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孩子,靠养老院养老靠谱么?

生孩子是享受陪伴孩子和被孩子陪伴的过程,养儿不一定防老,没孩子老了有经济实力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好。


当你到了丧失生活行动能力的时候,即便有儿有女,生活也不会好到那里去,要知道自身没有价值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嫌弃不仅是养老院,子女也是一样的,条件好一点的子女或许会请个护工好好照顾,但你生活的乐趣已经丧失,照顾的再好,也不过是苟延残喘;条件不好的子女,你的存在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负担,生活如此艰难,你又怎么忍心给他们本就艰难的家庭在雪上加霜;没有子女的也不要觉得人家可怜,人终有一老,结局都一样,有人好生照顾就迟暮的晚点,没人照顾在行动无法自理的时候早点迟暮,未尝不是好事,所以如果真的来了没有子女就安安静静的离开,有钱就找好一点的养老院,没钱就居家独自享受最后的宁静,不好吗?干嘛非要说子女比养老院靠谱


的确是个很纠结的问题,生就面临着养孩子的压力,不生就面临着老了后生活的风险。如果单纯靠养老院,也不是完全不可以,近些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体系,有很多养老院的服务是越来越好了,比如有些养老院借鉴北美领先的养老社区设计理念,按照国际化标准,对适老化设计精准把握,从居住体感、休闲娱乐、健康护理等需求出发,并结合中国老人雅致淡泊的生活偏好,营造具有品质感、温馨感的居家生活氛围。二十种食材营养“软”餐,健康又对味。按照长者营养需求进行食材搭配,保证老人每日摄入荤素食材二十种以上,营养软配餐保留食物原味,适宜长者消化。同时还提供风味饮食,满足个性化用餐需要。

欢迎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绿安养老

获取了解更多优质养老机构信息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年轻的时候照顾别人,年老了就需要别人照顾。生孩子并非只是为了养老一事,而是生而为人就身负繁衍后代的职责。虽然现在有些人选择丁克,不生孩子,但并非主流。毕竟进步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大趋势,就得保证一定的人口数量。

养老院只是当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提供生活和养病服务。养老院能够照顾老人的身体,却不能代替亲情的陪伴。当人因为衰老疾病,生活无法自理的时候,是非常需要亲人的照顾和关爱的,这也是人之常情。

我家公公因为患了老年痴呆症,无法在家里照顾,住进养老院已经两年了。每周儿女都会去探望,顺带解决部分养老院做不到的事情。护工和老人、养老院和老人之间,只是利益关系。尤其是老人神志不清、不能完整表达自己需求的时候,儿女就能够起到替老人提出照顾需求,监督养老院执行情况的作用。如果儿女比较尽心,老人就能得到相对完善的照料。所以,即使老人送进了养老院,儿女也能起到很大作用。


先不要着急下结论,先说我所看到和经历的事实。

1、孩子,真的能保证老人老有所养吗?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最直接最朴素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导致的最直接现象就是重男轻女,女孩子要出嫁,嫁出去就成了别人家的人,男孩子留在家里,才能为自己养老。这种思想一直到今天也没有被完全消除,其根深蒂固的程度可见一斑。

以我所在的河南某农村为例,现在90后甚至是00后结婚,如果前两胎都是女孩子,还会继续要三胎,直到得到一个男孩子。

但是,在如今的社会,养一个孩子,真的就能让自己的老年衣食无忧吗?

因为我自己老家是农村,对于农村的现象比较了解,就从农村人的角度来回答。

在我们那边,老人没有退休金,所以就会看到很多老人在六十多岁,甚至是七十多岁的年龄,依然在地里忙碌,甚至是工地上也有老人的影子。

不劳动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日子就不是那么好过。有人会问,他们的子女呢?

放眼看我所在的农村,老人除非是大病不能下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之外,否则很少看到子女在跟前一直伺候,这些老人的“养老”一直都不能叫养老,只能说是晚年生活,自己照顾自己。

在医院的时候是子女轮流照顾,出院之后一般是老伴伺候。子女呢?子女要外出打工挣钱,用老家的话来说就是不可能因为一个老人全家围在锅台上吧,吃什么喝什么?

那如果没有老伴的老人怎么办呢?

