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

曹植字子健,天资聪明,史书记载他出言成论,下笔成章。但是由于曹植行为放任,(咳咳,可能文人都喜欢放荡不羁吧)曹操认为曹植不堪大用。于是传位给了曹丕。

曹丕虽然顺利登上王位,却很忌惮自己的几位兄弟。曹彰、曹植、曹熊都对他产生威胁。于是,曹丕刚即位,曹彰仅仅三十多岁就不明不白地死在了自己的私衙里面。

曹植吓的赶紧向曹丕请罪。曹丕最后虽然饶过了他,但是对曹植严加看管。时刻防范这曹植,派去奸细日夜不停的监督。曹植实则已经被软禁。有兴趣可以看看曹植那个时间段的文章,大多都是抒发自己的郁闷之情。

曹丕死后,魏明帝曹睿接着防范他。十一年中,朝廷三次迁移曹植的封地,就是害怕他利用影响力在当地形成根深蒂固的势力。同时给他派去的藩属全部歪瓜裂枣,要是低智就更好了。虽然名义上是王,却没有王的待遇。

而且不能离开自己封地三十里,不准与邻近的家族成员见面,身边没有亲人,竟是些歪瓜裂枣,留着口水的侍从,还必须整日待在王府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受到监视,一个小小的不妥就可能引起杀身之祸。

三国志中说他“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为匹夫”。曹植自己也说自己“身比鸿毛轻,谤较泰山重”。身在这种处境下,才华横溢的曹植,只有四十一岁就忧郁去世了。


这是中国人爱演义的毛病。大众总是这样,作者也是如此,相信胡扯,而不愿相信事实。说一个人脚一蹬飞上了珠穆拉玛峰,听的人会激动不已,而说他还没到山前就死了,大家都扫兴,人们喜欢金庸式的瞎话,却没人喜欢简单的事实。曹植根本对曹丕没威胁,曹彰更没有,却要演义的同父同母三兄弟为权争斗。不生点事,好像自己没水平,没读过弓厂。


谢谢你的邀请。答:曹植(公元192年~公元232年),字子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第三子,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魏国诗人,文学家。后世将曹植,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称为三曹。曹植文韬武略,天资聪慧。在他只有十几岁的时候,就写了数十万字的辞赋。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他便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作赋,曹植自然也在其中。...,。,。曹植本来就没有争夺王位的想法,但是曹操曾经有欲废曹丕改立曹植的想法,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从而将曹植推到了王位争夺战的顶峰。曹丕更是将弟弟曹植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曹丕与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承帝位,即魏明帝。曹叡对曹植依然严加防范和限制,曹植的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帝、明帝两代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于232年在陈郡的封地逝世,卒谧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曹植为建安文学中成就最高者,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作为失意文人的典型,其坎坷的命运,使无数的文人同情。刘勰说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


放过啦。曹植一直做他的侯爷,直到曹丕死后,才病死了。


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第一子为曹丕,他们俩是同父同母的兄弟),非常有才气。南朝文学家谢灵运这样评价他“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深受曹操的喜爱。曹操一度想把世子之位传给曹植。曹植成于文人,也败于文人。他的文人之气太重,为人放荡不羁,率性而为。他曾在酒醉的时候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让曹操大为恼火。

曹仁被关羽包围,曹操为了给曹植锻炼的机会让他带兵解救曹仁。传令官带着曹操的旨意到了曹植府上,看到曹植烂醉如泥撒酒疯还怎么能带兵解围。曹操对曹植很是失望,打消了立曹植为世子的想法,改立曹丕为世子。

曹丕称帝之后,知道曹植仍然有一帮人拥戴,加上他们俩年轻时有世子之争和女人之争,想杀掉曹植。你曹植不是有才吗,那你给我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否则立马处死。曹植才高八斗,七步成诗自然不在话下。加上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放过曹植,将曹植排挤到京城之外,没有诏令不得回京。曹植从一个潇洒不羁的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为了不让曹植在一个地方结成势力,曹丕将曹植多次徙封。

