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蒙古扩张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蒙古帝国扩张的内在动力一是获取更多的财物和女子,二是统治者对征服世界的向往。

我们知道在成吉思汗没有统一蒙古草原以前,草原上各部族互相争斗导致战乱不断,加上金国的奴役和定期的减丁政策。那些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不仅生活十分的困苦,而且性命常常受到威胁。因此许多人养成了极度贪恋财物,残忍好杀,漠视生命的性格。

成吉思汗

后来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结束了蒙古人的的苦难。同时在攻打金国和西夏时发现他们已经腐朽的不堪一击,每次战争都可以抢夺到大量的财物,这些让当时贫穷的蒙古人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也开阔了他们的大开眼界,让他们知道原来外面的世界这么富有,这大大刺激了他们寻求更多财富的欲望,因此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在扩张过程中获得的大量财物。

蒙古西征

同时由于蒙古人长期被金国奴役,金国更是经常在草原上大开杀戒,推行减丁政策。所以蒙古人摆脱被奴役命运强大起来后,也想要奴役别的民族。当发现对手都已经比较弱之后,又进一步刺激了他们扩张的野心,企图把世界都纳入蒙古人的统治之下,这种征服世界让蒙古人翻身做主人的思想也是蒙古人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

蒙古大军


蒙古扩张的动力,往大了说就是“扩大生存空间”;往实际来说,就是贵族们想要更多的地、更多的奴隶养更多的牛马,得到更多的财货、更多的女人来满足自己更多的需要。所以,大蒙古国建立后,也是各个大贵族各占一块地过自己的小日子,何曾想过发展生产力,琢磨琢磨人为什么生、为什么活、为什么死?又或者想想怎样才能把全族全国教育教育,加强认同感,拧成一股绳?所以,大蒙古国最终像洪水一样,汹汹而来势不可挡,却转瞬而去,留下一地烂泥。而被洪水洗过的地方,长出的还是原住民的新芽,开出原文化的花,大蒙古国只是一段回忆。


参考人类社会发展简史,从原始部落社会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早期的大帝国起点是一个村级小部落。強力领导者出现不断攻伐屠杀俘掠驯奴卸奴,实现滚雪球式的发展。蒙古正是把这一模式发挥到极致的。在这模式下人们按被征服的秩序决定社会地位。无论人种人的行为有趋同性。历史上的罗马,亚述,巴比伦,中国的夏朝商朝周朝秦朝,还有后金的努尔哈赤。都用此模式系统


犬戎,鬼方,乌恒,赤狄,白狄,东胡,等等北方的少数民族其实都是被中原部族赶往苦寒的塞北,这些部族自商代或者更早就跟中原部落相互征伐!留下中原的都是势力强大的部族!其他的或者被中原强大部族征服融合,不愿被中原征服的都往四周赶,东叫东夷(今山东),或者往南赶,叫苗蛮,又叫南蛮(今湖南贵州)等等!

其实这些被赶往塞北的北方少数民族谁都不服谁,所以也是杀伐不断!今天的蒙古祖先既有匈奴人,也有突厥人!算是北少数民族的杂合而成!


俄罗斯扩张的内外动力又是什么?

和蒙古扩张的内在动力一样。

一个字。

冷。

两个字。

贫瘠。

寒带并不适合人类生存。而寒带民族一旦因为贫瘠的自然条件无法满足生存的时候。就必然向南方的温带扩张。东亚如此,西亚如此,欧洲亦如此。


蒙古扩张之路

前言:

我坚决拥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但对于特定历史事件,唯有理性地看待才能窥伺出一些道理。文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部分人不能接受的观点,但我会通过一系列数据和史籍记载,尽可能向大伙还原蒙古汗国扩张的真实性。另外,我不希望看到有职业喷子玷污我的评论区。若你持有不一样的观点,大方说出来(最好带有相对的数据和史实),我们一起探讨,我说的不对的或者缺少的,我接受(只要是事实),但如果嘴不干净,我会直接举报你。所以,文明讨论哈!☺