轮流照顾。

用我二姑家的婆婆来举例子,这位奶奶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我姑父排行老三,他和他弟弟(老四)在老家,还有一个女儿是老大,嫁到了隔壁村,另外一个小儿子在乌鲁木齐,常年不在家。去年开始,老人不能下床,生活不能自理,之后按照每家三个月的时间间隔来轮番照顾,也就是轮到谁,就由谁接走,照顾三个月,再去下一家。

如果轮到乌鲁木齐那个儿子,那就要送到那边去。

大家不要觉得稀奇,这在那边的农村很常见。但是呢,这位奶奶在轮到第二家的时候就去世了。这里插一句啊,不知道是不是规律,一般在我们那里,只要开始轮流照顾老人,这位老人一般还真的活不了太久。可能是经不起折腾。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只要老人有子女,最后不管怎么着,不至于不管老人,床头总是有人看着,能有人做饭。

现在农村人的法律意识也很强,在我们那里出现了很多父母告儿子的情况,就是因为儿子不管老人。

假设老人要是真的没有儿子,那你就是告都没地方告去。

2、养老不是单纯地被喂一口饭

上面我介绍了二姑家的一个情况,以及农村养老的比较普遍的情况,老人在丧失自己行动能力之后,生活很糟糕,就是喘口气,吃口饭,满足活着的最基本需求。

子女在这个时候的养老行为也就是给他做口饭,换洗下衣服,别的再没有。甚至在这个过程当中,老人还要受到子女的辱骂,甚至是暴力行为。

如果要是往更高层次上的养老来看,简直是不可能。

现在很多农村老人都有一个想法,活到七十岁左右,没什么大病,也没住过院,没给子女添过麻烦,突然来个脑梗或者是急性病,五分钟就走了,这种方式还挺好。

想一想会觉得莫名辛酸,可这难道不是老人对养老的无奈吗?

当你躺在床上的那一刻起,尊严就彻底没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明白到底什么是养老?

像我说的这种能得到一口饭的养老属于最基本的行为,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那是金字塔的最底层啊。

不管你生几个儿子,那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如果没有儿子呢?

我的一个远房太奶奶,具体怎么论这个辈分,到底什么关系,我不是很明白。她在镇上的敬老院活到了98岁去世,她在敬老院呆的时间大概有十年左右。

照片应该拍摄于2013年夏天

我每次回家都去看她,她没有儿子,女儿也都去世了,外孙们一商量就送她到了敬老院。自己一个人一个房间,一天三顿饭,院子里都是老头老太太,她也不孤单,每天都有人检查身体,有人打扫房间卫生,也有护士来给老人说话聊天,房子里还有电视机,还让她养了一只猫。

每次去看她,她都乐呵呵的,比在村子里呆着舒服。

单纯从养老方面来说,在敬老院其实挺好。

所以,养老院靠谱与否只是一个相对问题,不是一个绝对问题。农村的大部分老人,不管有子女与否,养老院都是一个好选择。

这种养老条件绝对超过那些跟着儿子的老人,甚至不知道好上多少倍。但是大家不能忽视一个客观条件,老人的外孙们比较有钱…

3、养老的好与坏是老人话语权和经济实力决定

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奇怪但是很普遍的事情,农村的老人没有城市的老人生活的幸福。最大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城市的老人有退休金,手里有钱。这些钱就是他们最好的保障。

比如我媳妇的外公,退休老教师,每个月的退休工资大概在5000元左右,在那个小村村里,每个月能有这么多钱的退休金,那简直就是被家人当活宝供着。想吃什么做什么,什么都不用干,每天打牌玩耍就行了。为什么?因为子女们也惦记这个工资啊。一个月5000,一年差不多就是六万,加上老人看病报销比例很高,这每个月都给我丈母娘几千块钱,她自然是乐意照顾,好好照顾,说难听点,照顾的不是老人,而是她自己的钱包。

钱这个东西啊,就是好,尤其是对于老人,那是真的好,我说养老的好坏是由老人的话语权决定,那话语权来自于什么地方,来自于钱。

假设农村老人每个人每个月都有五千块钱的退休金,那子女脸上肯定就多了一层笑呵呵。

用我媳妇外公的话说,即使丈母娘不照顾,他用这笔钱去养老院,也能好好生活。

也就是说,外公在自己养老这件事上是有绝对话语权的。

所以,养老的问题,始终不在于到底有没有儿子,有几个儿子,更不在于去不去养老院,而在于你的口袋有多少钱。

(图源网络,侵权删除)


无关养老院靠不靠谱的问题,没有孩子,你的财产谁来管?你生病了谁来管?

