人家住在山洞里,家里只有一男-女加个孩子三个人,人口虽少,却相当的和谐。

黄帝看后大发感慨,说如果天下人都能像他们一样生活,那该多好啊!当然,以黄帝一人之力是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群婚制度的。但这个传说中透露出来的,古人对一夫-妻制的赞许,对家庭和睦的憧憬,却是那么的显而易见。于是渐渐地,人们就把结婚称为入洞房。这里的洞,指的就是黄帝看到的那个山洞!那房,当然是指新房。


这个话题很有趣,值得说道说道,在农村长大的人应该有意识地留住这些记忆,有机会说给下一代的小辈们听,不要让城市化把属于农村的东西都剥夺了,到那时,农村就再也不是农村了。

农村结婚闹洞房的习俗由来己久,“燕地嫁娶,男女无别,仅以为荣”(《汉书》),大意是,在北方嫁娶当天,男女不分长幼均可嘻闹,就是图个人气旺。这说明大约汉代就有闹洞房的风俗了。所谓“”新婚三天无大小”,大概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

闹洞房的来历,民间说法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是避邪驱鬼说。说是一神仙,一日得闲,跟着一娶亲队伍看热闹,路过野外,远远看见一年轻女鬼,附在新娘后面,到了新郎家,女鬼就先进了洞房。

等到拜完天地,要入洞房的当儿,神仙怕女鬼害人,就拦住新人对众人说,房里有鬼,鬼怕人多,大家都进去把她轰出来,于是众人叫喊着进去洞房,一阵吵闹就把女鬼吓走了,后来,这个洞房驱鬼的过程也就被保留下来,成了结婚一个风俗习惯。

驱邪这一用意从很多讲究上,可以看得出来。象是娶亲队伍必须是出东门,进西门,迎亲的人和车都要系上红布,遇上路口要燃放鞭炮,洞房门口上方要挂一块大红的布,新房晚上不能熄灯等等,都是这个用意。

在北方,结婚前一天晚上,还要请同门儿女双全的嫂子来铺婚床,完了以后,新朗要叫几个哥们来压床,人越多越好。这些习俗的背后,无外乎都是图个吉利,旺旺人气,从心理上克服一些恐惧和担心,形成吉祥欢乐、人丁盛旺的家族气象。

闹洞房也有社会的行为心理在里面。过去农村文化生活匮乏,一年到头,村里最好看、最热闹的也就是娶媳妇了。过去娶媳妇一般都安排在春节前,正是农闭季节,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更是不愿放弃一个与异性任意斗乐的机会,所以,除了闹洞房,还要听新房。

听新房都会等到后半夜,新朗新娘戒心放下来,等不及要行人生好事的时候。有些人还会在闹新房之后,顺势藏在衣柜里坐等。

为了不被干扰,新郎新娘也不得不斗智斗勇,有些人就会在窗子下面撤上花生壳作预警,听到响声便不再动静,弄得听房的人等急了,就会拍窗子喊:你俩爱咋咋地吧,我们走了。弄些走出去的动静,然后又蹑手蹑脚地回来,继续潜伏。

屋里的人以为这下好了,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结果第二天一早,就有一班人上门,把二人所有的悄悄话统统学给他们听,新媳妇想躲也躲不了,一班人把着,直把新娘臊得索性放下矝持了,一班人才会罢。于是,悄悄话成了村里的流行语。年轻人好长时间都会拿他们的悄悄话取笑,新郎新娘也只能任由他们,无计可施。

闹洞房虽然有些习惯并不太好,但是在客观上很快拉近了新媳妇与邻居的距离,使新媳妇能很快适应并熟悉新的环境,为接下来参与到家庭的生产活动,开始新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

现在很多农村的年轻人热衷于城里的西式婚礼,看起来好象是进步了,其实对乡村来讲是退化了。就象春节越过越没趣味了,一些风俗没有了,农村也就被掏空了,弄的农村不似农村,城市不似城市,一个四不象的地方,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乡村就要保持自己的乡村风貌,才有乡村的价值。很多文旅业发达的农村,正是靠了质朴传统的乡村风貌,才引得游人如织,坐在家门口挣钱,为什么我们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呢?


