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哪些四字成语形容人类对待自然生态的态度?

以己恶小,以己善小


世外桃源、江山如画、水天一色、湖光山色、风光旖旎

一、世外桃源

白话释义: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朝代:晋代

作者:陶潜

出处:《桃花源记》

引证:《桃花扇》:“已到松凤阁;这是俺的世外桃源。”

翻译:已经到达松凤阁;这是我的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

二、江山如画

白话释义:山川、河流美如画卷。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如图画。

朝代:宋

作者:苏轼

出处: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兮。”

翻译:江山风光美丽如图画

三、水天一色

白话释义: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朝代:唐

作者:王勃

出处:《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翻译: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浑然一色

四、湖光山色

白话释义:湖和山相映衬的秀丽景色。

朝代:宋

作者:吴自牧

出处:宋·吴自牧《梦梁录》:“杭城湖光山色之美”

翻译:杭城湖和山相映衬的秀丽景色。

五、风光旖旎

白话释义:形容景色柔和美好。

朝代:近代

作者:秦牧

引证:秦牧《花市》:“人们怎能不热爱这个风旖旎的南国花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享受着生活的温馨呢!


应该最适合的四个字为:

回归自然

碧水蓝天

生态健康


大道至简无为而治。


人与自然。……讲“天人合一”也正是讲人与自然要相辅相成,而不是“无限索取”,一旦自然遭到破坏,自然遭殃的人类免不了……老子说,人法天,天法地,地法自然,这是个普实价值,在这里,天、地、自然实际是一体……但从人类与自然关系来说,积极进取,改造自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破环在良性层面,人类又一直是主动的,这就是“人定胜天”……“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不是矛盾的,这如同人与细菌,人其实在无菌状态下更是不能生成好的,对细菌也是个把握程度的问题……人类的进步,正是在合理的利用自然,战胜恶势环境、改造中前行……


争名夺利,适者生存


好了伤疤忘了疼,简称好伤忘疼


从新洗牌,从新开始,地球会惩罚我们这些人的。


我是无可奈何


得寸进尺!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天然自成,鬼斧神工,湖光山色,水天一色,海市蜃楼。


顺其自然、火中取栗、无限扩张、贪得无厌、索求无度、饮鸩止渴、无所顾忌、为所欲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自取灭亡、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全力以赴、听天由命、顺其自然。


只看这些成语,便通晓了人类对待自然生态的发展史

从古至今,人类对待自然生态便有不同的态度与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从蒙昧到智慧,从自发到自觉,其中的思想认识也沉绽在如珠如玉的成语之中。笔者试拾起数颗,串成一线。

一,恐惧与忧虑

天崩地裂,天翻地覆,杞人忧天

二,迷信与无奈

祈晴祷雨,河伯娶亲,顺其自然

三,改造与斗争

改天换地,人定胜天,大禹治水

四,爱护与敬畏

女祸补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怎么样?这几个成语连在一起,是不是我们对待自然的心路历程呢?


谈到自然界的价值,人们首先会想到自然界“有用”。的确,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的“有用”价值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有:维生的价值、经济的价值、娱乐和美感上的价值、历史文化的价值与科学研究与塑造性格的价值,等等。以上这些都是人类在与大自然交往中能够体验到的价值,大自然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功用性,它们能够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要。从这方面看,大自然对于人类主要是“有用性”的价值,它们的价值是作为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而被发现的。但大自然除了能够为人类提供不同用途的资源性使用之外,还具有它本身的价值。这种价值可称之为“内在的价值”。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发现,要求我们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即不从人类自己的利益和好恶出发,而从整个地球的进化来看待自然。这时候,我们发现自然界值得珍惜的重要价值之一是它对生命的创造。地球上除人类这一高级生物种类之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其他生物物种,它们和人类一样具有对外部环境的感觉和适应性能力,这种生命的创造是大自然的奇迹,亦是人类应对自然生态表示尊重与敬意的原因之一。

对自然生态价值的认识与承认导致了人类对它的责任和义务。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责任与义务,从消极的意义上说,是要控制和制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防止自然生态的恶化;而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则是要保护和爱护自然,为自然生态的自组织进化和达到新的动态平衡创造并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从维持和保护自然生态的价值出发,一种尊重与善待自然的原则是环境伦理学所要求于人类的。那么我们对自然环境的正确态度应当是怎样的呢?

