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清明节的来历写一首诗?

重耳走国子推保,君食臣肉忠义高。

终成霸业犒群僚,不见子推姓名标。

为访忠臣棋错招,放火烧山性命销。

为传名仕清高义,寒食清明留下了。


《溯源》

慎终追远话清明,古早寒食寄至诚。

扫墓年年除野草,眼前故土唤亲情。


割股啖君忠贞士,居功不傲介之推。

归隐绵山事孝亲,哀哉足下何堪悲。

禁火民间吃寒食,清明时节雨含泪。

祭祀文化千古传,缅怀先人慎重追。


《清明》

礼敬先祖祭祀至,踏青郊游赏花时。

春和景明清气爽,慎终追远逐夏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再后来的晋国,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寒食招故魂,弃烟禁火盼故人。

祖辈萌阴后世福,怀思扫墓谢前恩。


清明咏叹调

山自翠绿水自清,洞庭衡岳春色明.

寒食深悼芥子推,云梦长怀屈灵均.

华夏泱泱江河祭,神州莽莽英雄魂.

安知百善孝为首,诚信谱写中国情!

东方行者


横霜然映晨曦晴,煞风不惜祭清明。

魄儿当师问苍穹,洒洒兑祖醉半翁。


清明寄思:

清明梅子雨,祭者相思泪。

朦胧天地间,魂魄再相会。


东奔西跑一条龙,饥寒交迫落难中。

清粥野菜食无肉,瘦骨嶙峋疾患重,贤臣子推割肉义!

龙颜大悦肉香浓,得知真相泪如雨,柳暗花明忘恩公,


应邀赋“清明节来历”及相关格律诗五首

一、七律《清明节来历》

始出祀祖祭春时,得幸干支定历依。

沐浴郊游成上巳,冷餐禁火定寒食。

寒食古历初成早,续纪民间介子迟。

后富游玩添宴饮,宋元型定二节弥。

二、七绝《清明源起》

信仰祖先开祭祀,得成上古衍春祭。

干支定历置时节,廿四节中行六气。

三、七绝《发展演变》

初开春祭幸得生,渐作寒食上巳融。

祭扫游玩增富后,日期长短有迁升。

四、七绝《习俗内容》

扫墓游春祭祖先,斗鸡植树蹴鞠欢。

拔河插柳蚕花会,射柳秋千筝舞天。

五、七绝《节令食品》

饼蛋饽饽伴子福,高粱冷饭麦粥糊。

糕点青团螺粽藕,马兰头好豆芽足。

(♥作晚诗友来邀时人已困极,旋入睡至

醒后头脑较糊看到午夜后迷迷糊糊直

睡至第二日午。中饭后略息作一应邀对联,晚饭前有空马虎作了五首。现打字配图呈

上来迟,望诗友海涵)


谢谢邀请!

《清明节》

花枝叶茂自深根,时节清明祭祖坟。

孝德流芳千载远,儿孙幸福万年真。


寒食纪念介子推,细雨植树柳枝垂。

修坟祭祖儿孙孝,踏青郊外沐霞归。

谢谢……9698友邀请


功高割股庙堂间,懒看鸡虫荒岭还。

可叹熊熊燃足下,唯留万代忆绵山


【清明】

清明岸渚紫莺高,墨草葱茏踏野朝。

介子绵山休火海,寒食祭祖纸天烧。


如何为清明节的来历写一首诗?

清明节的来历说来有点长。

今天我们清明节放假都是用来扫墓,祭奠祖先,并且视之为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但是我们真正深入了解之后,就发现其实清明节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悲伤节日。

清明节是快乐的时光。

中国自上古时代一直到今天,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除了少部分权贵之外,在没有出现职业军人之前,几乎全民皆农。农民在一年中的作息时间到如今都没有大的改变,春耕秋收,夏出冬伏。老百姓最有空闲,又适合外出的时间就是初春和秋天。春耕就忙了,秋收也忙了。秋天天气转寒,树木凋零,呈现出败落萧瑟之相,所以“秋后无事”,一年之中抓到的死刑犯也是这个时候开刀,“秋后问斩”。一是氛围肃杀,二是老百姓不忙,可以来看杀头,也是执法机构的立威。

而春耕前的无事,最适合的就是出游、聚会、恋爱了。

所以从很早起,中国老百姓在三月上旬(春耕前)有三个传统节日。

第一个是上巳节。这个节日就是个大家欢快相聚、一起下河沐浴、插柳招魂辟邪的日子,也是元宵节之后男女相约最好的日子。在古代十分流行,由于过于开放,到了理学兴起之后,觉得有伤风化,就进行官方打压,最终取缔了。只留下了插柳条、吃地菜煮鸡蛋这些民俗。

另外一个是寒食节。寒食节是禁火的,也就是不能生火,所以只能吃凉的。这是为了纪念被重耳烧死的介子推,制定的官方性质节日。刚刚过完热闹欢乐的上巳节,忽然一下连火都不能用了,又没有娱乐活动,吃冷食(青团),这日子就有点惨。正好这个时期天气多雨,凄凄惨惨,大家就想起老祖宗来了,所以一般就利用寒食节去祭祖,顺便去清理坟头上春天疯长的杂草。

