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的最有趣的通俗比喻是什么?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这个比喻提醒人们读书要读精品,读经典。


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放屁臭鸟(北方一些地方鸟发巧音!)


比喻一个人手臂往外拐,我们这里常说:螃蟹包馄饨~~里戳出。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想像是美好的,现实是残忍的。


仰着脸,擤鼻涕。擤哪算那。


笑里藏刀


有一次我在告诉大家,曾经在30年前,在咱们的社会上,普遍认为中文系毕业做记者和编辑的有出息,毕业后去当老师的就比较差劲一些,所以我也曾经动过一段念头,也就是说,我想改行干,去做新闻工作。

我必须先让我的这位同学给我启蒙一下,虽然我学中文,实际上我对新闻工作是一窍不通,纯粹是赶鸭子上架。

在刚见面的酒桌上,我的这位同学就鼓励我说:“这有什么难的?只要你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水平,就能够干好这项工作了。”

我说,别给我灌迷魂汤了,我连写什么都不知道,和一个走路的瞎子差不多!

同学说:“写狗咬人肯定不行,但你可以写写人咬狗啊!”

同学的这句话点化了我,我简直浑身打了一个激灵,如同醍醐灌顶。我端着酒杯,郑重说了一句,请说得再明白一些。

同学说:“非逼我献丑啊。”他学着豫剧名家申凤梅唱腔说了一句:那我就细说端详了。实际上我刚才这句俗语就是在谈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就是指事实的内含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受众普遍关注的素质(要素),以及其传递价值观的能力,是新闻传播主体衡量、选择新闻事实的依据。进而言之,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然后被传播,应该取决于两点: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二是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在这里,所谓的公众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满足,当然不是猎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感官刺激。


比喻外孙,姥家的狗,吃完就走。


走吧,咱去看电影,那电影放的非常好,真漂亮,咱去看看。你买的什么牌子的手机,我看看怎么样?不错,下回我就买这样的。


我见过最有讽剌意味的是流氓无徳缸的民众是他的"衣食父母",但"衣食父母"看他的演出却要付出天价的价钱。


眼睛的描写,仿佛白水银里养着黑水银。请读刘鳄的《老残游记》,


你吃了吗


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这个比喻提醒人们读书要读精品,读经典。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作为老青岛人,时常想起老青岛的里院生活。这里有市井的生活气息,最世俗的人文,因此会出现那些所谓有趣俗话。青岛从小渔村,发展为大都市,来自五湖四海,尤其是山东各地的人口尤其多,这也丰富了青岛本地话。

我经常听老人家说家长里短,比如谁家的孩子不听话,说:属破车子的——不打不转转。

比如谁家的孩子嘴笨得跟棉裤腰似的,我的理解棉裤腰都是很厚的就跟两片厚嘴唇一样。还有一说是嘴没把门的,因为棉裤腰通常都是松松垮垮的。

又比如谁家的孩子得意忘形了,骂上一句:“巴狗子上岸——狗抖擞。”

还有骂孩子没出息,就像蛏子笑话蛤蜊——扯不长长,搓不团团。

类似俗语太多了,一时想不起很多,请各位补充。


读小学时有位老师很幽默,有的男生特调皮,老师就会骂他

你就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人叫不动鬼叫飞跑的个家伙

老大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驴子拉屎外面光

冬瓜不刨皮嫌硬了丝瓜刨皮又嫌软了

还有很多只是都不记得了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最通俗的形象比喻,表明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性。也充分反映了“军民鱼水情”所凝聚成的伟大力量和动力。也充分证明了老百姓是根,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天。

因此在和平年代,不仅要坚持维系好与老百姓的关系,还要时刻切实心想百姓,更要为有困难的百姓排忧解难。


原始地址:/yule/8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