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一个老人是否心理健康?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很多年轻人都会选择去外地工作,在家里面留下的都是一些老人。很多人都会因此而感到非常的孤单,有些老人还会因为没有办法忍受这种孤独感而选择一些比较极端的行为。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上来分析,如何区分一个老人是否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判断。首先,心理健康的老人会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生活目标以及有足够的精神去支撑着他们继续生活下去的医院,这些老人一般来说都比较热爱生活,而且还会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他们会有比较多的兴趣爱好,有些人还会积极参加一些义工活动,帮助一些需要的人,从而体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其次,心理健康的闹着一般来说都会比较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了,不会老是想着一些消极的事情,在情绪上不会有大起大落的情况出现。同时,拥有健康心理的老人也会非常诚实的面对现实,对于死亡会有比较坦然的观点,以乐观的态度去理解和处理身边的事情,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可以坦然处之。再者,心里比较健康的老人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也会趋向于以和为贵的处理方式,请过了大半辈子的人生经历之后,在某些问题上不会有太多执着的观点。因此,其实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心里的方法有很多种,而且每个老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处事态度,但是一般来说拥有健康心理的那个人的想法和为人处事都是比较积极的。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无论老人是否能够培养自己的健康心理,都需要多多关心自己身边的老人,因为总有一天你也会变老,也希望有人来关心你。


老年人在过去岁月中形成的心理素质,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老年人的社会身份、交往范围、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的变化,导致老年人在评价事物时价值观念会发生某种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着退休生活的适应与否。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根据本人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在老年活动设施中的调查、了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判断老年人心理是否健康。

4.1.1能够较好地适应老年生活进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下来,社会身份、生活内容等许多方面也必然随之变化。能否从心理上积极适应新的生活,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有些老年人离开长期工作的岗位后感到无所适从。有一位退休干部,过去对工作兢兢业业,工作就是他的全部生活寄托。他退休后感到生活索然无味。家人曾劝他早晨出去活动一下身体,可他有好多次竟不自觉、习惯地走到了原来的机关附近。当他猛然醒悟自己已不需再去上班时,心中出现一阵强烈的失落感。当然,这位老人的例子十分典型。但是,如果类似的种种不适应,持续1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自己仍然调整不过来,那就应当寻求心理学工作者的帮助了。

4.1.2自我认知能力强,能容纳自己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个基本的评估,有个基本的了解。但是,有的人过高地评价自己,有的人由于深层的心理原因,具有强烈的自卑情绪,常常自卑、自责。因此不能正确看待自己,过分高看自己和过分自卑的人自我认知的水平都不高。这种人自律性差,自我约束、自我平衡的能力差。一个人不能容纳自己,哪里还会有平衡、和谐的内心生活?退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面对地位的变化、权力的失去、经济收入的减少、与家人孩子关系的变动(由被依赖者转为依赖者)等情况,必然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心理健康的老年人,是能正确认识自己、容纳自己的。

4.1.3对生活充满了兴趣许多老年人能够在晚年生活中发展新的兴趣、爱好,使退休生活充实有意义,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如对书画、收藏、跳舞、歌咏、旅游、社会公益活动、体育锻炼等活动的参与,既体现了老年人依然充满朝气的生命力,又是他们创造精神和热爱生活的具体表现。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使得老年人意识远离了他们。北京的王福琪老人,91岁时患了贲门癌,但手术后7天他就起床,22天出院,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练气功,再去公园慢跑,白天也不停活动。他在93岁时获健康老人荣誉证书,他面色红润,不用拐杖,看上去只有六七十岁的样子。试想,他不热爱生活、对生活不充满兴趣,能有如此毅力吗?

