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中三元是什么意思,历史上都有谁得此殊荣,他们最终成就如何?

古代的科举是当时读书人取得仕途之路的主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试有三场,也就是我们所说是的乡试、会试、殿试,这三场考试每一场都比上一场难,其中乡试的第一名称之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成为会元,殿试的第一名称为状元,它们在一起被称之为三元。所谓的连中三元就是在这三场重要的考试中都取得第一名的成绩,这是非常难得事情。在中国古代有科举考试的历史上,能够连中三元的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最鼎盛的明清时期,能够连中三元的人也不过才四个人,明代二人,清代二人。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古代的科举考试情况

这一制度在中国很早就已经发展出来了,最早可以上溯到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到了武则天时期还设立了有别于文人的武举制度,专为军队选拔相关人才。其次还首创了殿试制度,规定了最后的名次要由皇帝来决定。

这一制度真正完善和完备还是在明清时期,明代的首位皇帝朱元璋明确了科举考试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答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八股文”。这个八股文对于后来的考试影响巨大,对文人士子的学习产生了极强的指导作用。从此以后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要学习官方所规定的书籍,考试时候都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写作。形这一固定的答题格式,不能有任何改变,如果不按照格式答题,即使你的内容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不合格。

科举考试对于古代的人才选拔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它有利于当时的政府选拔合适的人才,维护自己的统治。此外它还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因为任何人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进入朝廷做官,富的人可以,穷的人也一样,只要你是真正有才能的人,肯定能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古人所说的一句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类似于考上这样的效果,甚至有很多考中状元、探花、榜眼的士子(科举考试前三名)直接被皇家选为了公主的夫婿,一跃成为了皇亲国戚,地位不言而喻。

明清连中三元人的情况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够连中三元之人真的是屈指可数,我们以古代最后二个封建王朝为例,在明代有二人取得过连中三元的成绩,他们是洪武年进士黄观、正统年进士商辂。清代也是二人,他们是乾隆年进士钱棨和嘉庆年进士陈继昌,下面分别对其介绍:

黄观,字澜伯,又字尚宾,池州府贵池县清江金墩人。他师从元末学者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月,黄观应会试,中会元。是年四月,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

洪武二十九年(1396),黄观升任礼部右侍郎(正三品)。经朝廷恩准遂复原姓。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建文四年(1402),朱棣进攻南京。期间,黄观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得悉惠帝已死,燕王已即位,自知大势已去,乃投江自尽。

商辂(1414-1486),字弘载,号素庵,浙江严州府淳安县(今杭州市淳安县)人。他自幼天资聪慧,才思过人。于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及殿试均为第一名,是明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第二个“三元及第”。郕王朱祁钰监国时入内阁,参预机务。夺门之变后被削籍除名。成化三年(1467年)再度入阁,渐升为内阁首辅,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等。孝庄钱皇后去世后,商辂与同僚彭时等据理力争,最终使其得以袝葬裕陵。晚年请求罢黜宦官汪直未果,于是力请辞官,以少保致仕。居家十年后,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去世,年七十三。获赠太傅,谥号“文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纂有《宋元通鉴纲目》等。

钱棨,出生于书香门第,曾祖父钱中谐,顺治丁酉(1657)举人,戊戌(1658)进士。康熙已未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科,名列一甲第14名,授官翰林院编修。当时,江苏巡抚汤斌曾亲笔题写“奎壁凝辉”匾额,高悬钱家府第大门之上。后授翰林院修撰。乾隆五十一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乾隆五十二年,上书房行走,侍教皇子。当时和珅权倾朝野,欲将钱棨网罗入其门下,被钱棨断然拒绝,后因受和珅暗算,高宗以为其旷职,大怒,交部议革职留任。乾隆五十八年,任右赞善。乾隆五十九年,出任广东乡试副主考官。乾隆六十年,升中允、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和珅倒台后,钱棨被嘉庆帝任为历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有《湘舲诗稿》。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云南任上,葬于苏州府吴县胥口镇香山。

陈继昌,桂林临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状元。后授职翰林院修撰,在翰林院修撰国史三年后,被派放外任。历任陕西、甘肃、顺天等乡试典试官。道光六年(1826)任会试同考官。道光十年后,历任山东兖州知府、直隶保定知府、通水河道巡察、江西按察使等职。曾任山西、直隶、甘肃、江宁布政使。道光二十三年,进京受道光帝嘉勉。道光二十五年,官至江苏巡抚。一年后,因病辞官,回归故里。卧病三年,病故于家中。

综上所述,在古代严格的科举考试中能够取得连中三元的认识非常少的,这些人在幼年时都经历过严格的教育,在考取状元后仕途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他们还算是为国尽心的官员。


连中三元一般是指:中国古代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简单来说,宋以前科举制度是选拔制的,先通过乡里,区县考试,称为解试,乡试,考过了有资格了去省城考试,叫省试,或礼部试。