曹丕死后,曹睿即位,就是曹丕老婆,曹植前女友的儿子。曹植以为自己终于熬到了头,有机会大展自己的才华。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回京给与重任。但是曹睿仍然对这个叔叔不放心,没有重用曹植。曹植抑郁不得志,在忧愤中病逝。


首先我们要知道曹植和曹丕之间的争斗是非常激烈和残酷的,建安十六年,曹植随父征战沙场,至建安十九年,改迁临淄侯,手下也得丁仪、丁廙、杨修等人辅佐。

曹操数次欲以曹植为继承人,但最大的转折来自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欲以曹植挂帅解救曹仁,但曹植却于战时喝得酩酊大醉,为曹操所恶,完全失去了争夺太子的资格。

之后曹丕称帝,对这个弟弟自然不放心,遂先剪除曹植的势力,如丁仪、丁廙兄弟等,再外迁曹植,七步诗就是当时所作。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受封鄄城王,食邑二千五百户,但他明白自己的尴尬处境,在封王回鄄城途中写下《洛神赋》,向洛神倾诉其理想的最终破灭。

曹丕死后,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曹植以为黑暗时期过去,上书陈词,以期才学得到施展,但不料仍为魏明帝所忌,特别发生了谣言事件。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曹睿去长安视察,当时不知怎么就有传言说他死了,他的叔叔曹植要出山当皇帝,谣言传到洛阳城,朝廷内外一片惊慌,一直到了明帝平安归来,谣言才不破自消,这个也从侧面看出曹植在政治上的影响,当然曹睿更不会重用他了!

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植迁东阿王,终于对朝政死心,转而潜心研究儒典,于公元232年11月,在忧愤之中病逝,史称“陈思王”。


才高八斗贵命舛,七步成诗兄相残。四十一载忧郁去,才高心浅志难还!谢肖勇驰邀!


曹植,三国时代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自幼天资聪慧,文思敏捷,深得曹操赏识。但其却英年早逝,曹植的一生充满了荣宠,卓越的文学才华成就了他的荣耀,然而仕途却坎坷不平。他的文学才华及其悲剧的命运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尤其是对曹植悲剧命运原因的研究一度成为热点,但是众学者的观点却存在分歧,主要存在两种观点:有人认为曹植的性格因素是其悲剧命运的根源,有人则认为曹植与曹丕争立太子的失败是其悲剧的根源,但如果深入细致地挖掘,就可以得出更深层的原因。

因为母亲的极力劝阻,曹丕最终放过了曹植,没有杀他。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众zhi多儿子中比较优秀的了,而且一文一武,但是曹操却并不喜欢曹丕,而是喜欢曹植。

而曹丕在最后称帝后,虽然想要杀了曹植,但是因为卞太后的阻扰,曹丕最终放过了曹植,并且将曹植贬为安乡侯,无诏不能回洛阳,曹植的一身才华被埋没,整个人颓废的离开了洛阳。

虽然远离洛阳,但是曹植在做安乡候期间清廉爱民,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而且曹植在当时很想有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然而,曹丕并不会给他机会。同时,曹植虽然离开了洛阳,但是曹丕依然想要杀了曹植,期间因为卞太后的多次请求,才致使曹丕没有动手。

而在曹植离开洛阳的一年后,因为卞太后的极力请求,曹丕见曹植在做安乡候期间比较老实,没有什么动作,然后才封他为鄄城侯,食邑增加到2500户。同时也因为这样,才致使曹植的人生发生了转折。

因为在鄄城,曹植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报国愿望,最后写下了千古名著《洛神赋》,借由美丽的爱情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梦想。同时,虽然被封为了鄄城侯,但是曹植还是会害怕曹丕。而曹植也是在担心害怕中度过,因为害怕曹丕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派人杀他,直到曹丕因病在洛阳死后,曹植才放下心来,有机会回到洛阳。