4.1.4能建立起新的交往圈子人是社会中的人,乐群性是人的天性。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的交往是有选择的。有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老人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人在老年退休后,无须看谁的脸色行事,生活更加无拘无束,摒弃了金钱、权力、地位的因素,这样保持和新建立起来的朋友关系才可能是真正的知音。有些担任过领导工作的老人,退下来后,一些常围着转的人开始疏远了,自己感到世态炎凉,其实过去一些人只是看上了你手中的权力,有的充其量不过是业务伙伴。这些人的疏远又有什么奇怪呢?还有些人与你的交往只是一种正常的工作关系,你离开了工作岗位,又有什么理由还要求人家继续围着你转呢?人家不再像过去一样与你交往,并无恶意,本来就很正常。这个道理难道您原来真的就一点也不懂吗?不是,只不过这次让您遇到,感触最深而且还是那种使人痛苦的挫折感。

老年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交朋友,也有个总量对等、交往互补的原则。这个原则指的是,无论你过去的工作、职位、荣誉如何,今天在平等的基础上不自傲、不自卑,只要性格相容,能够从兴趣、爱好、知识、心理等方面相互补充、支持、交流,就都可以建立起新的真正的友谊,至于那些过去多年培育起来的真正的友谊则更应当保持、珍惜。有个别担任过领导工作的老年人,过去真正友谊的圈子就不大,退下来后,又不能屈尊下就,那些每天在公园遛早,又唱又跳,打拳练功的老年人谁还肯趋炎附势,出让自尊呢?因此,每个老年人只要有颗平常心,能够彼此间平等相待就都会建立起一个新的交往圈子。你会从中感到乐趣。

4.1.5能与家人和睦相处在退休之前,人们生活的中心往往在工作岗位上,与家人关系不十分突出。退休之后老夫妻朝夕相处,与子女们也有了更多的接触。如果把本人退休所产生的不适都发泄在家里,就会引起许多过去所没有的矛盾。有位老先生过去工作时较少管家里的事。他退休后不是主动去替妻子分担家务,而是成了妻子的监工。他看妻子怎么干也不顺眼,提出许多要求,非让妻子按他的意见办。妻子不肯,他就吵闹。这位老先生的表现,实际上也是一种退休后的不适应。一些老人退休后脾气变坏了,常因生活小节跟老伴、儿女合不到一块。如果不是子女不孝、不尊重老人引起的,很可能就是老年人的心态因退休后的不适应,产生了消极变化,应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如果自己调整有困难,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咨询工作者。

4.1.6能接受新事物,与社会有效相处社会是发展、进步的,如果我们总是用老眼光去看新问题,就无法理解今天的一系列变化,只会给自己带来烦恼,无法与社会有效相处。有句经常说的话:活到老,学到老。如果老年人乐于认识新事物、理解新事物、接受新事物,顺应社会发展不断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人格的完整。老年人的价值应从对社会事物建设性的态度中得到继续体现。人若能不断更新自己的价值观念,就会对生活充满信心,保持心理上的永远年轻。

4.1.7智力健全.智力包括感知觉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等方面。主要表现为:老年人感觉、知觉尚好,能对事物做出符合逻辑的判断,能够记住必须要记的事,在正常生活中,休闲娱乐活动中能有创造的欲望和表现等等。由于智力问题前面已谈过,创造问题后面还要专门谈,所以这里从简。

4.1.8情感反应适度,意志力表现较好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高兴时不要欣喜若狂,因为过度兴奋会造成内分泌的紊乱,增加心脑血管的压力,不利于健康。悲伤时要能控制自己,而不是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如果悲伤、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作为一种稳定的心境,持续时间超过一定限度,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意志力常常表现为对自己情绪、情感的控制能力,也常常表现在制定、实施自己各种生活计划的过程中,如办事有始有终,不轻易冲动、急躁,能经受得起各种挫折等等。