蒙古,这个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的独特民族,在近百年的时间里,依靠战马、弯刀、极其坚韧的性格,打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广阔的帝国。自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蒙古寒风就始终令人们战栗。然而所有人都存在这样一种疑虑,蒙古人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征战?是什么在促使他们不断地侵略扩张?对此,我有着自己的见解。

一、追求财富

古语有云:“君子爱财,谋之有道”,连品行高德的君子都经不起财富的魅力,更何况是快马弯刀的蒙古人了!可相比于君子的光明磊落,蒙古人追求财富的路上,多了些许冷酷和鲜血。正如《元史·太祖本记》中记载,“太祖十四年(1219),秋,木华黎克岢岚、吉、隰等州,进攻绛州,拔其城,尽取城资,屠之”。又再如,“太祖十五六年(1220~1221),克撒马尔干,上降罪于此,三日,尸体相枕,凌乱伏于郊野”。不难看出,蒙古人为了掠夺财富和扩张势力,不惜血腥屠杀。

二、民族习性

说起游牧民族,一般人脑中的印象会浮现出辽阔的草原、洁白的蒙古包、成群的牛羊、悠远的马头琴瑟和弯弓射雕的蒙古汉子。但我说的这些,并不是在旅游解说,而是想让大家了解一点,蒙古民族之所以会有这么独特的文化,与他们的习性是密切相关的。游牧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生产力落后的缘故,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往往他们会定期逐水草而居,就是迁徙。如果说“追求财富”是蒙古人扩张的内在动力之一的话,那么寻求更适合居住的草原则是他们不断扩张的“原始本能”。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了适应高寒干旱的气候条件,蒙古人不得不恪守严格的周期性流动放牧。因此结合蒙古历史上那些有名的事件,几乎都是发生在迁徙期。例如1219年开始的蒙古三次西征、1211年蒙金的野狐岭战役、1207年蒙古军大规模入侵西夏等等,这些事件无一例外都在侧面证明了蒙古民族习性的影响作用。

三、领袖意志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领袖的意志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古代。若领袖英明神武,这个国家必定会强盛;若领袖荒淫无道,那么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蒙古民族能拧成一股力量,成吉思汗的贡献是巨大的,没有他,蒙古的统一估计还得晚来几百年。由于成吉思汗传奇的人生经历,使他锻炼出了非凡的魄力与远大的志向。

所以我们可以在众多史料记载中看到,成吉思汗在称汗建国不久,就立刻有条不紊地实行千户制,建立护卫军,随后开始频繁的大规模战争:1、成吉思汗元年(1206),发动对西夏为期二十余年的战争,屡创西夏军主力,逼迫西夏皇帝乞和,于二十二年攻破中兴府;2、成吉思汗六年(1211),亲率蒙古主力伐金,开启蒙金二十四年的战争,首战乌沙堡取胜,再战野狐岭、会河堡、怀来、缙山、东京(今辽阳)、西京(今大同)、居庸关等地,歼灭十余万金国主力。后封悍将木华黎为太师,令其兵分三路剿灭金国残部;3、成吉思汗十三年(1217),遣先锋哲别肃清西辽屈出律势力;4、成吉思汗十四年(1218),因花剌子模坑杀蒙古汗国四百五十名无辜商人,亲率二十万大军西征,次年大破花剌子军,相继拔除讹答勒、布哈拉与撒马尔干等地,逼迫花剌子模国王摩坷末逃到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中小岛,不久病死……

一系列事件都说明了,成吉思汗通过领袖意志,不断催促着蒙古军连年发动战争,扩张势力、掠夺财富和人口、打击异己。

四、尚武精神

在没有入主中原以前(特指在元世祖忽必烈之前),几乎每一位蒙古男子都把射雕杀敌视作人生的成功。早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以前,许多部落分散生活在草原的各个地方。虽然同属一个语系的种族,但彼此之间经常相互杀伐,成吉思汗的父亲、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就是被其他部落毒死的。虽然很残酷,但蒙古人这种彪悍的尚武精神,确实令人肃然起敬。到了蒙古统一之后,这种尚武精神得到了放射。最直接的例子,是成吉思汗为了帮死难的四百多名蒙古商人(名义上,实际是为了扩张势力与掠夺财富),亲领大军西征,不顾路途遥远,非得灭了花剌子模才罢休。

