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父母给孩子的关心少的家庭,孩子越独立,越冷漠?

不完全是,首先受父母的影响肯定是一方面,其次是孩子后天所处的环境,同学之间也会有影响


85的差不多,5的很好,10的很不好,不过呢,是不是非常关心的结果就是一定好,我看未必,到了我的视角下,敢说,我已经不问来处看人就行了,三二句话的事


父母的教养方式通常有四种:

1.权威型(高关注高要求)

2.放纵型溺爱型(高关注低要求)

3.忽视型(低关注低要求)

4.严厉型(低关注高要求)

你觉得四种哪一种好一点呢?

关心少就属于第三种了。


只能这么说父母给孩子关心少,自理能力会比别的孩子要强一些,父母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管他,很多事情都是要自己做。


独立意味的孤独,但独立之后的我们会不会更冷漠?一个人信奉独立和自由,同时也相信人性的善。

独立意味着孤独。只有当我们慢慢走过自我阶段、他人阶段、到达独立阶段,我们才能在人际关系中变得游刃有余。这时候,别人再也没法限制我们,除非我们想要接受限制。我们变得自由了,同时不会去侵犯别人的自由。我们在关系中所做的事,更发乎于本心。

可是,独立并不是容易的事,更多的时候独立意味着孤独。

一个独立的人,是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当他遇到麻烦或心情不好时,他不再对亲人、朋友、同事怀有“理所当然”的期待。他可以求助,这是他的课题。同时他知道,别人帮不帮他,是别人的课题。从独立的那天开始,他就失去了抱怨的理由和资格。当然,他也不需要对别人的情绪怀有什么理所当然的责任,因为这是别人的课题。去掉了人与人之间习以为常,用控制和期待来维持联系的方法,一个独立的人怎么能不孤独呢?

孤独,也许正是人生的某种真相。毕竟,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就,也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对另一个人的生活负责。我们总说,这是“我的”家人、“我的”恋人、“我的”孩子、“我”最好的朋友,好像我们拥有某个人一样。拥有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幻觉,没有人能够拥有另一个人,我们只是在各自的路程相遇,彼此同行。这种相遇又长又短,最终我们还是会分开,走各自的人生路。

但正是因为别人没有必要一定对我们好,才有了感恩的理由。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方会不会欺骗我们,才会有信任。正是因为我们能够离开,坚守才显得可贵。自由是美德的前提,所有人际关系中美好的东西,只有出于自愿的选择,才会变成一种美德。

独立不会加剧人与人的距离。那么,独立跟我们在关系上的亲近矛盾吗?未必。独立之后,大部分人还是会投入和他人的关系中,只是这是自己主动的选择。

独立不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一个人信奉独立和自由,同时也相信人性的善。人仍然愿意对他人表现出善意,那独立和分离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回归自发自愿的本心。我们这么做的时候,不再是因为害怕别人失望,也不是为了别人的感激或回报,只是出于对另一个人本能的爱和同情———尽管我们知道,自己不必这么做。

假如孩子的成长需要分离和背叛原生家庭,你会失落吗?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少”具体指的是什么?

父母放手越多,孩子越自立。因为父母放手给了孩子更多实践的机会。

享受到父母真正的关爱的孩子,也学会去爱别人。这样的孩子会显得更加温暖。

家人说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事无巨细,孩子会有一种被控制的感受,而且因为包办代替的太多,孩子倒没有了感恩之心,认为父母做的林林总总都是理所当然。


提的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只有孩子得到父母应有的关爱,这样的家庭才是温暖的,正常的,孩子才能活泼、自然的健康成长,父母的关爱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才能使孩子对世界、对人对事热情,才能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会产生冷漠和厌世心理。君不见那些早早失去父爱或者母爱孤儿们,看人看事的眼光都是异样的,有胆怯、有自卑、有警觉、甚至有敌视。虽然在某些方面自立、自理的能力确实有点的强,那也许是生物本能的所在。但绝不是正常独立生活能力,应该是属于不健全的。这样的孩子无疑是冷漠的。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一定要多多关爱孩子,向他们有个完整的家,享受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当然也绝不是溺爱!


原始地址:/chaoliu/4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