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前,郭嘉向曹操提出的提出的“十胜十败”具体是什么?

这是郭嘉为鼓励曹操,打消曹操疑虑之心而对曹操分析此战的胜败之势。

郭嘉对曹操说到,刘邦打败项羽,您是知道的,兵强马壮,并不是唯一决定战争胜败的。

在我看来,公有十胜,绍有十败。让我一一为公解惑。

一,绍繁文缛节太多,公您不拘泥于礼节,唯才是举,这是道胜于他。

二,绍名不正,以反叛汉室动机出兵,而公以兴复汉室为已任,名正言顺,这是义胜于他。

三,东汉的灭亡,在于对下级管理宽松,倚重外戚。而绍管理制度同样过于宽松,下不能产生震慑力,军队涣散,人心涣散。而公政治严明,军队依法行事,这是治军御人上胜于他。

四,绍表面宽宏大量,内心则多疑,对人不放心,重用的多是亲戚朋友,而公用人唯才是举,用人不疑,不论亲疏远近,不论出身,这是度量胜于他。

五,绍善谋却难断,优柔寡断。而公决策果断,知行合一,应变能力强,这是谋略胜于他。

六,绍是公族,眼高手底,身边多是吹捧之人,没有多少人有真本事,所谓的“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而公诚心待人,重贤才,厉行节俭,对有功之人毫不吝啬,因此身边聚集一些忠诚,正直,有远见,真才实学的人,这是德行上胜过于他。

七,绍见到饥寒之人表现出怜悯,但不会往深处想,往远处看。而公对小事不拘小节,大事上却毫不疏忽,忧国忧民,对天下饥寒贫民都施以恩惠,没有疏漏,声望远非绍可比,这是仁德上胜于他。

八,绍的大臣争权夺势,谗言非语,惑乱视听,而公用道义教导下级,避免了勾心斗角互相夺势之争,这是明智上胜于他。

九,绍是非不分赏罚不明,而公赏罚分明,该赏就赏,该罚则罚,不论亲疏,这是法令上胜于他。

十,绍喜虚张声势,不懂兵法要领。而公知兵法,能运用兵法,士兵们都信任您,这是武略上胜于他。

综上所述,公十胜,绍十败,打败袁绍是理所应当的,公不必顾虑。


我一个人吃饭旅行旅行到处走走停停……

大家好,我就是那个有时呼之即来;有时不请自来;一直坚持原创和厚着脸皮求赞求关注的小小三国迷——暮雨夜行归何处,大家也可以叫我归何处!

三国时期很著名的一场战役——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发小袁绍,决定了在北方地区的霸主地位。

其实官渡之战前,曹操的势力虽然已经初具成色,但是和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袁绍相比,还是相差太大了!

也正因如此,曹操在战前也一直很犹豫,要不要打这一仗,虽然打赢了的话,会很棒,但如果要是输了呢?自己的下场会如何呢?所以曹操一直很纠结,作为曹操手下的重臣——荀彧和郭嘉就看出来自己老大的难做和内心的煎熬,所以他俩就借机会跟老大谈了一下局势,分析了敌我的优劣势,这就是后世很有名的“十胜十败论”:

袁绍与操书,辞语骄慢。操谓荀彧、郭嘉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操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

虽然这些话有点儿鼓舞军心甚至有点儿拍马屁的嫌疑,毕竟这番言论把称霸河北的袁绍说的一文不值,而把曹操说的贤明无比,文韬武略,天下无双。

确实有些太夸张了,但是不得不说,其中还是真的有些道理的,而且双方战前互撂狠话、贬低对手、抬高自己来鼓舞士气的做法也很正常,咱们不论其中因由,只是大略分析一下。

对立的发小——袁绍、曹操

袁绍和曹操可真的算是发小,俩人都是官宦人家,小的时候俩人就已经交好,等到长大之后,两人由于理念和志向的不同才分道扬镳,因此上,两人彼此之间都是很了解的。

袁绍由于家世显赫,自幼便是锦衣玉食,言谈举止都是大家风范,人又生的威武俊郎,因此上,在哪个重视门庭出身的东汉时代,很有威望。

但是袁绍这个人可以算一个“伪君子”“假英雄”,只是表面的威风,他的才能和胸怀与他的地位严重不符,没有一个明君的容人之度,比如囚禁田丰,打压沮授;他重用的都是自己的亲近人,不论能力,这样根本做不成大事儿,更别提他的文才和武功了,更是没法拿的到台面上来说。