另外,正如波西米亚和波兰的方济会首领、普兰迦尔宾的教友-约丹神甫(1195-1262)曾对拔都汗大军入侵波兰和匈牙利时这样描述道:“他们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渡过流速最快的河流,穿过树木最茂密的森林……他们的女子也全副武装、骑马驰骋,不饶恕任何人……”。还有在1242年春,蒙古骑兵抵达亚得里亚海,包围距离维也纳仅几公里的克洛斯腾堡,维也纳主教也曾这样说道:“基督教世界在其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大祸临头”。若蒙古人没有尚武精神,他们会令欧洲人如此恐惧吗?当然不能。

五、偶发历史事件

对待历史事件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之间的关系。

翻开蒙古历史,虽然杀伐几乎占了这个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严格意义上而言,促使或者推动蒙古人开始迈出对外扩张步伐的,还是那件历史突发事件---花剌子模挑衅。我知道看到这里,许多小伙伴会摔手机,上面说了这么多次,为什么到这里还提那孙子?我也很想换其他势力,但事实就是这样,因为摩坷末的无知,使得成吉思汗大怒,随之而来的,是持续近半个世纪的蒙古入侵。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个突发事件。

蒙古与花剌子模间的战役,又名河中之战。元太祖十年(1215),成吉思汗派遣使节四百五十人,令调拨五百头骆驼,携带大量金银珠宝和各类商品,前往花剌子模国,期望两国缔结通商条约。使团行至讹答勒,当地总督“亦难初”见财起意,诬告使团为他国间谍,一面上报国王,一面杀人灭口、侵吞商品和财物。因为蒙古正陷于金国战事,一时无法应对,成吉思汗也不愿与花剌子模撕破脸皮,所以派遣两名使臣前往花剌子模,怒斥其背信弃义,要求交出凶手。国王摩坷末却拒绝使臣,而且将两人的胡须全部剃除,并将其驱赶出镜,大加侮辱。得知此事后,成吉思汗震怒,遂将攻金战事交付给木华黎,自己开始谋划讨伐安排。元太祖十三年(1218),灭西辽扫清障碍,与西域接壤。元太祖十六年(1221),蒙古大军歼灭西域联军二十余万,攻克花剌子模首都玉龙杰赤城,七天屠城一百二十多万人,国王摩坷末与皇子扎兰丁逃亡,花剌子模灭亡。

纵观这次战争,蒙古人在给伊斯兰世界带去了东方先进的军事战术(迂回进攻、屠杀心理战)同时,最最重要的,是开启了“潘多拉魔盒”,即蒙古西征的开始。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任何事情均有其因果。通过上述五点分析,你们应该可以对蒙古扩张的内在动力有所了解了吧!

╮(╯_╰)╭喜欢我可以关注我哦!我会不定期更新历史知识,分享不一样的历史味道。


蒙古成吉思汗时代的扩张的内在动力表面上看跟后金努尔哈赤时期似乎一样,都是因为对前朝的新仇旧恨,实际则不然,它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对于没有经过先进文化熏陶、仍然嗜血黩武的原始野蛮游牧民族而言,最终必然会走上的终极道路,只是碍于不同民族的所处地理环境,时代政治环境、发展程度的不同而已,由此导致其对外扩张侵略的能力不同,蒙古那时所处的时代简直堪称绝佳机遇,金朝已经汉化百年锐气尽失,西夏也在走下坡路,吐蕃四分五裂,中亚虽然有个超然的存在~花拉子模,但也只是虚有其表,面对新生蒙古,缺乏足够的勇气与智慧,最终只沦为蒙古踏向世界的垫脚石,完全打开了深藏于蒙古内心的贪婪欲望与暴力天性,从此亚洲无处安宁,文明遭受浩劫,野蛮成为主宰,才最终奠定了如今世界发展的起源,近现代欧美世界是在蒙古蹂躏亚洲最先进文明后被开始唤醒的,蒙古成功压制了亚洲的发展势头与政治格局,却并未创伤西欧文明,相反反而带去了东亚与中东等先进的文明发展成果,在蒙古灭亡南宋的那一刻起,中国后来的命运基本已经不可避免,只是愚昧的满清自我封闭落后加快了中国衰落程度,导致了无法避免的羞辱。