曹丕对曹植应是名是外放,实是囚禁,因为他参与了帝位之争,且不把曹不放在眼里。母亲不在之时就注定他活不长了。


曹植当之无愧的是汉魏时代大文学家。俊才天纵,冠逸古今。其洛神赋,行文昳丽,诉情深沉,如梦如幻,婉转曲折,深得赋文精髓。后人莫不效仿称善,争相传颂。成为文人引用的瑰丽爱情典故早就习以为常。特别感人的是,七步成诗。身处凶险万分庙堂之上,生死立判时刻,詩情潮涌,出口成章,不是绝顶奇才岂能奏效乎!且比喻贴切,形象生动,真是救命不凡好詩也。惜哉嗜酒成性,放荡不羁,命虽保住,寿辰短促。这样的著名詩家,如大詩人李白杜甫等都中此道。最后,鄙人亦赋詩曰:

曹植

煮豆燃萁事可哀,

扳危华翰展琦才;

归辕挥泪洛神赋,

珠阙甄妃入梦来。

-新韵,录之拙作《孙土焱詩词散集》。此书销售已接近尾声,仅京东、当当网店有销售。

最新推出詩集《华翰雕龙》,是前不愧古人、后不愧今人的上乘精品力作。书在京东、甲虎、当当网店、全国部分新华实体书店等均有销售。二书名输入百度即可找到。


曹冲,曹植都是曹操较钟情的子嗣,所以他非常想立其中一子作为将来的世子,可是曹冲暴死在前,曹植失宠在后。于是曹丕顺理成章成了最终人选也是唯一人选。应该说无论曹冲或者曹植都比曹丕继位可能性更大,只是时也命也。曹冲死于非命,曹植又不堪大用,于是两人都未能继承大统。曹冲自小机灵聪慧,而曹植出口成诗才高八斗,无论曹冲还是曹植都深得曹操青睐。可以说是唯二人选。

曹冲死后,曹操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曹植身上,而曹植屡次不争气后,曹操只能无奈选择曹丕。而丕心胸狭隘,做事狠辣,曹植争世子失败后,便受到曹丕的多番压榨和贬黜,让他手中无权无兵,于是只能虚度光阴;就算明帝继位,也对其架空实权,继续以其父曹丕的手段来对付曹植,最终郁郁而终。这场丕植之整以曹丕的最终胜利画上句号。其实作为王族子弟,根本无兄弟之情,像康熙的十几个儿子,根本就是兵戎相见,绵里藏针,明争暗斗。毫无兄弟情,这就是权利的争斗,曹操那句:这天下本就是大争之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在再贴切不过!


能写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曹植,就说明他本身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曹操选曹丕没错,虽然曹丕格局比他爹小了点,但是作为皇帝他是合格的,如果曹丕能长寿一些,历史必然改变,到时候是三家归魏,也不会有万恶的司马家,也不会有汉族的灾难五胡乱华。


曹植的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能力天下皆知、曹丕对植是又疾妒又担心又害怕、杀之恐失天下人之心、留之又不放心、所以自丕上位后、植能有好日子过吗……。


曹植有才华有政治抱负,只可惜生在了帝王家且在宫廷争斗中落败了,对曹植来的确是场悲剧。对曹丕来说,维系自己的统治比什么都重要,能留下曹植性命让其善终已是宽容了。帝王家真的不比寻常百姓家。


曹植挺惨的,其后半生被曹丕和曹叡两位皇帝防范,十一年三次迁封,没有在哪个地方呆过太长时间,这说明了什么?曹丕没有放过曹植,连曹叡也防着他。

那么曹植后半生是怎么度过的呢?时间点我们以曹丕被立为世子来算起。

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世子。那么为什么是曹丕被立为世子呢?因为同一年曹植做了一件傻事,这件事足以摧毁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好形象。

曹植喝得酩酊大醉,乘车夜闯司马门,而且在禁道上一路狂奔。司马门和禁道是宫中禁地,所有大臣和皇亲国戚都不得擅自闯入,而曹植偏偏嗜酒行凶,违反禁令。这不得不让曹操心里重新掂量一下曹植的品质问题。

