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前必须基因检测吗?为什么?

您好,基因检测是有必要的。

基因检测可以精准的检测出突变靶点,可以让患者的治疗方案达到个性化。使治疗效益最大化。避免盲试带来的风险。

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靶向治疗是精准治疗。可以让治疗效益最大化。减少患者的身体负担和心理压力。增加治疗信心。

————————来源于中印医疗官网:www.zhongyinyiliao.com


靶向治疗之所以称为靶向,就是因为这类分子靶向药物在研发,设计师时针对肿瘤细胞某些突变的基因,对这个突变的基因进行识别性的破坏,理论上只有带这些突变基因的肿瘤细胞才能被杀死

一种靶向药物一般只针对一种常见的突变基因,但并非所有肿瘤患者就都是这个基因突变了,不同肿瘤不同患者突变的基因不同,因而靶向药物可能对张三身上的肿瘤细胞有作用,而李四用了却没有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肿瘤靶向药物种类繁多,所以在选择靶向药物治疗前,首先进行针对相应的基因状态的检测尤为重要,否则有可能无效


很多肿瘤患者都对基因检测有很多疑问,随着精准治疗越来越深入人心,靶向药逐渐问世,癌症治疗越来越个体化,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最终目的:得到最大生存获益。基因检测能够从根本上了解癌症的发病原因,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案,比如使用靶向药的机会、是否适合化疗、或者免疫治疗等。

靶向治疗前必须要做基因检测吗?当然不是的,以抗血管生成药为例,其特点是一个药物能够对应多个靶点,如国产安罗替尼、仑伐替尼、瑞戈非尼、索拉非尼、阿帕替尼、舒尼替尼、卡博替尼、西地尼布、贝伐珠单抗、奥拉单抗等靶向药,并不一定需要做基因检测。因为,并不知道某个或某几个基因变异,与这些药物的疗效有相关性。

并且,临床上已经证实,有很多种类的癌症能够于此获益。但不是所有的癌症都能随便用的,特别是,不同药物有不同的副作用和使用禁忌,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下表仅供参考。

基因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但大部分的癌症,也来源于基因突变,癌症在本质上是一种基因病。如果不幸患了癌症,不必像哪吒电影中的申公豹——囚于他人成见,而是要像励志的哪吒——改变命运证明自己。基因的病,回到基因中追根溯源,通过基因检测,寻求最佳靶向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案。


靶向治疗是人类治疗癌症史上里程碑式的发展,靶向治疗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使用不同的靶向药物来阻断癌细胞的生长、繁殖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杀死癌细胞。靶向治疗相比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好,而且副作用少。

随着靶向药的发展,基因检测也推到了患者面前。因为不同器官的癌症,即使是同一种癌症,也会分出不同地亚型,这些亚型癌细胞基因都是不同地。举例来说,即使同样是肺腺癌,里边的组成成分也不可能完全一样。精准靶向治疗,就是在基因层面分辨出癌细胞不同点,看看是哪个基因位点出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

要知道靶向药有没有效果,首先就要看癌细胞有没有被攻击的基因靶点。精准靶向治疗,靶点很重要,因为每个癌症在基因层面是不同地。拿肺腺癌来说,如果患者具有EGFR19或者21号外显子突变,可以使用易瑞沙、凯美纳等靶向药物,但如果检测没有这些突变点,则靶向药物就是无效地。

如何实现肿瘤病人带瘤长期生存?

2003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确认硒是抑癌剂,这是美国政府对硒能抑癌的正式医学声明。有科学家给癌症患者补硒,使癌症死亡率下降了50%。

肿瘤专家建议结合禾存有机硒给肿瘤病人。大量研究显示,硒是肿瘤强有力的抑制剂,补硒可以降低肿瘤的发病率。近几十年的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学者们公认硒能显著的预防和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播散及复发。目前许多学者认为硒不仅在癌症预防上有效,而且也能作为化疗辅佐药。减轻化疗药物毒副作用。

研究还发现癌症患者血硒活性均低于正常人。所以肿瘤专家建议给肿瘤病人补充禾存硒,癌症患者如果血硒水平明显降低,往往说明癌细胞转移、恶性程度高以及生存期短的可能性。相反,血硒降得不多,则说明癌仅发生在局部,转移率及复发率低