和北欧海盗南下抢劫一样吧,生在苦寒平脊的地方,为了生存的更好,为了金钱,女人,盗高一尺,魔高一仗,北欧海盗南下抢劫那段历史,欧洲四分五裂,几没有国的概念,是庄园式的城堡。所以这些海盗不整合团结就能做到的。蒙人面对的是较为强大的国家,所以成吉思汗能整合为一个新蒙古族,抢劫比较大的国家。而当条件好,比较发达的国家,人民被打,被虐醒悟后,基本就没这些苦寒之地的人什么是了,欧,亚都一样。


首先图就不对,蒙古帝国跟元朝是两码事,地图把金帐汗国也画进去了真是子自作多情,人家可没交过元朝一分钱的税,谁继承汗位也根本不跟你忽必烈商量。


谢邀。扩张是事后总结,真实历史其实是和平交流目标失败后,有组织的劫掠和无组织的劫掠。

最近邀请的问题质量越来越高了。我就来从游牧地带经济的一般规律及其行为来分析一下吧。

1、游牧地带经济的一般规律

游牧民族一般逐水草而居,牧马放羊,喝着马奶酒唱着歌。这是一种多么浪漫的生活方式。但有几个缺点就是:

第一:缺乏生活必须品,铁、布匹等。

第二:经济基础脆弱,经不起灾害。一次大的寒潮,就可以摧毁他们的经济基础。

半游牧区,抗风险能力会略强一点。但也就那样。

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一个字形容:穷,没有积累。如果遇上灾年,要么和平和南方的朝廷兑换,要么抢劫。规模大的可以改朝换代,规模小的就是骚扰。

(蓝天白云就是穷)

我们来分别分析一下

2、向南方的和平兑换

草原物资的匮乏,其实对贸易的需求更强。贵族或许有丝绸就好,维持朝贡贸易就行;但部落民(穷夷)需要基本的生活物资,粮食、铁锅、普通布匹。朝贡是满足不了草原部落需求的,需要互市。

《明世宗实录》记载有:

虏欲以牛羊易谷豆者,候命不得,遂分散为盗无虚日。十一月间人入边三次,抢掳人畜甚众。边臣遣人责问,俺答则谩应曰,诸贫虏无从得食,禁不能止

俺答这句话很实在,就是朝贡后下层没法活。所以下层问题也需要解决,1570年隆庆议和双方就把封王、朝贡、互市(最重要)给解决了。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岁币,其实宋朝给的就是一种变相扶贫资金。康熙也是如此。

(大清皇帝真正稳住漠南蒙古就是第一互市,第二积极救灾。)

《清圣祖实录》记载:

此等蒙古,因遇灾荒,先经赈济粮米、牲畜,今闻其尚无生计,尔等前往详察,果系穷困之人,作何再赈,俾得资生,即行议奏,间遇有牲畜者,尔等勿以为有此,即可度日,不行察出,其畜牧之物,今若食尽,明年必致又饥,其稍有牲畜,而米榖缺乏,生业艰难者,亦以实闻,务加详慎,毋忽

康熙承担了漠南蒙古的灾害救助。直接救灾与边疆互市是可以解决蒙古人劫掠的动力。

3、武力南下

如果互市、赈灾没有的话,就是难民南下。难民是天然的部队。游牧族的难民自然是最好的勇士。

(七大恨的内在渊源是经济动因)