本来曹操是非常喜欢曹植的,曹植有下笔成章的能力,记忆力惊人,小时候就表现的聪慧异常。因此曹操外出打仗也经常带着他。

曹植有三位谋臣,杨修、丁仪、丁廙。让曹植开始心生夺嫡之念的起因,其实是来源于曹操对曹植的一次特别关爱: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曹操的意思很明显,我当年二十三岁时是顿邱令,一直奋斗至今。你现在也二十三岁了,要加油呀!暗含很看好曹植的意思,曹植当然明白其中道理,曹丕和曹植都是嫡子,况且曹操是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不会太在意立长这种规矩,因此自己还是有希望的。于是三位谋士开始出谋划策。

这三人当中尤其以丁廙出力最大,丁廙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当面向曹操力荐曹植,曹操在丁廙的劝说下,心里也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打算。

廙尝从容谓太祖曰:「临菑侯天性仁孝,发於自然,而聪明智达,其殆庶几。至於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原从其游而为之死,实天所以锺福於大魏,而永授无穷之祚也。」

可惜,最后曹植栽在喝酒这个事情上,而且是两次。第一次就是喝醉后夜闯司马门,造成曹操对曹植失望,当年曹操下定决心立曹丕为世子。第二次是二年后关羽围樊城,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率兵解救曹仁。可能是想再给曹植一次机会吧,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曹丕请曹植喝酒,曹植又一次喝得酩酊大醉,等到曹操派来的人来到,曹植已经醉的不能走路了。于是曹操再一次对曹植大失所望。由此可见曹丕心里的阴暗程度,为了不让曹植立功,故意请曹植喝酒陷害他:

魏氏春秋曰:植将行,太子(曹丕)饮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虽然曹丕已经是世子(太子)了,但他仍然没有放过曹植,他要让曹植永无翻身的机会。

曹植的三位谋士,杨修被曹操赐死,理由是杨修扰乱军心,擅揣上意,还有一条是杨修是袁术的外甥: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

丁仪、丁廙被曹丕以各种理由打入大牢,最后斩首,株连三族。

曹操死后,曹丕登基,曹植的命运开始发生重大改变,再也没有人庇护他了。

公元221年,曹植被封为安乡侯。当年又被改封为鄄城侯。

公元223年,曹植被改封为雍丘王。

公元226年,曹植又被改封到陈郡,229年又改封到东阿。

曹植每被改封到一个地方,给他的随身亲兵都不超过二百人,而且这二百人还都是一些老弱残兵。随身的官吏也都是一些庸俗之辈。目的只有一个:不让曹植再有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

时法制,待籓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

曹植在夺嫡之争失败后一直郁郁寡欢,本想着曹丕死后自己可以在朝廷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谁知道曹叡继位后继续防范曹植。曹植数次上书要求为朝廷出力,参与政事,但曹叡都拒绝了。六年后曹植在郁闷中病死,时年41岁。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丕终其一生都没有放过曹植,为了防止曹植东山再起,曹丕诛杀了曹植所有的谋士和势力,将曹植数次迁徙封地。曹植在曹丕和曹叡两代君王的迫害和防范下,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他匡扶宇宙,荡清寰宇的伟大理想,最后在郁郁寡欢中死去。这个世界少了一个胸怀大志的君王,但多了一个才华横溢的悲情才子。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即位,是为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是为魏文帝曹丕。虽然曹丕顺利即位,并篡汉自立,但是,在成为世子之前,曹丕和兄弟曹植展开了多年的明争暗斗,所以,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乃至于担心曹植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

曹植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曹丕念在手足之情放过曹植了吗?