而曹操,那可真的是个“奸雄”,在那个讲出身的东汉,他却能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真的很了不起,用人以能力为主,不讲亲疏;重视法度,杖打权贵、割发代刑;政治能力出色,注意安顿流浪人口,推行军屯田,开垦了很多的北方荒田;文能提笔写出《龟虽寿》、《短歌行》之类的千古传颂的好文章;武能上马杀敌,给孙子兵法做注,牛到不行;而且曹操这个人在事业的前期确实很重视人才,惜才爱才,比如饶了那个写檄文骂了曹操好几代人的陈琳。

十胜十败论确实经典,事前咱们不说啥,坐一回“事后诸葛亮”,其中的道理确实很精辟,很厉害!

说的不好,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希望大家点一下关注,多多点赞,我会不定期的推送关于三国的小文章,谢谢!


郭嘉的分析曹操袁绍十胜十败是这样的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阴翟人,东汉末年曹操手下著名军事家、谋士。他“少有远量”,自20岁起便隐形匿迹,不与世俗之士交往,暗中交结英雄豪杰,谈论时势。这为他的谋士生涯奠定了基础。为了成就功业,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他发现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遂受荀彧的推荐,归向曹操。曹操本对颍川贤达怀有特殊感情,他认定“汝、颍固多奇士”,所以对郭嘉也就格外器重。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郭嘉所指出的这十个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及各人的思想修养、心胸气量、性格、文韬武略等多种因素,这都是关涉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郭嘉为曹操总结这“十胜”,也可能是初来乍到之际对曹操的夸赞,也可能是对曹操的鼓励、要求,希望他能保有这“十胜”,完成统一天下之伟业,自己也便有出头之日……任何推测都意义不大。无论如何,郭嘉能说出这“十胜”,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临事献策的谋士,而且还有成套的理论。

郭嘉从十个方面分析了曹操的优势、袁绍的劣势,认为曹操有“十胜”:

第一是“道胜”:袁绍作为世族军阀,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曹操“体任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筹。

第二是“义胜”:曹操“奉顺以率天下”,顺应历史潮流,合乎道义。

第三是“治胜”:郭嘉以深刻的眼光分析历史和现实,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宽猛相济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第四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戚子弟;曹操则“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

第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曹操机警果敢,“应变无穷”。

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曹操以诚待士;“不为虚美”,讲究实用,刑赏必诺,“与有功者无所吝”,那些忠正而有远见的并且务实的士人“皆愿为用”。

第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见人饥饿,恤念之情形之于表,而对于自己见不到的,则“虑所不及”。这不是政治家的胸怀。曹操对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对于天下大事则“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曹操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不正确的则“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好为虚势,不知兵要”,曹操则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敌人闻而畏。


谁都知道,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结果,让曹操跻身东汉诸军阀中的大哥大。“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以及官渡之战后的军事优势,让曹操丑小鸭变身白雪公主,最终实现了曹魏代汉。

不过,从曹操与袁绍的实力对比,官渡之战就像一场不要命的豪赌。当时的袁绍拥兵十万,占有河北广袤土地,曹操仅仅占有许都弹丸之地,人马约两万人。从军事实力及后勤保障能力,曹操与袁绍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所以,放在任何一个决策者面前,官渡之战无异于鸡蛋碰石头,谁都没有决战的胆量,包括曹操。

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在成功之前,怎么看都是不可能,死路一条。只有从死局中看到机会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弱者只能承认结果,强者往往相信未来,郭嘉就是那个强者、智者。他给曹操上了一道“十胜十败论”,给曹操点亮了前进的道路,让曹操“相信”未来的光明,就在这个看似无解的死局中!