我们对自然环境的正确态度应当是:

1.尊重地球上一切生命物种

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命物种都参与了生态进化的过程,并且具有它们适合环境的优越性和追求自己生存的目的性;它们在生态价值方面是平等的。因此,人类应该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的自然生存权利。这方面,人类应该放弃自以为高于或优于其他生物而“鄙视”较“低”等生物的看法。相反,人类作为自然进化中最为晚出的成员,其优越性是建立在其具有道德与文化之上的。人类特有的这种道德与文化能力,不仅意味着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中迄今为止能力最强的生命形式,同时也是评价性能力发展得最好的生命形式。从环境伦理来看,人类的伦理道德意识不只表现在爱同类,还表现在平等地对待众生万物和尊重它们的自然生命权利。史怀哲说:“伦理存在于这样的观念里:我体验到必须身体力行地去尊重有生存意志的生命,就像尊重自己的生命一样。在这里面我已经有了道德所需的基本原则。保有、珍惜生命是善;摧毁、遏阻生命是恶。”

平等对待众生万物,不意味着抹杀它们之间的差别,而是平等地考虑到所有生命体(所有生物都被考虑到了)的生态利益。由于每一种生命物种在自然进化阶梯中位置的不同,它们的要求与利益也不一样。在对待不同的生物物种时,我们可以而且应该采取区别对待原则,这时候,我们所考虑的是它们利益的不平等。比如说,饮食对于麋鹿和人都有利益,但学习识字对于麋鹿没有利益,对人却有。因此,我们给麋鹿提供食物,但不对它进行识字教育。所以说,区别性地对待不同生物不仅许可,而且在道德上是必需的。但这种区别性原则的运用,说到底是由于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生命体这一根本原则所决定的。它要求我们不要从狭隘的人类利益的角度,而要从整个自然生态的角度来处理人类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准确地说,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同等生物,而公正地对待不同等的生物。

2.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

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交融互摄、互相依存的系统。在整个自然界中,无论海洋、陆地和空中的动植物,乃至各种无机物,均为地球这一“整体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作为自组织系统,地球虽然有其遭受破坏后自我修复的能力,但它对外来破坏力的忍受终究是有极限的。对地球生态系统中任何部分的破坏一旦超出其忍受值,便会环环相扣,危及整个地球生态,并最终祸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体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生态价值的保存中首要的是必须维持它的稳定性、整合性和平衡性。在整个自然进化的系列中,只有人类最有资格和能力担负起保护地球自然生态及维持其持续进化的责任,因为人类是地球进化史上晚出的成员,处于整个自然进化的最高级,只有他对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这种整体性与稳定性具有理性的认识能力。罗尔斯顿谈到人类对维持地球自然生态的责任时说:“生态系统里有,而且应该有整个系统的互相依赖性、稳定性与一致性。它们在自然界里的完成与道德无关——在自然界里,群落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制造的。但是当人类——他们是道德主体——进入这现场成立他们的群落,并将他们在自然界里发现的东西重新加以建造时,他们可能(并且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捕获这种价值,但他们也有义务以纵观整体的视野来这样做(扩展而言,这视野包括对个体的痛苦、快乐与福祉的考虑)。这种义务是显而易见的;人类应该尽可能地保存生物群落的丰富性。它是属于人类的义务。”

3.顺应自然的生活

顺应自然的生活不是指人类要放弃自己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一切努力,而返回到生产力极不发达的远古原始人的生活中去,而是说,人类应该从自然中学习到生活的智慧,过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生活。历史的发展证明,人类的活动可能与自然生态的平衡相适应,也可能会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即便是人类认识到要保育与爱护自然环境,但在历史实践过程中,亦会遇到人类自身利益与生态利益相冲突、人类价值与生态价值不一致的情形。为此,所谓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要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将人类的生存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关系进行协调。如下几条原则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所必须遵循的。