癌症是一个非常复杂地疾病,每个癌症,甚至是同一个癌症的亚型在基因层面都有不同,这决定了某个靶向药物只能针对某个特定类型地癌症,而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

所以,靶向治疗前做基因检测是有必要地,避免钱花了不少却没有效果地情况,毕竟靶向治疗的价格昂贵。

但也有例外,抗血管生成地靶向药物则不需要做基因检测,因为这类靶向药物不是针对癌细胞,而是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也就是血管。抗血管靶向药是通过阻断血管生成对抗肿瘤的,但因为是拮抗血管生成,这类药物最大副作用就是出血,因为对正常的血管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靶向治疗,顾名思义,即精确的诊断,首先要行基因检测,明确有否靶向药物治疗所对应的“靶点”。

在身体和医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所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应进行EGFR,ALK、ROS1等的检测,以明辨突变状态,进而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手术切除和气管镜等获取的组织标本是最常见的用于检测的标本类型。其次,细胞学标本(如恶性胸水),也同样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对于难以获取上述标本的患者,也可以通过血液ctDNA的检测,提示基因突变的状态。

在亚洲裔的非小细胞肺腺癌患者中,约有一半的人存在EGFR基因突变。它常见的类型有:19外显子的缺失、18及21外显子的单核苷酸的替换突变、20外显子的复制突变。上述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不同程度地从以吉非替尼(易瑞沙)、特罗凯、凯美纳为代表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的治疗中获益。20外显子的T790m突变与获得性耐药相关,可应用第三代靶向药物AZD9291进行治疗。

ALK突变发生率,为3%-7%。常见于EGFR阴性的患者中。对于EGFR和ALK均为阴性的患者,可考虑进一步对ROS-1、MET、HER2等等进行检测。这样,在精准治疗中,我们就找到了靶向药物治疗所对应的“靶点”。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抗肿瘤药物是治疗癌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研究人员逐渐发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殖,随后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发生重大转变。研究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药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异常信号系统靶点的特异性新一代抗肿瘤药物。新一代抗肿瘤药物的兴起让肿瘤的治疗从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时代跨越到基于基因组测序的精准靶向治疗新时代。

靶向药物治疗,是指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设计相应的靶向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意选择致癌位点相结合,通过干扰参与癌症生长,发展和传播,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最终实现对不同患者和疾病的精准治疗并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既然靶向治疗是针对明确的致癌位点(也就是通常说的靶点)治疗,那么按照原理,就需要在用药前确定是否存在靶点,因而医学治疗时,在选择靶向治疗之前,会建议患者先做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合适的靶点。有突变的患者,即适合对应的靶向药。

所以,靶向治疗也并不是适合所有的患者。做靶向治疗的适用人群,需要精准判断。当患者通过基因检测测出没有突变时,就是治疗没有了目标。是不能盲目使用靶向药物的,这样不仅对病情无益,还有可能加速癌细胞扩散。

特别要注意的是,目前也有些癌症,大部分患者是都可以接受靶向治疗,如白血病,大多数患者都有BCR-ABL融合基因,可以使用大众熟知的格列卫Imatinib。

另外,国家卫健委就新型抗肿瘤药物,发布了一份《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版)》,在这份知道原则里提到有部分靶向药物也是不需要基因检测的。

因而,靶向治疗前做基因检测,不是必须的,但目前大部分癌症类型还是建议做基因检测,以尽可能用对最适合的药物,从而治疗受益。


靶向药至今已经过了三十多年的研究,1997年首次实际使用,近一两年发展很快,国内外不断有百余个新药上市,国内也有十多个,可称开启了靶向治疗药物的时代。

所谓靶向治疗,就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癌细胞内部的蛋白分子、受体或基因位点)进行治疗,靶问治疗就是针对这些靶子进行“精确致导”,实现了对癌细胞的精准打击。为了判断患者的致癌位点,是否合适靶向治疗,或更有针对性选择靶向药物,首先需要进行基因测序。即使是同一种癌症如肺癌,导致突变基因有很大的差异,同一种靶向药,不能用于所有的病人。当然,也有一些癌症种类,用一些较广谱的抑制剂及多靶点药物时,可以不做基因测疗,此类药物目前较少。