4.1.9心理年龄适当在人的一生中,心理一直都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儿童有儿童的心理特点,青年有青年的心理特点。如果青年人、成年人仍保留着儿童的心理特点,这就是心理年龄的滞后,或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停滞。例如,有一位老年知识妇女,她已做了祖母,但其行为的某些方面由少年至老年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一说话就是:我们女孩......,而且动作让人感到她是在模仿纯情少女。其实不然,她并非假装,而是心理的某些方面发育停滞,让人感到不舒服。因此她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水平是可想而知的。这是人格发育的问题,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这个例子很典型,像这样的人可能不多见,但由其他表现形式反映出心理的某些方面发育停滞的人也不是个别,这种人往往人际关系都不佳,处理个人感情生活和其他社会事物显得笨拙。还有个别老年人,在年轻时就与自己的孩子抢吃抢喝,与孩子下棋、做游戏,也争强好胜,不是在哄孩子,而是自己表现得也像个孩子。到了老年,竟生怕自己的孩子超过了自己。还有极个别过去曾经有过一定身份、地位的老年人,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落,贪图虚名、弄虚作假,把自己置于尴尬的境地,反而怪罪他人。

另外,前面我们谈了老年人意识,后面还要专门谈老年人角色的问题。老年人意识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有的意识,老年意识的到来,标志着生活兴趣的降低和心理的迅速衰老。有的中年人或初老年人产生了悲观情绪,老年人意识就会很迅速地控制住他们,而有的高龄老年人自强不息,仍充满青春活力,没有丝毫的老年人意识。


老年人心理健康表现为四不:不动心,不生气,不争论,不管事。其中,能做到不动心就达到了知天命的境界。能做到不生气,就达到了耳顺的境界。能做到不争论,就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能做到不管事,就达到了耄耋老神仙的境界。


“热爱生活”的老人,心理都非常健康。别看这四个字,60%以上的人不具备,从年轻时就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总用更多阴暗面挥之不去,许多不愉快无法派遣,耿耿于怀,经常失眠,他们的笑颜明显比别人少,更缺乏主动,不能接受挫折和打击……当步入老年时,内分泌障碍和脑退化会加剧情绪颓废。这些人你给他们说什么大道理都没有,属于天生材质的缺陷。


老年人,有其独特的心理变化,既受躯体功能退化的影响,又与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密切相关。是否心理健康,可参考下列方面判断:1,精感方面,随着衰老,伴隨着脑动脉硬化及脑神经细胞老化脱失,情绪容易激动,出现焦虑抑郁,兴趣日减而只顾自身健康方面的变化。容易怀旧,喜欢谈过去情境,常固守旧的生话习惯。有僵化,粘滞与固执的特奌;2,健忘与罗唆。因智力衰退,记忆力以近事遗忘为主,远事记忆仍佳,故常唠叨往事,留恋过去,而对新事物不易接受;3,猜疑和妒嫉。由于身心变化易产生“衰老感”,过于关注身体状况,引起焦虑不安,到处求医问药,有疑病倾向。又由于自尊心增强,常计较他人的举动,猜疑他人。由于生理功能减退,视听力下降易对他人的言行有误解。有的因性欲下降(少数亢进),易怀疑伴侣行为不轨而争吵。有的因而发展成妄想。有的气量变狹小,计较琐碎小事,易生气。见到他人健康幸福而产生妒嫉心理,爱挑剔,事后可有自我批判能力。4,其他,如反应迟钝,思维迟缓,对变换较迅速的内容不易理解;有的出现“返童现象”,比较贪食,节制能力差,表现幼稚天真,易产生孤独及寂寞感。心理防卫及心理适应力也减退,遇事不易重建平衡,造成心身健康方面的障碍,出现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变化,甚至可产生精神疾病。

以上观点,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要让老人心理键康,就不要让自己太闲着,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要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乐,把过去舍去的东西慢慢的把它拿来学一学,现在网络有发达,有电视机、有电脑、有手机,还有早上锻炼锻炼身体,到菜市场兜一圈买自己喜欢吃的菜,回家动动手烧烧自己喜欢的口味,中午睡半小时的觉,晚上早点睡觉。反正人要有规律的生活,要有键康的身体,要有键康的身心。世界这么大到外面去走走看看,要有简单的生活也要有慢节奏的生活,要多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其它事要舍得放下,这才是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的老人。.


原始地址:/shijie/16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