农村结婚闹洞房盛行,说说来历和用意。我国是农耕文明的古国,闹洞房是一种礼仪,随着时代发展变化,演变偏重于以取乐为主,男方父母亲为喜客,献出礼物礼品。

第一,由古代婚姻演变为现代婚姻,礼仪没有变。农耕文明的古国,小家庭男女劳动干活,都有明确分工,男在外种地干农活,女在家做家务,还有一样重要的活,纺线织布,做针线活(做鞋,缝缝补补衣服)。因此,小女孩从小开始学习做针线活,还有缠足裹脚自小训练,与外界基本没有联系。子女婚姻喜事,主要由双方家庭父母做主,出于包办婚姻状态,男女双方讲究属相,讲究门当户对,娶亲送亲都有属相配对,在宴席、看十天、第三天吃包子等有诸多礼节行礼议程,闹洞房做为送亲者负责的一项重要礼仪议程。一是以点烟环节为名,相互认识取乐,没有长辈晚辈之分,喜客自称为长辈。二是第三天吃包子,区分长辈晚辈一一介绍表别,新娘新郎为喜客行礼,相互有礼节表示(献头钱)。

第二,闹洞房形式演变多样化。闹洞房随着时代变化,逐渐由家庭式演变为酒店式,待宴席快结束时,年轻人聚众闹洞房,有化妆有拍照有歌声,还要走街串巷,人人皆知,场面十分热闹,最后还要献上礼品礼物,唱主角是男方父母亲。六十年代军营青年人结婚,首先在老家办完礼仪议程之后,回部队军营居住一段时间,部队小青年聚在一起,补上闹洞房一课,有的伪装成部队首长来点烟取乐,假装一本正经,有关怀问话有唱歌,逗乐场面也很热闹。


闹洞房也叫闹喜—“闹喜闹喜,越闹越喜”。闹洞房是婚礼最后一项,也是压轴大戏。婚宴过后,宾客们吃饱喝足后,就熙熙攘攘、吵吵闹闹进入新人洞房,想出各种法子戏弄新人,玩笑嬉闹,此时婚礼才达到最高潮的部分。可是这闹洞房的习俗又是如何来的呢?

闹洞房的习俗在全国各地都存在,宾客们进入新房后,要求看红盖头下的新娘子容颜,并且会百般出主意为难新郎,比如要求其作诗,对对联,猜各种谜语,玩各种游戏等,如果新郎答不上来,新娘可以代替回答,不过在众人的“找茬”中,新郎新娘很难幸免被众人戏弄。而女伴们在这一天更会和新娘开各种玩笑,索取新娘的随身物品手帕、织花等,希望也能像新娘一样有好福气,以后嫁个好丈夫。

在某些地方,还有点灯撒床仪式。点灯由新郎妹妹负责,她会为新郎新娘点上洞房花烛夜的龙凤花烛,希望哥哥嫂子能幸福美满。之后会由新郎的嫂子举行撒喜床仪式。这时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手拿着托盘把托盘里红枣、花生、桂圆、葵花籽四样寓意早生贵子的千果往床上撒,边撒边唱着撒床歌:“一把撒得鸳鸯成对,两把撒得风凰成双。三把撒得欢天喜地,四把撒得儿女成行。五把撒得吉星高照,六把撒得福寿安康。七把撒得多子多福,八把撒得金玉满堂。九把撒得万事如意,十把撒得富贵无疆。”嫂子边唱,周围的人也会帮嫂子和唱,气氛十分热烈。

而在台湾地区,闹洞房也叫吵新娘,客人进门后,新娘要为客人敬甜茶,但客人会找各种理由不接茶,要新娘唱歌跳舞,直到新娘说尽好话,才会接过茶,并在茶瓯里放下红包,祝新郎新娘百年好合。在安徽南部地区,闹洞房还有一个必备项目是看嫁妆,人们嚷着让新娘把带过来的嫁妆箱一一打开,观看一番,如果嫁妆好的新娘则在大家的场声中十分来耀,反之则会脸上无光,妇女们还会象出新娘盛放花生、桂圆的子孙桶,让一个姐妹兄弟俱全的孩子往子孙桶里撒一泡着童子尿,表示早生贵子之意。

而这闹洞房又是怎么来的呢?这里还有个传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的一天,紫微星下凡视察,碰到一队敲锣打鼓的迎亲队伍,在喜庆队伍的后面却跟着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很是古怪。紫微星也就跟随着队伍到了新郎家中,只见那女子迅速窜入新房中。为了驱除鬼怪,在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入洞房时,紫微星守在了洞房门口不让新人进去,并解释说屋内有鬼怪。众宾客都慌了,请教驱鬼办法,紫微星说:“鬼怪属阴,最怕阳气,请大家来屋内坐着,阳气大盛,自然就赶走鬼怪了。”

众宾客于是不着急离开,陪着新郎新娘在洞房中坐着,谈笑嬉闹,祝福新郎新娘,到了夜深时,紫微星宣布鬼怪已逃跑,大家这才起身离开。虽然这只是个传说故事,但可看出,民间将闹洞房赋予了驱邪避灾的色彩,也增添了些许人情味。旧时很多新人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就的婚姻,彼此之间并不熟悉,而闹洞房则能让这对即将一起过日子的小夫妻在欢天喜地中加强了解,带着大家的祝福步入新生活。

而亲戚朋友们在欢天喜地的游戏和祝福中,也热热闹闹地增进了感情,说不定还能促成下一段姻缘呢。


原始地址:/dongtai/23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