后来宋代就分三级考试,州试,省试和殿试。县城某人,在县里考试得了全县第一,然后肯定有资格去参加省里考试,又得第一,然后全国又得第一,这就是连中三元,记住呦,必须每次都是第一。

这类似足球比赛世界杯,一路通杀夺冠,平局都没有。

还一种说法是每次必须是前三名,也可以称连中三元。

据说我国有记载的科举历史上这样的牛人有18个,十五个文状元,三个武状元(这三个家伙绝对特能打)。

最后说到成就,我觉得没必要说这个,有时候,不给你创造成就的机会你也没办法,这样的事确实在这些牛人中上演过。

因为颜值。。

说说关于发生在这些牛人颜值上的事吧。

连中三元这样牛逼的人如果长得丑,也是一种悲哀啊。

小时候经常看戏里有考取了状元被招了驸马的桥段,这样的事有,关键是你得帅。你就是才高九斗学富六车,如果不帅,皇帝女儿是万万不会招你驸马的。

因为丑而失去创造成就的,据说钟馗就是这样的,得了状元,皇帝要接见,皇帝淡话有点多,嫌弃钟馗丑,钟馗一急,碰大殿的柱子而死。

还有一个明代的郭翀,就是当时朱元璋刚当皇帝,全国选拔人才,这个小郭就连中三元,然后洪武帝朱元璋接见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人,可是这个小郭长得丑,朱元璋嫌弃他丑,说是他当状元有损大明国威。

看到了吧,长得丑有时候居然损害国家的形象。后来硬生生剥夺了他的状元,给了个榜眼,当然了,状元肯定是给了三人中长得帅的其中一个。

我一直不理解的是,这朱重八也是个大难看啊,鞋拔子脸,满脸麻子,自己这么丑,却嫌弃别人丑。

所以,并不是现在的世代是看脸的时代,老早就是。

而且,朱重八这样的也多的是,自己长得丑还嫌弃别人丑。。


连中三元到底是什么意思?连中三元的意思是说,球星C罗在一场比赛中,上演帽子戏法,连续踢进去三个球。您还别抬杠,连中三元,本来就是民间编造出来的吉利话,无论如何解释,让大家伙乐呵乐呵就好,你古人说得,现代的讲球佬(足球评论员),自然也说得。

(足球明星C罗,多次演出帽子戏法,连中三元)

咱们现在言归正传。中国人平常所说的连中三元,指的是某位大咖,在科举考试之中,连中解元会元和状元。其中,解元是省里统考的第一名;会元是教育部统考(比如翰林院或者礼部的考试)的第一名;状元是皇上钦点认可的第一名(显然最为光荣)。

解元,是由解员之魁首而来

解元这个词比较古老。我们要从古代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说起。在汉代,选拔人才不用考试,采取的是举孝廉,即举荐孝顺和廉洁之人。一代枭雄曹操,就是通过举孝廉而踏上仕途的。

(点秋香的唐伯虎,人称唐解元,因为他曾经是省里考试的第一名)

唐代武则天开创了科举制度,即通过公平的考试的手段来选拔治国安邦的后备人才。那么,各地的考试结束之后,那些选拔出来的人才,要如何进京备选呢?不坐飞机,也不坐高铁,是委派专人解送,即护送也。

早在唐宋时期,被护送进京的人才,就叫解员。其中,省里的第一名,也就是省里考试的魁首,就被叫做解首(不是解手哦)。久而久之,逐渐讹变为解元。点秋香的唐伯虎,人称唐解元,因为他曾经是省里考试的第一名。

元首元首,元即首也。如宋代的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说:

十一月,解一百四人,解元郭稹。

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姊妹易嫁》中说:

秀才宜自爱,终当作解首。

可见,解首就是解元。

会元是打酱油的角色,元明清时期才出现

会元一词的历史最浅,大约是在明代才出现。并且,在《明史》中强调,会元,并不是官方的说法。《明史·选举志》是这样说的:

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而士大夫又通以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云。

已经说的很清楚了,直到明代,官方的说法,也只包括状元、榜眼、探花,即殿试的前三名。

(当代创作的状元及第图)

解元和会元,是在士大夫中间流行的俗称而已。当然,既然是流行语,自然有其流行的理由,解元、会元、状元,连中三元,颇为吉利和好记。

(直至元明清以后,才有连中三元的说法)

直至元明清以后,在民间,才有连中三元的说法。最早的,恐怕是由南戏改编而来的《荆钗记》了。其台词是这么说的:

温州府永嘉县人氏,姓王,名十朋。去秋解元是你,今科会元又是你。我把你文字封上,御前亲阅定夺。

你再看看明代的启蒙教材《幼学琼林》,里面根本不提会元。

其家初中,谓之破天荒;士人超拔,谓之出头地。中状元,曰独占鳌头;中解元,曰名魁虎榜。

其实,原本没有会元什么事儿。因为,官方没有会元一说。可见,会元是民间自嗨的结果,当然,官方也不加以阻止。既然大家爱说连中三元,朝廷就乐观其成吧。

状元及第或者进士及第,才是正式的说法

但凡是中国人,都知道状元的意思,那才是妥妥的全国第一名。在传统意义上,在中国人的一生当中,有四大喜事,包括: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金榜题名的最高等级,就是中状元。进士也叫举人,地方上为朝廷举荐的人才,或者,为朝廷发现和解进京师供国家拣选的仕子。各地的进士的第一名,其实,就是解元了。