除了有亲戚或熟人可以代替的你的子女所给你的那种温暖,也不存在你老无所依的现象,那么,你思考的这个问题就不存在


这个要分什么样的养老院,条件好的养老院,对护工的要求高,待遇好,护工素质提升,对老人照顾的好,那就靠谱。如果养老机构不注重护工素质的提升,难免会有一些问题事件发生,要有一个第三方的监管机构,试问在没有坚管和考核的情况下,你会尽心尽力为那几千元钱去照顾一个无行为能力的老人吗?


生了多个孩子的,也不一定有人养老,不生孩子存钱养老的,却一定能安排好最后的日子,孩子就是精神上的寄托,并不能保证养老!


也可以的,把经济分配好。


正如戒网瘾学校真正的服务对象是家长,养老院的服务对象,实际上是子女。谁有能力发动违约惩罚,谁才是真正的话事人。

搞清楚这一点,答案就不问而知。

题主这个问题的问法,背后体现出的是很强的契约精神。逻辑是,只要有钱就能办事,所以钱可以解决问题。

这种思路显然是出自年青力壮的头脑。真是履约办事这么简单的话,养老也就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了

处于生理高峰的健康人,对世界的默认设置是有协议对方就会遵守,忽略了自身作为一个健康的完全行为能力人,对于合约具备天然约束力

老人的脆弱就在于他们不具备这个优势。“契约在一个老年失能、需要养老照顾的人那里,约束力完全是另一个概念。

养老问题的实质,是一个罗素悖论。

它的核心在于,需要养老服务的人,没有捍卫自身利益的能力;如果她/他有能力捍卫自身利益,她/他也就不需要养老服务。

所谓契约,就是我的义务保障你的利益,而你的义务保障我的利益。如果交易双方都忠实履行义务,那么双方都享受利益,双赢。

但是没人占便宜会嫌多的。我要是不履行义务,只享受利益呢?双赢变成我赢两次,你能把我怎么样?

正常情况下,我很可以把你怎么样。我可以通过法律、舆论、社交压力等各种手段捍卫我的利益,令你为违约蒙受惨重损失。

我可以告你,我可以曝光你,我可以去找你闹,法庭判定的违约金、群众舆论的谴责、朋友圈子里的评价,就是你违约要付出的代价。

这才是契约能够执行下去的根本原因:违约惩罚。

记住,契约是要用来约束所有人的,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君子。要让契约的约束力覆盖到不那么君子的人,就必须存在强有力的违约惩罚。

你不能只想着契约执行时自己能享受到什么利益,更需要想到的是,当对方违背契约时,你有什么办法给对方造成损失?

正因为违约代价极大,会抵消掉、甚至远远超过违约带来的利益,契约人才会乖乖履行义务。

如果存在违约却没有惩罚、或者惩罚代价极小的场景,那么这个场景下就一定会出现违约。

养老就是这种场景。

当一个老年人打算进养老院、和养老院达成“我给钱,你照顾我”的协议,就意味着他/她已经、或者即将失去照顾自己的能力了,这其中就包括“为自己主张权利,惩罚违约者”的能力。

一个连自己穿衣吃饭都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如何上法庭?如何去吵去闹?如何去主张自己的合约利益?

如果他那么能耐,他自己住、自给自足、自得其乐不好吗,何须上养老院?

看清楚这个悖论了吗,养老的契约,天然就是一份当事人无法对对方进行违约打击的契约。

哪怕不谈虐待、故意忽视,就是照顾得不那么到位,不那么贴心,不够尊重,也够老人受的了。在这个问题上谈契约是没有意义的,违约了你又能怎么样?

能谈什么呢?

感情,良心。

什么人会在你无力反制的情况下,依旧心甘情愿地细心照顾你、对你好呢?