在这种背景下,曹植相当于既得到豪门士族的支持,又有实力最强大的藩王做后盾,在中央还有杨修和丁仪兄弟帮他出谋划策讨好曹操,也正因为此,他曾一度压得曹丕都快喘不过气。只不过后来,崔琰和杨修因得罪曹操被杀,导致曹植失去豪门士族的支持,否则,在曹操死后,他完全可以和曹丕斗上一斗。

等到曹丕继位后,对于这位强大的政治对手,自然是欲除而后快。他先是将曹植最重要的盟友曹彰,通过明升暗降的形式将其兵权解除,然后又让曹彰离开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居住,并派人严密监视曹彰,后来没多久,曹彰就莫名其妙的暴毙于府邸中。

接着,曹丕又开始清算丁仪兄弟,他借口丁仪兄弟在曹操去世期间喝酒作乐,是为对曹操大不敬,要求丁仪兄弟自杀谢罪,但丁仪兄弟不想自杀,于是便找与曹丕关系非常好的夏侯尚为其求情,但夏侯尚的求情并没有改变曹丕的主意。随后,曹丕见丁仪兄弟不肯自杀,便直接派人将他们及全家男子全部杀死。

曹操的意思很明显,我当年二十三岁时是顿邱令,一直奋斗至今。你现在也二十三岁了,要加油呀!暗含很看好曹植的意思,曹植当然明白其中道理,曹丕和曹植都是嫡子,况且曹操是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不会太在意立长这种规矩,因此自己还是有希望的。于是三位谋士开始出谋划策。

这三人当中尤其以丁廙出力最大,丁廙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当面向曹操力荐曹植,曹操在丁廙的劝说下,心里也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打算。

廙尝从容谓太祖曰:「临菑侯天性仁孝,发於自然,而聪明智达,其殆庶几。至於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原从其游而为之死,实天所以锺福於大魏,而永授无穷之祚也。」

可惜,最后曹植栽在喝酒这个事情上,而且是两次。第一次就是喝醉后夜闯司马门,造成曹操对曹植失望,当年曹操下定决心立曹丕为世子。第二次是二年后关羽围樊城,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率兵解救曹仁。可能是想再给曹植一次机会吧,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曹丕请曹植喝酒,曹植又一次喝得酩酊大醉,等到曹操派来的人来到,曹植已经醉的不能走路了。于是曹操再一次对曹植大失所望。由此可见曹丕心里的阴暗程度,为了不让曹植立功,故意请曹植喝酒陷害他: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继承王位,并废汉自立,曹植就在曹丕继位的时候穿上丧服为汉朝哀悼,其实也是在表明了曹植对曹丕称帝的不满,这件事让曹丕十分生气,几次三番若不是太后的保护,曹植的下场估计更糟糕吧,而这个时候的曹植也从生活优渥,逍遥自在的生活变为处处受到打压,对曹植,曹丕还是顾念手足之情,但是也为了让他安稳一些,对自己的王位造不成威胁,于是他就使用外封的手段,封他为王并且不断被徙封,几年后曹丕去世,魏明帝曹叡继位,曹植心想,这下才华总算可以施展了吧,他于是求魏明帝,希望可以得到重用,但是终还是没有用他,并且对他严加防范,继续受到被打压的状态,多次徙封,郁郁不得志的曹植在41岁就去世了。结束了他平凡而不简单的一生。依照他的遗愿,被安葬于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总结:曹丕终其一生都没有放过曹植,为了防止曹植东山再起,曹丕诛杀了曹植所有的谋士和势力,将曹植数次迁徙封地。曹植在曹丕和曹叡两代君王的迫害和防范下,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他匡扶宇宙,荡清寰宇的伟大理想,最后在郁郁寡欢中死去。这个世界少了一个胸怀大志的君王,但多了一个才华横溢的悲情才子。


在很多人眼中,曹植是一个悲惨的风流才子。他本来深受曹操的喜爱,还有机会成为储君,却被自己三番两次地彻底折腾没了。而他的后半生更是郁郁寡欢,终不得志,还处处受曹丕和曹叡的提防,不断的迁封。这一点从他前后的诗歌就能看出来,前期的他充满信心和乐观,后期的他则是满腔的悲愤。