这种不许用火的节日,虽然是祖宗规制,但总归是不讨喜的。到了唐朝,寒食节就被缩短到三天,但还是对正常生活有影响,所以最后也就消失了。不过这段时间扫墓的习俗就留了下来。

清明一般是寒食节最后一天或者第二天。正好是寒食节过完了,老百姓最舒心的一天,所以清明节其实是很开心地出去游玩、踏青的日子。因为前两个节消失了,习俗就都被清明节接了过来,插柳、扫墓、踏青就都归清明一个日子给负担起来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方扫墓要在清明之前完成的原因,因为本来就是寒食节扫墓。

搞清楚这一点,再看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恍然大悟,行人都是被吃冷食、祭祖搞得欲断魂了,终于到了清明,还不得找个酒家大吃一顿,所以牧童遥指杏花村。

那么我们要写清明诗,也不妨开心一些。清明淫雨霏霏,连绵不断,坐在山中屋内,不想出门,接了些山泉水煮茶,随口占一首七绝交差。

清明

延绵三月清寒雨,打尽西窗艳李花。

我与春山相对久,清明捡水煮新茶。

这是一首平起不入韵,押平水韵“六麻”部的七绝。没提扫墓,但是也没有出去踏青,只是在房中枯坐,煮茶写字,消磨春光。

没有深意,聊以交差。

随手写成,难免粗疏。

大家不妨评论区交流。


感谢邀请!

清明节文化,就是要人们记住,你是哪里来的,要知道缅怀、感恩已故先人。这样,把一个人想表达的情绪感怀,选择适当诗体写出来。

附上几首本人原创的清明祭祀诗词。

清明遥祭诗词六首

《鹧鸪天--清明心祭》

逝去元知万事空,遗身羽化入苍穹。

尽心行孝遵伦理,追远怀思重世风。

殇别后,忆尊容,多番梦里又相逢。

今生只憾离家早,欠报亲恩无数重。

《蝶恋花--清明遥祭》

羽化登仙人已去。杨柳依依,空展鹅黄缕。洒洒飘飘如梦雨,清明乱落花千树。

父母天堂听我语,下世重来,还认亲儿女?老屋门前田埂路,蹒跚足迹无寻处。

《卜算子--清明遥祭》

有愿盼春来,无计留春住。幸好春风得意时,我即迎春去。

目断故乡遥,心晓春归处。伴我清明祭故亲,点点桃花雨。

《七绝--清明花祭》

芬芳在树落归根,游子清明忆故园。

到处纷纷飞落瓣,我将思念寄花魂。

《七律--清明时节登高遥祭》

清明时节谢芳菲,远眺花浓近见稀。

对景遐思人北望,怀乡常梦雁南飞。

遥怜父母迎门老,久盼孩儿作伴归。

两代如今天地隔,憾无来日报春晖。

《七律--清明心祭》

一朵鲜妍一阙词,清明开放寄怀思。

尘寰聚散知何故,世事悲欢问几时。

往日亲情萦梦在,来缘远意托心期。

他年我若为天帝,不让人间生死离!


先人入土从此别,魂游天国近宫阙。纸钱香祭共寒食,天地人和心相约。古时清明按二十四节气是“农耕节”,后来因为介子推有了“寒食节”,就是专门的“扫墓节”。这两个日子离得很近,据说到了唐代,不知道是哪一位皇上下了一道“御旨”,也许是武奶奶吧,把两个节合成了一个节,让老百姓少“休息一天”,可这“节”的“含金量”大了,和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传统的四大节日之一。


冬至过后百八天,踏青祭祖去墓园。

上坟扫墓责任大,吾辈儿孙代代传。

注:百八天,108天。


据《诗经》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开始流行清明节,关于使用清明二字之语,《岁时百问》上解释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原本为农事节令,传说春秋时代,晋文公为了逼迫患难大功臣介子推出来做官,命人在清明节前二日火烧绵山,结果适得其反,反倒把不愿出山为官的介子推母子全烧死了。晋文公非常懊悔和自责,自此下令每年清明前夕全国禁火三日过寒食节,为了忏悔和祭奠介子推,因此留下了清明节与寒食节同过的习俗。使清明节成了祭祀之节日,一直延续至今二千五百多年。笔者乃地地道道的炎黄子孙,历来尊崇公德良俗,所以,几乎每年过清明节都要烧纸祭祖,同时诌上几句祭祖诗,有古风、有律绝。今年也写了七律《清明祭考妣》一首,为答谢网友盛情之邀,班门弄斧,献丑录之如下:

眺望边关路五千,严慈葬骨故乡山。

三旬岁月存遗训,万日音容留人间。

鸟语花香风奏乐,天高地厚雨呈丹。

开来继往需坚志,笑看今朝盛世天


好,就以清明节的来历赋诗一首。

七绝《清明》

平水韵·下平八庚)

清明远古始春耕,

寒食巧合共一名。

祭祖寻春同种树,

中华传统寓深情!


原始地址:/shijie/35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