和你有感情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一谈到养老,很多人还是会自然地想到子女。

还有什么感情比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更可靠呢?

伴侣感情也是可靠的,少年夫妻老来伴嘛。但问题是,伴侣到时候也老了,说不好谁照顾谁呢,所以还是回到子女。

当你不能为自己主张权利的时候,你的子女可以为你主张,那么违约成本就再次建立了起来。这时候老人去养老院,才是真正有契约保障的。

除非你和养老院或者其他什么人,建立起比子女还要亲的情感关系,否则养老院无法取代子女。

当然,有些人和自己子女感情也不好,子女也不愿意照顾,甚至子女自己就虐待老人,那么很遗憾,你陷入了任人宰割的境地。

靠山山跑,靠人人跑。从根本上来说,当你陷入一种需要依靠别人才能生活的情况,就已经没有最优解了。

并不是说子女不靠谱,养老院就会靠谱,或者养老院不靠谱,子女就会靠谱,这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承诺说,当你老年失能的时候,一定会有靠得住的照顾和保障。

社会保障这方面在进步,但是还远远不到能用社会资源妥善照顾好每一个失能老人的地步。事到临头,还是要靠个体、家庭的力量去赡养老人。

很多人走到那一步的时候,就是谁也靠不上的,忍病含辱,苦捱日月而已。可能你没有做错什么,只是无法逃避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但这就是人类作为动物的局限,生理的衰老病变就是这么残酷的一件事。

所以到最后,人最能依靠的还是自己。

最好的是不要老年失能。衰老归衰老,但是依然保持相当的健康水平,平时自己照顾自己,自己掌握自己生活。最后时刻到了,眼一闭,睡着就去了,不受痛苦,寿终正寝。

次一等的是身体有病痛,需要人照顾,而身边有可靠的子女后辈提供这种照顾。和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行为受到身体限制,平时也要忍受病痛,但总体还可以撑住,心情也比较平和,直到最后油尽灯枯,解脱无极。

再往下的就不好说了。

所以:

第一是健康,永远是健康。如果你有个好身体,很多问题都不存在,老年生活也可以体面舒适,这是万金不换的。

第二是感情,年轻时别光顾着浪,还是要逐渐建立起可靠的亲密关系。不管是伴侣,朋友,还是子女,珍惜缘分、真情付出,建立并维系长期、深厚的情感连结。这都是在积攒你老年的福报。


一点不现实。

孩子给家庭增添幸福乐趣,是天伦之乐,只有生过孩子的人带过孩子的人才有体会,才享受得到。

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美德,是幸福指数高,看到儿孙心情愉悦能长寿。养老院乐趣少,虽能打牌下棋,但不活现,是死牌死棋,成天看到东一个西一个老人去阴间,谁心情还高兴得了,满脑子想的是哪天就是我了,能长寿吗,这就是有的老人进去几天就去另一个世界了,难怪很多老人不愿意去养老。


老了靠养老院养老肯定是不靠谱的,既然需要养老肯定就是自己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了,没人监管的情况下,过得不好谁来为你维权?现在生孩子也不是指望有人养老,只是指望年老生病时,有子女送医治疗请人看护,在养老院养老时有人续费监管,就这么简单。

以后生活不能自理了,去养老院安渡余身估计是大势所趋,有能力有条件当然最好别去。邻居老公50时脑梗导致瘫痪在床,老妻在旁照顾十余年,就因父亲瘫痪在床,儿子三十多岁了还未结婚,没有姑娘愿嫁,邻居四处托人介绍,去前年介绍了一位姑娘,也因家有病人不愿生活在一起,而邻居也没条件再为儿购新房结婚,最后只有狠心把丈夫送去了养老院,儿子顺利结婚了,丈夫送去养老院没半年就去世了!别把养老院想得太好,能不去则不去。


养老,虽然不指望依靠儿女,但有儿女和无儿女的内心感受,我想应该截然不同,有儿子,心感觉特别安定踏实,感觉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突发意外状况,第一时间通知儿子,他可助一臂之力,或与他聊聊,心里顿时轻松很多,也许其她人认为自己很强大,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而我不行!