曹植前半生深受曹操的喜爱

其实刚开始曹操也是喜欢曹丕的,还亲自教骑射,只不过曹冲的死,多少波及到了曹丕,再加上曹丕的性格太过阴郁,不符合曹操豪迈奔放的性格。而曹植就不一样,他是一个偏文艺范,不拘小节,更适合曹操的口味。

曹植从小就表现出了非一般的才情,尤其他19岁时在铜雀台大放异彩,深得曹操的厚爱,还多次带他一起南征北战。曹操曾对他说过:“当年我担任顿丘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曹操是有心要立曹植为太子的。

反观曹丕,曹操就没有太多亲昵之举了。所以曹丕自己一直都在努力争取,却没想到引发的世子之争改变了曹植的一生。

醉酒误事,彻底失宠

或许是文人大多才气太浓,多少会有些任性,不顾后果,曹植也是如此。他的两次饮酒误事,彻底在曹操那里失宠了,太子之位也花落曹丕头上。

第一次是趁酒兴夜闯司马门,而这道门只有帝王典礼时才能行走,曹植却在禁道上纵情驰骋,这是公然挑衅皇权,后果可想而知。就像《清平乐》中的福康公主夜扣宫门的性质一样的,她结果有多惨,那么曹操对曹植就有多失望。不过这次事件并没有彻底失去信任。

第二次是让他去解救曹仁,结果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虽然都知道是被设计的,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么重要的事还能喝酒吗?所以这次事件让他在曹操心中彻底失去了信任,也不再重用他。

后半生处处受限制,不断迁封

其实可以看出来,曹操对曹植的宠爱,是因为有才。那么当他失宠时,也就意味着从此告别了昂扬奋发的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悲愁中。而当曹操去世后,他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毕竟曾经也是力争太子之位的人。曹丕父子肯定担心他卷土重来,所以多次让他迁封,而且身边也只赏赐有限的人数,每一次都不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限制他发展地方势力。

多次上书报效朝廷,石沉大海

曹植虽然没有当上太子,但他也有一番宏伟蓝图的,只可惜这张蓝图一直都未曾开始,因为曹丕父子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

曹植曾经趁曹丕去看望他的时候,上书过要报效曹魏,但曹丕却无动于衷,只是赞扬了一下他的才华便带过了。后来曹叡继位后,曹植又上书请愿,却不料依旧没有任何改变,因为曹叡不相信他,不仅没有采纳,反而再次将他迁封。

直到最后,满腹才华的曹植也没能派上用武之地,41岁便郁郁而终。

小结

可见曹植在曹丕两代人手里并不好过,反而得到的是监视,不断迁封,颠沛流离的生活。哪怕他无意争储,也得不到一丝信任,这就是生在帝王家的悲哀。不过他的下场也是自己咎由自取,身处皇室还如此散漫。散漫也就算了,还这么有才,即便放到封地,哪个皇帝又不忌惮呢?


本是同根生,相残何太急。


曹丕和曹植是曹操眼中,仅有的两个有资格继承自己基业的人,后来曹丕弯道超车,成功上位,而踌躇满志的曹植至此一蹶不振。曹丕他有没有放过曹植这个最大对手呢?曹植的后半生又是怎么度过的呢?

曹操英雄一世,几乎凭一己之力平定北方,奠定霸主地位。而曹操的那些儿子们也是虎父无犬子,基本上都继承了曹操的优良特质。无奈长子曹昂战死,曹操最喜欢的曹冲早逝,而曹彰是个武将,只能带兵冲锋陷阵,要说治国曹彰就差的远了。那曹操的基业就只能从次子曹丕和曹植里选择了。

而曹植和曹丕为了皇位必然势同水火,不过初期的曹植还是占到了很大的优势,压得曹丕喘不过气来,曹植不但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还有曹彰和曹操身边朝臣的支持。而曹操也对曹植给予了厚望,毕竟曹植文采天下闻名,曹操又是个爱才惜才的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曹操是想把自己的基业让曹植来继承的。