(状元及第或者进士及第,才是正式的说法)

所以说,实际上,连中三元是民间流行的吉利话,状元及第或者进士及第,才是正式的说法。到如今,各地还保留了一些彰显家族荣耀的类似的牌匾。

(散布各地的状元及第的牌匾)

比如,据说,通知某家公子中举或者中状元的喜报的派送人(官差),往往愿意自称名为连中三元。显然,是讨喜和讨巧的意思,谁都乐意听。

在历史上,有没有连中三元的人?

科举制度绵延上千年,连中三元的人肯定有。据好事之徒统计,大约总共有十七位,当然,数据不一定靠谱。其中,有一位冯京,还有前面提到的王十朋,最为有名。咱们就说说最热门的冯京吧。

(现在的中国人,无论长幼,也都期盼着自己能够连中三元)

冯京是宋代的人,被誉为神童。他是被历代的戏剧反复选中的角色之一。关键在于,他不仅书读得好,连中三元。而且,他还被两位当朝宰相争着抢着收为女婿。这就更加牛了。

大力宣传冯京,还得仰仗民间文学和戏曲的功劳。明代的冯梦龙,在小说《警世通言》中说:

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

再看,明代的沈受先的杂剧《三元记》,也是赞叹冯京的,有诗云:

金殿传胪第一声,三元连中占魁名。少年且是文章显,岂但龙头属老成。

(年画,状元游街,那叫一个春风得意)

不过,如果你看看《宋史》,就会发现,并没有连中三元这样的说法。《宋史·列传第七十六·冯京》的原文如下:

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人。少隽迈不群,举进士,自乡举、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时犹未娶,张尧佐方负宫掖势,欲妻以女。拥至其家,束之以金带,曰:此上意也。......

所以,冯京连续三次考第一,是妥妥的连中三元。不过,正史上不说市井俚语,只说三次皆第一。另外,当朝权贵欲收他为女婿,也是实有其事呀。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不知,都属于连中三元,您钦佩古时的冯京,还是现代的C罗呢?我看,C罗肯定算是牛掰,不过,还是古时的冯京更加不容易吧?


三元指的是,科举制度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一个人接连在三次考试中都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那么我国历史上都有哪些人连中三元呢?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人,一共20人,文三元的16人,武三元4人。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是谁,都有哪些成就。

文三元:

唐朝3位:

崔元翰,唐德宗时期,辛酉科状元,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的人。他通经史,工诗文,善长对策,奏记等,《全唐诗》收录了他七首诗。

武翊黄,洛阳人,唐宪宗时期的状元,官至大理卿,史书中记录他的事很少。《全唐诗》收录他的一首诗。

张又新,深州陆泽人,唐宪宗时期状元,撰写了一部茶道研究著作《煎茶水记》。

宋朝6位:

孙河,宋太宗时期壬辰科状元,著有《驳史通》十篇,文集四十卷。

王曾,大家很熟了,电视剧《清平乐》中有他的演绎,他是宋真宗时期壬寅科的状元,官至宰相,宋仁宗时期的名相,著有《王文正公笔录》。

宋痒,宋仁宗甲子科状元,因弹劾范仲淹,被贬到扬州。

杨寊(zhēn),宋仁宗壬午科状元,担任了将作监丞,颍州通判。

冯京,宋仁宗乙丑科状元,与王安石不合,多次被贬,后被司马光看重。

王岩叟,官至宰相。

辽朝1位:

王棠,辽兴宗丙戌科状元,官至宰相。

金朝1位:

孟宋献,金世宗时期的状元

元朝1位:

王崇哲,元顺帝左榜(汉人,南人榜,考题较难)状元。

明朝2位:

黄观,明太祖时期状元,靖难之役时,他得知明惠帝已死,便投江自尽了。

商辂(lù),明英宗乙丑科状元,官至吏部尚书,世人称赞他为“一代贤相”。

清朝2位:

钱棨(qǐ),乾隆辛丑科状元,一生没有建树。

陈继昌,嘉庆庚辰科状元,官至江苏巡抚。

武三元:

尹凤:嘉靖丁未科状元,官至参将,随俞大猷抗倭有功,万历时为都督佥事。

王名世,万历戊戌科武状元,崇祯之前没有殿试,因此会元也算状元。

王玉碧顺治时期的武状元,官至总兵,治军很有成效。

顾璘,乾隆甲戌科武状元,官至头等侍卫。

总的来看,状元有成就的不多。


原始地址:/changshi/7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