郭嘉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个方面,指出曹操必胜袁绍的宿命。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

一道胜: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

袁绍为人讲求繁琐的礼节,行于表疏于质,这种人往往可以做领导,做不了领袖。曹操则不一样,他为人顺求自然,充满个人魅力,是个天生让人生死追随的领袖。从为人之道,袁绍跟曹操不是一个等级。

二义胜: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

袁绍是地方军阀,曹操是侍奉天子,匡扶汉室的忠臣,天下表率。所以袁绍是“逆天”,曹操是“顺天”。

三治胜: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

袁绍管理下属宽纵,没有威仪,法令松弛,曹操治军刚猛,团队上下懂得令行禁止,战斗力差距明显。

四度胜: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

袁绍表面宽容,实际上猜忌心很重,除了亲属,不相信外人。这一点郭嘉深受其害,他就是因此从袁绍手下跳槽改投曹操的。曹操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管亲疏,一律看才能,而且用人不疑,气度远胜袁绍。

五谋胜: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

袁绍谋而不断,曹操善谋善断。军事行动,往往瞬息万变,很多机会就是在犹豫的一刹那就消失了。

六德胜: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

袁绍的德行好虚名,所以身边聚集的都是一群华而不实之徒。曹操则不一样,他不图虚名,待人以诚,不吝赏赐,身体力行,所以曹操的德行,是吸引忠正之士的力量源泉。

七仁胜: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

袁绍的仁德,止于眼前,惠及身边,是小仁,跟项羽一样,妇人之仁。曹操不大关注眼前的小仁小惠,而是着眼于天下,他所能给与的恩惠,往往超过想想,是大仁。

八明胜: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

袁绍识人不明,臣下争权夺利,他听信谗言,曹操“以道御臣”。

九文胜: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

袁绍不辨是非,曹操的文治,紧紧抓住“礼”和“法”,两者结合,文治超然。

十武胜: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

袁绍虚张声势,实际上根本不懂兵法之要,曹操才是用兵如神的军事家。

“十胜十败”论的意义

郭嘉对袁绍和曹操做了一个深度“解剖”,从个人角度,深刻揭示了袁绍必然败亡于曹操的十大理由。这个深度分析入木三分,完全看透了两个人天壤之别。

郭嘉曾经侍奉袁绍,所以,他对袁曹二人都很熟悉。官渡之战前,曹操对双方明面上的差距心知肚明,所以表现出了“怯”的一面。但郭嘉看到的却是,作为作战双方的领袖,他们个人秉性巨大的差异,才是注定战争未来走向的决定性因素。这一面是隐性的,非郭嘉这样的智者,不足以看穿。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无疑让曹操看到了,可以与袁绍一决雌雄的机会,也直接鼓舞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是官渡之战的强大精神武器!

“十胜十败”论的历史价值

毛主席对三国时期,最欣赏的两位谋士就是诸葛亮和郭嘉,他认为郭嘉是伟大的战略家和军事家,郭嘉一生最辉煌的典范之作,就是三次战役及这个“十胜十败论”。

毛主席不愧是伟人,一眼看穿本质。郭嘉的这个“十胜十败论”本身就是一篇战略分析典范,只不过他的视角跟传统兵法不一样,他没有从实力对比,军事部署角度分析,而是从双方领袖的差别,就高瞻远瞩地得出,曹操必胜于袁绍的结论,这就是战略家的眼光。

郭嘉卓越的战略眼光,在辅佐曹操的过程中,多次得到验证。比如,当大家对孙策畏之如虎时,他就断言孙策必然死于死士之手;当刘表和刘备打得火热的时候,他就断言,两人必然翻脸。可见郭嘉真的是,剖析人性,并以人性推断结论的顶尖高手!

“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这是郭嘉,在给曹操的“十胜十败”论最后的断言。事实证明,正是郭嘉的这针强心剂,才促使曹操,下定决心与袁绍做最后的摊牌,才有了曹操此后的精彩人生。


原始地址:/shenghuo/2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