(1)最小伤害性原则:这一原则从保护生态价值与生态资源出发,要求在人类利益与生态利益发生冲突时,采取对自然生态的伤害减至最低限度的做法。例如,人类在与各种野生动物或有机体相遇时,只有当自己遭受和可能遭受到这些生物体和有机体的伤害或侵袭时,基于自卫的行为才被允许;而那些主动伤害生物体和有意招来伤害的行为则不符合此原则。又例如,人类为了提高自己的免疫能力,不可避免地要用各种动物或生物体进行试验;在选择不同试验对象能达到同样目的时,我们应该尽量选用较低等的动物而不选用较高等的动物。这一原则还要求我们出于人类目的而利用和享用各种动物资源时,不要逾越动物原处的自然规则,尽量避免给动物造成过度的痛苦。这一原则还要求我们在改变自然生态环境时慎重行事,尤其是在其后果不可预测时更应如此。例如,当我们必须毁坏一片自然环境以修建高速公路、机场或图书馆时,最小伤害原则要求选择将生态破坏减少至最低的方案。

(2)比例性原则:所有生物体的利益,包括人类利益在内,都可以区分为基本利益和非基本利益。前者关系到生物体的生存,而后者却不是生存所必需的。比例性原则要求人类利益与野生动植物利益发生冲突时,对基本利益的考虑应大于对非基本利益的考虑。从这一原则出发,人类的许多非基本利益应该让位于野生动植物的基本利益。例如,在拓荒时代,人类曾经为了生存的需要而不得不猎取兽皮,这与当今社会一些人纯粹为了显示豪华高贵而穿着兽皮服装,其利益要求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同样,为了娱乐性质的打猎与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而捕获野生动物也属于不同层次的两种需要。比例性原则要求我们不应为了追求人们消费性的利益而损害自然生态的利益。

(3)分配公正原则:在人类与自然生物的关系中,有时会遇到基本利益相冲突的情形。就是说,冲突的双方都是为着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存,而发生自然资源占有的争执。这时候,依据分配公正原则,双方都需要的自然适用资源必须共享。例如,人类有时因开垦和经济的需要不断缩小野生动植物活动的范围,但无论如何我们又不能让野生动植物全部消失。怎么办呢?实践中,人类已有着遵循分配公正原则的做法。如划分永久性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实行轮作、轮耕和轮猎等。这样,人类只是消费了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的一部分,野生动植物至少还有一片不受人类干扰的生存环境和活动空间。分配公正原则还要求我们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尽可能地实行功能替代,即用一种资源来代替另一种更为宝贵和稀缺的资源。例如,用人造合成药剂代替直接从珍贵野生动物体内提取某些生物性药素,用人造皮革作为某种珍贵野生动物皮毛的代用品,等等。

(4)公正补偿原则:在人类谋求基本需要和发展经济的活动中,不可避免地给自然野地和野生动植物造成很大危害。这时候,根据公正补偿原则,人类应当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进行补偿。例如,人们由于发展经济曾经毁掉了大片的森林,从保护和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出发,必须大力植树造林。这条原则尤其适应于我们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处理办法。大自然在演化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地产生新物种,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不适于环境的物种不断淘汰,但自然进化总的倾向是使物种不断地增多和繁衍。而自人类出现以后,其生产和经济活动却使自然界的物种趋于减少。事实上,近代以来,工业化和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已经使自然中不少物种永久地消失,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加剧。因此,我们应该对濒危物种加以保护,并给它们创造出适宜于生存和繁衍的有利环境。


利字当头,我行我素!


世外桃源,天姿国色,人间仙境!


天容万物,海纳百川,包容是对自然和人类和谐生态的最好的诠释


天高云淡

乌云密布

雷鸣电闪

春意盎然

天寒地冻

数九寒天


水天一色,烟雨空蒙,世外桃源。


尊重自然、顺其自然吧。


原始地址:/baike/34377.html