在能生孩子的情况下,最好生一个自己的血脉,人生在世,应该有个自己的下一代,即便不依靠他们养老,但当自己终了时,有个自己的下一代,帮助处理善后,也是件很幸福的事,外人谁来操你的心?如今,没有活雷锋了,外人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除非他得到了你的金钱,套住了他,否则,遇不到那么好的人愿意无偿帮忙你!

不要把养老院想的那么完美,那么贴心,那么人性化,老人都是不得已才去的养老院,有些价格低廉的养老院,老人们居住在里面伤心透顶,一个个看上去精神萎靡,目光呆滞,管理服务完全不到位,她们日常象关鸭子似的限制老人们的行动!

另外,当你重病缠身时,养老院一样要通知你的家人,商量你的去向问题?她们才不会“大包大揽”的帮你养老送终呢。题主想借以养老院,来取代儿女的想法,就大错特错了!


这个问题不是很绝对,孩子也养的,养老院该去也去的!

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是我们义务。

儿女也是我们老了的精神寄托。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但是防老并一定是养老。防老可以是你生病了,儿子把你送到医院,帮你缴费,给你找陪护,或者你走不动了,把你送到养老院,去养老院探望你,或者他会成为你在养老院的监护人等等。

父母他们这代人,至少也有俩个以上孩子,大多数都是居家养老,俩个人都在时候,谁身体好就照顾谁。也有孩子们轮流陪伴的,或者几个儿女家里轮的住。

还有的子女们没时间,不愿养老人的,把老人送到了养老院。我邻居就是七个儿子,老父亲没人陪伴,就送到了养老院。用他六儿子的话说,父亲一个人能养大我们七个孩子,我们七个家庭确无法养活他老人家一个人。是啊,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老人刚去养老院的时候,精神状态还可以,六儿子每个星期天去探望,可是身体却一次不如一次。他说有一次去看父亲,正赶上护工给喂饭呢,父亲这口没咽下去,那口就又喂进去了,也没吃几口,就直接端起碗往父亲嘴里倒,把老人呛的咳嗽,干脆不吃了。看到这里他是既心疼老人又生气,可是你总不能天天不上班去给老人喂饭吧。

也就是在那里呆了半年左右,老人家就走了。看到这里,大家心里是不是都在嘀咕,老了要不要去养老院呢?

去,肯定得去!因为我们这代人,正赶上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光荣的年代。大多是一家一个子女,等到国家二胎政策放开了,我们已经生不了了。

我们的孩子,一个小家庭面临养活四到六个老人,俩三个孩子的状况。所以趁早做打算,别指望儿女养老,在我们的身体还强壮的时候,努力挣钱吧!

多挣点儿钱,至少我们有个头疼脑热的,不用张口和孩子要钱,没人侍候还能去养老院,可以去条件更好的养老院。养老院就是我们人生的最后一程了,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死在哪都一样!


不生孩子,靠养老院养老靠谱么?

这个问题,给你准确的答案,五一长假,回老家去看父母,90岁。我父亲在养老院只前试住15天,可以就签合同,不行就交纳15天的费用1000多元。可是我父亲住养老院前体重70公斤,五一节我去接他出来体重65公斤瘦了10斤。所有的养老院人员都是吃一样的伙食,一碗二两饭,一点青菜和南瓜片,一点肉丁。少的可怜。这就是一顿饭伙食。怎么不瘦呢?养老院的人什么人都有,两个精神病人,一个疯子,十几个残疾人,30几个老弱病残老人。这样的地方能住到养老吗?不到一年准完蛋。


不靠谱!子女存在的意义在于,他们是潜在的维权力量,养个例子:子女把老人委托给养老院,养老院照顾老人,这个时候的养老院不是对老人负责,而是对她的子女负责,子女的存在是一种反制力量,就好比核武器,你可以不用,但是不能没有。

还有人说:把钱交给养老机构,然后请保姆每月给工资。

这样就能制衡,而现实是!如果没有后代的监督,您的钱无论交给谁,他们都有机会巧立名目,骗光你的钱。

结果你自己都不明白,为何当初看起来可信的保姆,用几年的时间就把自己的钱全部花完了呢?

所以!放弃幻想,认清事实,不生孩子,靠养老院是不靠谱的。


原始地址:/shijie/38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