如果组织规模大,就像成吉思汗南下那样,是颠覆政权。

如果组织规模不大,就是明代那样,无休止的作战,只是为了议和。

总结:

草原经济的薄弱性,更加加强了对中原王朝的经济依赖。但互市的成本、秩序;儒家观念的作祟等都影响中原王朝的政策。在如此情况下,战争才会产生。其实努尔哈赤的叛明也有深刻的经济原因。他们本身并没有什么扩张的原动力,只是因为穷,在有组织的情况下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历史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写史书的人参杂了很多私货。

参考文献

《宋史》、《明史》、《明世宗实录》、《明穆宗实录》、《清太祖实录》、《清圣祖实录》、《满文老档》

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

包庆德《清代内蒙古地区灾荒研究》


在整个13-14世纪,大漠雄鹰成吉思汗及其子孙部族率蒙古铁骑如风卷残云一般横扫了欧亚大陆,建立了当时人已知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帝国,上帝之鞭再次挥舞,这是以暴力形式建构起来的初步“全球化”。

资本积累流淌着血与火,征服过程更是如此。铁木真建立的帝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掠夺性的分配体系。随着草原和平在蒙古族派系内战后的重现,军事实力的强大和相对统一的完成,他们掠夺的范围就天然超出了蒙古的边界,也就加快了对外扩张的速度。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关于蒙古帝国形成的动力来源,已有大量研究。概括地讲,比较有解释力的观点主要有:军事优胜说、被征服者分裂说、中世纪暖期说、生存—复仇说。而蒙古帝国形成条件及扩张的动力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全球环境之变动

从全球史角度来看,13世纪的亚欧大陆上,曾经强大的几个古老帝国都已走向衰落或灭亡,其他小国家大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内部矛盾重重,并未有极盛的政权出现,这为蒙古帝国的崛起提供了客观条件。

从总体来说,亚欧大陆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暴力的形式。游牧世界具有一个农耕世界无法与之比拟的特点,这就是它的流动性,它有相对于农耕世界的较高的机动能力。在军事上,这个特点非常重要。有了这个特点,机动性强的少数就能制胜安土重迁的农耕世界的多数。

马背上的游牧世界在生产发展水平上,在人口数量上,都不如农耕世界。它在这两方面不具备优势。但是在主要的、关键性的生产技术方面,许多游牧部族与农耕世界的差距不大,如金属冶、炼和制造就是这样。15-16世纪,在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西端,农业以其古老的养活人口的功能,依然构成社会生产的基础。从16世纪开始,随着海道大通,源出西欧的一大历史冲击,逐步扩及世界,包括亚欧大陆和附陆诸岛。

蒙古帝国崛起之前,在中国先后或同时存在着五代十国,辽、宋、夏、金的割据局面,这种割据形式阻碍了历史的发展,为蒙元在该地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蒙古人对亚欧各地区的征服,是通过战争实现的。依赖于贸易、经济和文化交通的全球化时代尚未到来。第二:自然条件之演进

气候变动推进了蒙古扩张,也就是暖期说。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官网3月10日报道:一定历史时期内,异常温和湿润气候为13世纪蒙古帝国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12世纪晚期,蒙古族各部落备受内部战争和动荡困扰。13世纪早期,铁木真统一了各部落,于1206年建立蒙古帝国,并在其后若干年迅速建设起强大的军队,向四面八方拓展疆域。

美国的研究人员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中部地区的古老树木中提取了年轮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铁木真统一各部落之前,蒙古高原在1180—1190年间遭遇了严重干旱;随后,在1211—1225年间,这一历来寒冷干燥的地区经历了其历史上降雨最多、气候最温和的历史时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蒙古帝国迅速崛起。而且,根据结果显示,蒙古地区在之后就进去了“严寒期”。