靶向药物尚无明确分类,从作用机理来说可分:蛋白质激酶抑制剂及单克隆抗体两大类,另外双抗、多抗药物也研究开发之中。从作用靶点来说,可分单靶点及多靶点药物。

靶向药物治疗是医学科技的最新成果之一,前景广阔。但仍有一些问题:

1、针对性强,适合症窄,只针对某因某个或某几个位点产生反应,其它基本无效;

2、药物种类尚少,大多数癌尚无药可用;

3、癌症成因复杂,如肺癌(小细、非小)是基因多位点突变,故反应率较低;

4、价格昂贵,难以承受,需大幅降价;

5、基因检测尚无法完全准确,靶向药物也有耐药性及反噬现象。

谢谢大家阅读,欢迎批评指正!原创不易点个赞呗,有兴趣的关注一下噢!照片是下载的啦,如有违权,联系必删


每位癌症病人,都希望能够得到个性化和副作用最小的治疗方案,近年来,诊断和治疗中提及基因检测的次数越来越多,因靶向治疗较小的副作用和给药方便性,也逐渐受到癌症患者的青睐。

那么,今天的话题,癌症患者进行靶向治疗前,是否必须进行基因检测?

答案无可厚非,是肯定的,只有进行基因检测,才能有针对性用药和了解疾病控制情况。

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是从外周静脉血或其他组织细胞取样,扩增其基因信息后,通过特定设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信息作检测,分析它所含有的基因类型和基因缺陷及其表达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种方法,从而使人们能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明确病因或预知身体患某种疾病的风险。

基因检测的意义

因肿瘤细胞都是不正常的细胞,这时进行检测可以帮助明确诊断,它主要针对发生了基因突变的细胞,而基因检测与患者的联系会密切的是对于临床用药的指导。

有的患者会想,听说有的人不用检测,也可以吃靶向药。只能说,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存在,有的靶向治疗在没有相应突变时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比如针对VEGFR突变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可以抑制新生血管,阻碍肿瘤病情进展,这时是不需要先做基因检测的。再者,基因检测本身也有假阴性的可能。即使真的是阴性,也有可能一些药物通过其他药理作用可以控制肿瘤。但是,这种情况很少见,也不建议患者采用这种方式,毕竟成功率太低,而且药物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温馨提示:

建议每位病人不要轻易盲试,也不要自己组合用药,肿瘤病人最好选择有效率高,副作用小的方案,当现有的方案确实不能获益,病情特殊不能按照指南实施时,才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尝试新的治疗方案。


靶向治疗前要经过基因检测。

什么是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分子水平上的治疗,也叫“生物导弹”,是使药物专门与肿瘤细胞特异性作用,引起肿瘤细胞死亡的一种治疗方法。就像电影里那种会追踪的导弹一样,一锁定目标就追着目标打。靶向治疗属于精准治疗,特异性高,靶向药主要瞄准肿瘤细胞,不会损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

靶向治疗建议进行基因检测。

靶向药是专门针对有基因突变靶点的药物,肿瘤上有基因突变,靶向药才能特异作用于肿瘤细胞。而如果基因检测肿瘤上没有突变的靶点,靶向药识别不了肿瘤细胞,就无法对肿瘤细胞进行精准打击,疗效自然不好。

像最常见的肺癌,主要做EGFR跟ALK的基因检测,特别是EGFR基因突变。由于EGFR的过度表达,导致正常细胞异常增生并最终发生癌变。之前常用针对EGFR突变靶点的靶向药有吉非替尼或厄洛替尼,2017年3月后第三代靶向药奥希替尼正式在我国上市,效果显著,特别是对一些第一代靶向药耐药而出现T790M突变的,可以明显延长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期。2018年底美国国籍综合癌症网络(NCCN)更是将其纳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优先推荐的一线药。

下图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左上肺可见一肿块,脑里面还有一个转移瘤;经过靶向治疗后原发肿瘤区只剩一条瘢痕,而转移瘤明显缩小。