似乎曹植认为胜利唾手可得,接连性的犯了两个错误,曹植的身上也有那个时代文人的秉性,就是自大,狂妄,目空一切,还有就是喜欢喝点酒。有一次曹植喝醉了,夜闯司马门,司马门可是天子走的路。就因为这个事件,曹操开始要重新评估曹植了,毕竟治理天下不是儿戏。第二次让曹操心灰意冷是因为关羽围攻樊城,曹操要曹植带兵去救曹仁,似乎还对这个儿子抱有希望,可是还是因为喝酒误事,气的曹操大怒,因此,曹植彻底失去了继承曹操位置的资格。

不过这里说一句,这一次曹植喝酒还是由于曹丕出面请曹植喝的,而此时的曹丕已经是世子,但还是可以看出曹丕始终没有放弃对曹植的打压,想置曹植于死地。而曹植对曹丕呢?似乎戒心不足,没有认清形势。

即便曹丕即位后,也没有停止对曹植的打压,甚至动了杀心,流传千古的《七步诗》就是最好的诠释。好在卞太后求情,曹植才保住了性命,不过却被曹丕贬到了封地,一开始封地食邑只有区区八百户。而且据史书记载,跟随曹植的亲兵不超过200人,而且都是老弱病残,没有什么可用之才,可见曹丕对曹植是多么苛刻和提防。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千方百计的打压曹植,防止曹植东山再起。而当初支持曹植的曹彰和丁家兄弟等人都被曹丕毫不留情的处决了。

曹植也由一个无忧无虑的皇族瞬间变成了一个被处处打击和限制的对象,如此大的反差也让曹植的写作风格大变,从张狂、傲世群雄变成了夹着尾巴做人。由于曹植的识相和卞太后的再一次求情,后来曹丕“大发善心”,增加了曹植的食邑,也由“侯”升为了“王”,并且封地又换到了离老家近一点的雍丘。

随着曹丕的去世,曹植内心从政的激情再一次被点燃,他上书曹睿,希望可以出来为国家做点事。曹植以为曹睿这个侄子跟曹丕不一样,没想到曹睿和曹丕一样,对曹植的防范一点没有放松,除了口头嘉奖外,就是置之不理了,反而对司马懿这些外臣倒是释放出充分的信任。至此,曹植才算是真的死心了,心中的那团火才彻底熄灭,很快就郁郁而终,享年不过41岁。

曹植在曹丕即位后到死这短短的12年时间里,曹植被徙封了六次之多,也可以看出曹丕父子对曹植的防范之严,他们就是怕曹植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曹植就会聚拢一批忠于曹植的人起来反对曹丕,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徙封到其他地方,当然这期间,曹植的待遇相比以前也慢慢好了起来。可是曹植至死也没有得到施展自己才华的时候,郁郁不得志,在悲惨、苦闷中去世。

其实曹植还是有治理国家的能力的,只是政治头脑不成熟,没有看清帝王家为了皇位争夺,会有多么残忍。这世间从此少了一个胸怀大志的君王,多了一个才华横溢的悲情才子。而曹丕和曹睿不信任曹氏宗亲的同时,也让曹丕父子非常信任的司马懿家族在此期间壮大自己的实力,直到曹芳时期一家独大,这倒是曹丕父子没有想到的。

对此,你认可曹丕父子对曹植的处理手法吗?欢迎留言评论。


我认为没有,其实也真的没有,七步成诗确有其事,曹丕也确实没有杀曹植,而是给了番地和番号打发走了,但是曹丕并不放心曹植,在位期间不断的改番地改番号,就是折腾,曹植也没有话说,咋办呢,谁让帝位在人家手里呢,曹丕死后也并没有传为给曹植而是给了曹睿,并且托孤大臣里面有个司马,一说曹植是因为一生郁郁不得志,忧郁而死,我觉得是曹睿在老爹死后觉得可能会压不住曹植,将其杀了,个人意见。


原始地址:/changshi/6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