哥伦比亚大学拉蒙-多哈堤地球观测站的学者尼尔·佩德森认为,从极度干旱到极度湿润的转变清楚地表明气候在人类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他分析称,有利的气候条件为铁木真从当时的混乱局面中脱颖而出提供了助力——在干旱地带,罕见湿润天气使植被生长异常繁茂,为马匹和其他牲畜提供了充足食料供应,进而转化为战斗力和经济实力。蒙元帝国经由历代蒙古诸汗的经营及三次西征后,疆域东起日本海、东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区,北跨西伯利亚,南临波斯湾,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超级大国。

地质学家的前沿研究也可以提供别样借鉴,类似于地质催动说。东亚大地构造区内有蒙古和青藏两个雄伟的高原屹立,二者之间分布着天山—阴山和昆仑—秦岭等横亘东西的现代山系,它们由一系列剪切-推覆构造系统组成,有力地说明东亚大陆存在强烈的纬向汇聚。东亚大陆现今构造面貌是新生代以来喜山运动产物,这一过程迄今还在进行。它不仅对东亚地质构造和地震分布规律以及资源环境问题有重要影响,而且与大气环流形成及气候环境变化有密切关系。这种地质条件促进了帝国的整合,乃是自然法则规训社会秩序。

第三,蒙古地区之特性

在传统草原游牧地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生存法规是:当竞争异常激烈时,与强者关系最远而距离最近的弱者,总是最先成为被牺牲的对象,接下来如果没有远邻可供劫掠,则会出现同室操戈、对外扩张的现象。

游牧民族军事上机动灵活,流动性强,相对于定居居民来说,具有明显优势;草原游牧经济相对于闭塞的农本经济来说,也具有天然的开放性。这决定了游牧民族在二者的交往活动中更为主动。吴于廑先生提出了游牧民族三次大冲击的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到了十三世纪,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冲击的范围包括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发动这次冲击的蒙古人,各部族估计在内,总人口大概不出一百万人,其兵源最大限额不出十二、三万人。如果没有众多的突厥部落与它联合,没有机动性极高的骑兵,就很难设想它能把兵力作如此大范围、大幅度的有效分布。

勇猛的蒙古骑兵战马日驰约一百四、五十公里,大弓射程可达一百八十公尺,作战时善于分兵突袭,围歼人数远远超过己方的敌军。其攻击力的旺盛,使分散的俄罗斯人、德意志人,衰落中的南宋和哈里发。都对之难以形成有力的防御。松散的、不稳固的蒙古帝国形成之后,到十三世纪后期,第三次冲击高潮渐渐平息。蒙古帝国崛起之后,经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扩张,蒙古铁骑驰骋亚欧大陆,征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疆域空前的蒙古大帝国。十四世纪,自称是成吉思汗后裔的突厥首领帖木儿对中亚、西亚、印度的入侵,只能算是这次大冲击的余波,帖木儿帝国在他本人死后也就随即瓦解了。

宏观来说,蒙元帝国给13-14世纪中国社会秩序带来了一系列重要而深刻的变化。首次实施行省制和突破唐宋羁縻政策改而直接治理边疆,使中央统治深入到吐蕃等边疆地区;完成南北统一,不自觉地保护江南富民经济实体和农商繁荣的风水宝地;破天荒地从漕粮运输、军事和海外贸易三领域向海洋扩展;蒙、汉、色目等多元文化的并存融汇,顺应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潮流。这些方面,都是蒙元帝国的巨大贡献。

蒙古人的征服及其统治,结束了亚欧大陆的分裂和混乱,为社会与文明的发展营造了稳定、统一、有序的内部环境,促进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李治安:《蒙元帝国与13-14世纪的中国社会秩序》,《文史哲》,2013年第6期。

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王勇:《牧民习性的扩张:蒙古帝国形成的一个解释框架》,《行政科学论坛》,2015年第3期。

贾宝维、张龙海:《蒙古帝国的崛起对亚欧政治格局的影响》,《前沿》,2012年第3期。

王悠然:《异常暖湿气候助力蒙古帝国崛起》,《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14日,第A01版。