部分靶向药无需进行基因检测,主要是间接作用肿瘤,像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如贝伐单抗。还有部分是多靶点的,广撒网,比如国产的阿帕替尼。

靶向治疗的适用人群

靶向治疗主要适用于有基因突变的晚期肿瘤患者。像最常见的肺癌,主要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对这部分人治疗效果很好。而如果肿瘤没有突变的靶点就不建议使用,因为这时的靶向治疗更有点像盲目治疗,浪费钱,效果还不如常规化疗。

靶向药通常比较贵,特别是第三代的。所以吃靶向药对经济状况一般的患者来说压力会比较大。但有个好消息,今年4月份起国产肺癌靶向药吉非替尼价格大幅下调,这对符合靶向治疗的患者来说无疑是大大的福音。

我是@影医C浩,欢迎关注了解相关医学知识。


一般来讲,是建议做基因检测。

癌症在老百姓的认识里可能都是一个样,其实不是这样的,不要说不同器官的癌症,即使是同一种癌症,也可以分为不同的亚型,这些亚型就是因为癌细胞在基因层面是不同的。比如:肺癌可以分为肺鳞癌和肺腺癌,即使同样是肺腺癌,两个不同患者的癌细胞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所谓靶向治疗,针对的是具有特定基因突变靶点的癌症患者,如同打靶一样,首先看这个瘤种有没有可以攻击的靶点,如果有,靶向药物就有的放矢,效果肯定,如果没有合适的靶点,靶向药物就是无效的。还以刚才所说的肺腺癌为例,具有EGFR19或21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对易瑞沙、凯美纳等一代靶向药物敏感,而经检测没有这些突变点,这些靶向药物就是无效的;而如果检测到有ALK基因突变靶点,克唑替尼、色瑞替尼等就是有效的靶向药物。

以上可以看出,癌症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疾病,尤其涉及到基因层面,每个人所患的癌症可能在基因层面都有不同,这就决定了有些人有可用的靶向药物,有的人可能就没有靶向药物可用。

所以,靶向治疗前做基因检测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取到病理组织,不能送检基因检测,也可以考虑盲吃靶向药物,通过疗效来判定。


靶向药物治疗前为什么必须要做基因检测

原因是因为靶向药物是针对突变靶点的药物,如果肿瘤上不存在突变靶点,那么靶向药物效果非常差的,效果是不及化疗的。比如EGFR基因突变的肺腺癌,09年的IPASS临床试验结果就显示,对于敏感EGFR基因突变肺腺癌(19del、21L858R),易瑞沙明显优于化疗,而对于EGFR基因突变阴性的肺腺癌,易瑞沙效果不如化疗。

此外,不是所有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都应该使用第一代的EGFR抑制剂(易瑞沙、特罗凯、凯美纳等),因为有的突变属于耐药突变,比如EGFRT790M突变,使用第一代靶向药物无效,而应该使用第三代EGFR抑制剂。同样,EGFR20ins突变多数情况下使用第一代EGFR靶向药也是效果不如化疗,波齐替尼是目前唯一一个针对20ins突变的靶向药物。

EGFR突变中,还包括G719X、S768I、L861Q突变,携带这几个突变的肺腺癌对第二代靶向药物阿法替尼效果明显,这个也有临床试验证实。目前没有第一代药物针对这些少见突变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但是我们中心回顾性分析的结果显示第一代EGFR抑制剂也是有效的。

欢迎关注@医疗科普徐医生


【@刘永毅医生编号WD566】

癌症发生、增大、转移过程中有一些蛋白分子起着关键性作用,随着医学发展,这些蛋白分子已被人们所认识,也研究出来了攻击这些蛋白分子、靶点的药物——靶向药物。靶向药物分为两大类,一是小分子靶向药,另一类是大分子单克隆抗体药物,这类药物使用之前是不需要做基因检测的。

肺癌针对驱动基因突变阳性的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阿法替尼、奥西替尼等等使用前是需要做基因检测的。如果使用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比如老牌药物贝伐单抗、还有最新的安罗替尼是不需要靶点检测的,肺腺癌都可以用。

不需要做靶点检测的药物大多是针对肿瘤生长的“微环境”、抗肿瘤血管,总体效果要差于靶点检测类药物。比如肝癌我们最经典的靶向治疗药物是索拉非尼(多吉美),多靶点激酶抑制剂,阻断信号通路又有抗肿瘤血管生成。还有结直肠癌晚期使用的呋喹替尼,我们国家批准的新药,也是针对血管生成的,使用前不需要基因检测。

还有乳腺癌、胃癌、食管癌的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虽然不是基因检测那么复杂,也是需要免疫组化学确定Her-2阳性方可使用。需要检测的靶向药物使用之前是要检测的,不推荐“盲吃”。我是@刘永毅医生,感谢您的阅读!


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的治疗方式(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有人会问,基因检测挺费事的,而且花费不低。那么直接使用靶向药物好了,这样做真的合适吗?

目前临床常用的靶向药物包括:美罗华-针对CD20强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赫赛汀-针对Her-2阳性的乳腺癌或者胃癌;吉非替尼等-针对EGFR基因阳性的肺腺癌;爱必妥-常用于kras野生型的肠癌。这些药物使用前必须做基因检测。目前有一些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比如恩度,贝伐单抗主要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不需要做基因检测。还有一些多靶点的靶向药物问世,比如国产阿帕替尼,安罗替尼,由于靶点较多,使用前也无需行基因检测。

由于不同的个体存在不同的基因,靶向治疗并不适合所有的患者。在肺癌中,靶向治疗主要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这些患者体内某些基因发生了突变,其中较多见的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突变以及跨膜的受体酪氨酸激酶(ROS1)基因突变。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概率,在我国非小细胞肺癌人中能达到30%以上,也就是说只有1/3的患者适合靶向药物治疗。只有不到10%的人存在ALK基因突变,有使用克唑替尼的适应症。

所以说原则上,在选择靶向药物治疗前都应该做基因检测,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有可能会延误治疗、没有效果、浪费金钱。再者,靶向药也象其它的化疗药一样,都会有相应的、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所以,不做基因检测就盲试靶向药,对医生来说,不符合诊疗规范,对患者来说可能没有疗效,只有副作用,这样盲目使用也是非常不理性的。


以往,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是肿瘤治疗的三大支柱,而近几年,除了以上三大治疗手段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使用越来越多。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已经成为当今肿瘤治疗中的主要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适用于早期肿瘤,而对于中晚期的肿瘤,特别是已经出现远处转移的肿瘤,通过单纯的手术治疗并不能达到最大化治疗效果。而放疗,一般适用于局部的肿瘤,而且对放疗敏感的肿瘤类型较少,所以这一治疗手段应用有限。化疗作为一种全身性的治疗手段,应用广泛,常用于中晚期的肿瘤治疗中,但是化疗这一手段通常只用于对化疗药物敏感的肿瘤治疗中,而且化疗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相比以上三种治疗手段,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的治疗方式;通过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以特异性地针对致癌位点来进行结合而发生作用,使得肿瘤细胞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总体上,靶向治疗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会相对少一些。

当然,尽管目前已有很多上市的靶向药,但是也并非所有肿瘤患者都适合使用靶向药的。很多时候,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进行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的目的主要包括:通过基因检测结果协助医生寻找潜在的药物治疗方案,如靶向药的使用,到底患者适合使用哪一类靶向药等等。此外,基因检测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患者使用某种药物的疗效,甚至还可以预测某种疾病的患病风险。

那么,靶向治疗前是不是必须要基因检测呢?

不一定,并不是一定要求肿瘤患者都进行基因检测,因为某些靶向药的使用是不需要检测靶点的,其中,国家卫健委就曾发布了一份《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8年版)》中就有罗列了需要和不需要癌症基因检测的常用靶向药物。

当然,大多数时候都建议患者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的。因为通过基因检测可以评估哪些靶向药更适合应用,根据检查结果有针对性地使用药物,以尽可能让患者最大获益。

更多健康知识,欢迎关注和转发!!!


原始地址:/shenghuo/36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