李述靖:《亚洲大陆的纬向汇聚与蒙古青藏高原的崛起及东亚大陆之扩张》,《地质力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无非就是获取财富,蒙古的游牧民族需要丰硕的草原,草原上的草是季节性的,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而游牧民族必须大面积的迁徙才能寻找到肥美的草原。蒙古族就是这样,不像汉族中原地区定居后加强管理,他们都是居无定所,哪里有草原就向哪里去,所以别看他们活动区域很大,实际上就像阵风一样席卷而过,除了留下荒地和牲畜的粪便,再也看不到人烟,来年就像大雁南归,周而复始。蒙古部落开始还是比较松散,人口牲畜一多造成拥挤,不得不向外扩张,并且从开始由个别部落单打独斗变成有组织有纪律地掠过他人财富进行分赃,财富越多欲望越大,最后形成了“上帝之鞭”,随着征服地域越广,他们开始懂得了对被征服者的统治,于是游牧民族的思想进了一步。那么为什么蒙古人勇敢枭悍,其他民族无力抵抗?道理很简单,蒙古人征战不需要粮草,马背上吃喝,蒙古包简易,能够瞬间拆除,所以行军速度快,往往一个勇士远征要带三匹马备用,由于动作迅速就在运动战中快速合围。西方罗马帝国和中原宋帝国都看阵法,如果变阵则需要时间,蒙古人就可以迅速切入趁乱取胜,用骑兵灵活的优势击垮敌人,久经沙场经验丰富,胜利多了掠夺财富就多,以满足蒙古贵族的欲望,征服的疆域也随之扩大。


事实上不只蒙古,历史上的匈奴、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扩张的内在动力基本上大同小异:

首先是因为游牧经济天生的脆弱性——尽管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也被形容为靠天吃饭,但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的数十年数百年不遇的大灾,基本上每年的粮食产量不会有大幅的变动,也就是说农业生产能满足中原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然而相比之下游牧经济就脆弱得多了——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牲畜大量减产,进而影响到游牧民族的生活。这就迫使游牧民族必须不断寻找新的水草丰美之地或者从定居农耕民族获得维持其生存的物资,所以掠夺物资就是游牧民族扩张的首要内在动力。

面对游牧民族的扩张,农耕民族的应对是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调配各种资源用于经济和军事建设: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内部的粮食产量,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抵御游牧民族的进攻。这时游牧民族的对策往往是:既然农耕民族已联合起来,那么自己也可以效仿,于是草原上原本分散的部落会聚集起来组建一个草原帝国,这也是为什么就在中原地区形成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的同时草原上原本分散的戎狄部落迅速统一到匈奴旗下的原因。这就给游牧民族的扩张提供了第二个内在动力——既然草原帝国的统一是构建在应对农耕民族的基础之上,那么如果不对外扩张的话各部落有什么必要服从于一个统一的王权,所以对突厥阿史那氏、契丹耶律氏以及蒙古黄金家族而言:如果要令各部族臣服于自己的王权就必须对外扩张。

除了以上这两大所有游牧民族扩张的共同的内在动力之外,蒙古的扩张还有一部分偶然因素的诱导:成吉思汗十三年蒙古人在追击乃蛮王子屈出律的过程中趁势西征灭掉西辽,打开了通往西方的道路。由于此时蒙古的主要精力还用在对付东方的金国,一时无力对西方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尽管如此成吉思汗还是派出商队前往西方贸易以扩大蒙古的对西方的影响力。成吉思汗十四年花剌子模讹答剌城的海儿汗杀死了蒙古汗国的499名和平商人,其国王摩诃末又武断地杀死了成吉思汗派去交涉的正使。花剌子模的鲁莽行为终于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最终蒙古成功灭掉花剌子模,一直向南推进到印度河流域,顺利占领今中亚到欧洲东部以及伊朗北部的广大区域。就这样因为花剌子模一次鲁莽的行为使蒙古扫清了西征的道路,此后蒙古势力扩张到西亚和东欧。


原始地址:/chaoliu/38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